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郝瑜婉 田添 +5 位作者 朱泽林 陈怡君 朱慧慧 王强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目的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现状、技术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方法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和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开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基本情况、... 目的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现状、技术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方法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和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开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测能力、技术培训及队伍建设需求等调查,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855个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参与调查,在岗人员共122282人,其中参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简称寄防人员)共计8943人,占全部在岗人员的7.31%(8943/122282);专职寄防人员4745人,占寄防人员的53.06%(4745/8943)。参与调查的疾控机构中,东部地区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19.92%、13.52%)均高于中部(17.02%、8.29%)和西部(13.88%、8.25%)地区(χ^(2)=1063.60、2892.89,P<0.01);东部地区寄防人员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学历占比(21.20%、12.51%)也高于中部(15.63%、7.30%)和西部(11.62%、6.57%)地区(χ^(2)=142.19、314.93,均P<0.01)。各级疾控机构寄防人员日常工作侧重不同,近一年开展的对下一级寄生虫病防治业务培训2207次,省级机构平均2.7次,地市级平均1.4次,县级平均1.1次。省、市、县3级分别有12.50%(4/32)、34.02%(83/244)和49.02%(774/1579)的疾控机构未设有寄生虫病专用实验室。在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和内脏利什曼病重点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掌握各病种检测能力的机构占比分别为55.90%(398/712)、40.22%(218/542)和14.55%(117/804),均高于非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29.83%、7.77%、6.95%)(χ^(2)=124.36、283.05、28.67,均P<0.01)。各级疾控机构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需求相对集中在人员业务培训(34.61%,642/1855)、诊断检测技术(12.40%,230/1855)和经费设备投入(5.44%,101/1855)等方面。结论全国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能力不平衡,应继续优化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结构、加强业务培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为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防治 疾控机构 专业队伍 能力建设
原文传递
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强 许静 +5 位作者 张利娟 郑浩 阮瑶 郝瑜婉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9-234,250,共7页
目的 分析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和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2002-2010年间,四川、云南、江苏3省先后达到血... 目的 分析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和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2002-2010年间,四川、云南、江苏3省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于2008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全国未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县数从110个减少到80个。全国血吸虫病人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分别由2002年的81.04万、913例减少到2010年的32.58万、43例,分别下降了59.79%、95.40%;全国血吸虫感染病牛数从2002年的23 199头下降至2010年的7 173头,下降了69.08%;钉螺面积自2003年出现回升后始终维持在37亿~38亿m2,9年间新发现钉螺面积达1.25亿m2。至2010年,全国90%的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病牛和钉螺面积均集中分布在湖区5省,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及长江沿岸。结论 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湖区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区域,钉螺扩散和异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象突出;应加强监测和病例管理,以巩固防治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疫情 钉螺 中国
原文传递
2008-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添 曹淳力 +7 位作者 伍卫平 贾铁武 钱门宝 郝瑜婉 朱泽林 王强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8,共7页
目的了解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预防控制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资料,对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全国累计有36... 目的了解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预防控制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资料,对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全国累计有367例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报告,逐年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6、30、21、32、35、33、54、55、81例,年平均粗病死率为129.29/10万。棘球蚴病死亡病例平均年龄为(56±18)岁;男女性别比为10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流行省份的青海、四川、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和非流行省份的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数居前11位的省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数占全国死亡病例总数的87.5%(321/367)。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以汉族为主(52.0%),职业以农民为主(46.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57.2%),最高诊断单位以省级或三级医院为主(46.6%),死亡地点以在家中为主(59.9%)。结论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数自2014年后呈逐年增加趋势,病死率上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死亡病例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15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结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阮瑶 王立英 +5 位作者 诸廷俊 钱门宝 曹淳力 郝瑜婉 田添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58,201,共5页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寄生虫病检测理论和技能知识水平。方法2015年9月组织全国31个省(市、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124名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进行能力考核,构建考核人员基本信息和考试成绩数据库...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寄生虫病检测理论和技能知识水平。方法2015年9月组织全国31个省(市、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124名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进行能力考核,构建考核人员基本信息和考试成绩数据库,了解考核对象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和地区考核对象间的差异。结果所有考核对象综合平均成绩为123.3分,及格人数占考核人数的57.3%。其中男性(48人)和女性(76人)平均分分别为125.9分和121.7分;30岁以下年龄组(57人)、30~40岁年龄组(61人)及40岁以上年龄组(6人)综合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19.6、128.1分和111.2分;初(94人)、中(28人)、高级(2人)职称人员综合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19.2、135.9分和140.5分。124名考核对象的笔试成绩平均为61.9分,及格人数占考核人数的62.9%;所有考核对象技能操作平均成绩为61.4分,及格人数占58.1%。结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的考核人员理论考核成绩极差较大,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水平总体偏低,需对照防治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强化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培养有较强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防治 技能 考核
