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质网应激、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被引量:3
1
作者 郝献华 龚剑峰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未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大量蓄积引起的内质网应激(ERS),可能是引起炎症性肠病(IBD)的关键机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肠上皮细胞分泌功能高,极易受ERS的影响。上皮细胞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途径的自身缺陷或细胞内错误折叠蛋白产生过多,都... 未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大量蓄积引起的内质网应激(ERS),可能是引起炎症性肠病(IBD)的关键机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肠上皮细胞分泌功能高,极易受ERS的影响。上皮细胞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途径的自身缺陷或细胞内错误折叠蛋白产生过多,都可引起ERS,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和肠黏膜炎症。而肠腔共生菌群和黏膜炎性因子等,都可通过调节上皮ERS影响IBD的发生。而上皮ERS可与自噬过程协同作用,影响ERS的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下载PDF
小檗碱对葡聚糖硫酸钠所致结肠炎小鼠的肠黏膜组织结构及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姚安龙 郝献华 +4 位作者 龚剑峰 朱维铭 李宁 李秋荣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观察小檗碱(Ber)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结肠炎小鼠的疗效,并从内质网(ER)应激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结肠炎模型(DSS)组和Ber治疗(DSS+Ber)组,每组10只。取小鼠远端结肠行病理切片,并进... 目的:观察小檗碱(Ber)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结肠炎小鼠的疗效,并从内质网(ER)应激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结肠炎模型(DSS)组和Ber治疗(DSS+Ber)组,每组10只。取小鼠远端结肠行病理切片,并进行肠道损伤评分;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小鼠结肠上皮细胞(IEC)中的ER应激标记物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ER应激标记物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给予DSS后小鼠出现典型的结肠炎变化。用Ber干预后,可显著降低结肠炎小鼠的结肠损伤评分,并可下调ER应激标记物caspase-12、caspase-3和GRP78 mRNA水平(P均<0.05)。结论:小檗碱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分子表达水平改善ER应激,减轻小鼠结肠炎性反应,保护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内质网应激 葡聚糖硫酸钠 炎症性肠病
下载PDF
内镜下切开扩张内引流治疗儿童胰腺假性囊肿3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孔赤寰 李颀 +5 位作者 陈兴海 王雪琪 张金山 郝献华 刘雪来 李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6-568,共3页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cts,PPC)是继胰腺外伤或手术后的疾病,儿童时期也偶有发生。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我科对3例胰腺假性囊肿行内镜下切开扩张内引流治疗,获得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1岁,体重57 kg。...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cts,PPC)是继胰腺外伤或手术后的疾病,儿童时期也偶有发生。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我科对3例胰腺假性囊肿行内镜下切开扩张内引流治疗,获得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1岁,体重57 kg。主因“胰腺肿物切除术后2月余,腹痛伴呕吐1天”,于2019年4月入院。入院前2周复查超声提示胰尾无回声囊性病灶,CT示胰尾类圆形低密度包块76 mm×71 mm×89 mm,CT值30 HU(图1A),提示胰腺假性囊肿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假性囊肿 引流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胰尾 内镜下 胰腺外伤 囊性病灶 切除术后
下载PDF
多镜种联合保胆取石治疗儿童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孔赤寰 刁美 +6 位作者 郝献华 王雪琪 陈兴海 张金山 明安晓 王业通 李龙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保胆取石治疗小儿胆囊结石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使用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54例胆囊结石。其中12例伴发其他疾病(遗传性球形...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保胆取石治疗小儿胆囊结石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使用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54例胆囊结石。其中12例伴发其他疾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例,蚕豆病1例,苯丙酮尿症1例,胰腺炎1例,肾母细胞瘤化疗后1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息肉1例)。51例保胆取石成功,3例因结石嵌顿切除胆囊。术后对保胆取石成功的患儿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随访发现8例复发,总体复发率15.7%(8/51)。术前伴发其他疾病的12例中,复发5例,复发率41.7%;而未伴发疾病的39例中,复发3例,复发率7.7%(3/39)。伴有其他疾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无伴随疾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对部分胆囊结石成分进行测定,胆固醇含量为0%~99.6%。未复发的患儿腹痛、黄疸等临床症状消失,发育良好,胆囊功能、形态均无异常。结论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实施儿童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保留胆囊的形态和功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镜 腹腔镜 十二指肠镜 保胆取石 儿童 胆囊结石
下载PDF
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74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冯翠竹 张艳霞 +2 位作者 张悦 郝献华 李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20年10月74例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资料,年龄(2.1±2.3)d,体重(2.66±0.50)kg。早产儿20例(27.0%),产前检查提示食管闭锁16例(21.6%)... 目的探讨胸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20年10月74例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资料,年龄(2.1±2.3)d,体重(2.66±0.50)kg。早产儿20例(27.0%),产前检查提示食管闭锁16例(21.6%),合并其他疾病31例(41.9%)。均行胸腔镜气管食管瘘结扎,73例食管端端吻合,1例胃造瘘。结果66例(89.2%)完成胸腔镜手术,8例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78.5±68.3)min,住院时间(19.7±11.7)d,住院费用(9.8±5.6)万元。术后4例放弃治疗死亡,70例(94.6%)治愈出院。术后吻合口漏9例(12.9%),乳糜胸1例(1.4%)。术后随访1~5(2.8±1.4)年,吻合口狭窄32例(45.7%),气管食管瘘复发3例(4.3%),严重胃食管反流2例(2.9%),严重气管软化1例(1.4%)。结论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食管闭锁 气管食管瘘
下载PDF
内镜下离断直肠尿道瘘黏膜预防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尿道并发症 被引量:1
6
作者 孔赤寰 李龙 +7 位作者 刁美 张震 明安晓 郝献华 王雪琪 刘雪来 李旭 张金山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已行一期结肠造瘘术后。均为男性患儿,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2.8~6.3个月;平均体重为7.5 kg,体重范围为5.9~9.0 kg;造瘘口位于右上腹1例,脐上中腹部3例,左上腹2例,左下腹2例。因为本研究患儿年龄较小,肠腔细小、薄弱,故应用成人的普通电子胃镜在结肠、直肠内操作。在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均在胃镜下尝试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在胃镜离断黏膜后,再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结果8例患儿,1例经胃镜多次尝试仍未能到达直肠末端而放弃胃镜下黏膜离断术。1例因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仅在胃镜下完成交接部黏膜离断术,而未连续完成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5 d后在腹腔镜下完成肛门成形术。其余6例均完成胃镜下瘘口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离断术,并同期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二期术后两周行尿道造影复查未见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结论运用胃镜在直肠腔内游离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操作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目前比较准确和全新的辅助直肠末端离断的方法,也是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完成肛门成形术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腹腔镜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直肠尿道瘘 黏膜离断术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