原文传递
基于回顾性重排扫描统计量的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时空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郝瑜婉 薛靖波 +10 位作者 徐俊芳 胡飞 张云 曹淳力 阮瑶 田添 张利娟 许静 林丹丹 董毅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特征,探索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在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聚集性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分别收集2009-2014年江西省和2004-2013年云南省的血吸虫感染人群、耕牛和钉螺的疫情资料,进... 目的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特征,探索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在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聚集性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分别收集2009-2014年江西省和2004-2013年云南省的血吸虫感染人群、耕牛和钉螺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方法 ,对江西省和云南省血吸虫病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时空分布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江西省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2009年的0.21%和0.03%下降至2014年的0.01%和0,耕牛感染率从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4年的0.12%,其中人群感染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为-47.36%(P<0.05);2009-2014年人群、耕牛和钉螺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3、2和1个聚集区域,均位于环鄱阳湖地区。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钉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感染率分别为2.49%、0.70%和3.76%,至2013年,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均为0,耕牛感染率下降为0.02%;其中人群感染率APC为-49.17%(P<0.05);2004-2013年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2、6和2个聚集区域。结论 2009-2014年江西省湖沼型和2004-2013年云南省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均呈现下降趋势,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分析均发现有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的聚集性区域,表明可用于分析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特征 时空聚集性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矩阵评估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郝瑜婉 田添 +3 位作者 朱泽林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目的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风险矩阵评估方法评价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等级。结果通过专家... 目的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风险矩阵评估方法评价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等级。结果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风险危害程度评价体系包括5个指标。经风险矩阵分析评估,目前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结论本研究首次使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分析,提示我国存在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利什曼病 传播风险 风险矩阵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郝瑜婉 高风华 +6 位作者 薛靖波 徐俊芳 王强 张云 王丽芳 董毅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4,279,共7页
目的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风险 时空聚集性 云南省
原文传递
2017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能力测评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泽林 郝瑜婉 +5 位作者 田添 薛垂召 涂宏 韩帅 曹淳力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人员寄生虫病专业理论、防治实践、实验诊断等水平,为加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级推荐的方式,2017年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选取寄生虫... 目的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人员寄生虫病专业理论、防治实践、实验诊断等水平,为加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级推荐的方式,2017年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选取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书面答题和现场操作的方法,测评其寄生虫病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分层分类方法,分析和评估不同性别、年龄、职称人员,以及不同流行程度地区防治专业人员的寄生虫病检测能力。结果2017年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24名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测评,测评对象综合平均得分为(125.0±35.2)分,及格者占54.8%。其中男性和女性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120.8±34.2)分和(126.6±35.4)分,≤30、>30-40、>40岁年龄组人员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125.6±33.6)、(124.9±35.8)分和(119.3±45.9)分,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119.8±35.8)、(136.0±32.5)分和(127.1±40.9)分。参加测评人员的寄生虫病专业理论平均得分为(67.4±15.6)分,及格率为68.5%;技能操作平均得分为(57.6±21.8)分,及格率为46.0%。疟疾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专业人员对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4.1%、72.8%、57.0%、58.3%和35.9%、46.9%、33.3%、43.8%,流行区专业技术人员对疟原虫的检测能力显著高于非流行区(x^2=767.10、462.12、134.97、360.80,P均<0.01);血吸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专业人员对血吸虫虫卵的检出率分别为67.4%和36.8%,流行区专业人员对血吸虫虫卵的检测水平显著高于非流行区(x^2=817.74,P<0.01);南方和北方地区专业人员对蛔虫、鞭虫、蛲虫的检出率分别为85.7%、78.6%、91.7%和61.8%、23.5%、74.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622.58、301.70、588.71,P均<0.01)。结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技术能力较高,但技能操作水平相对偏低。因此,需重视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强化寄生虫病防治队伍建设,以满足寄生虫病防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防治技术 专业理论 操作技能 专业人员 能力建设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胡小康 郝瑜婉 +7 位作者 夏尚 郭云海 薛靖波 张云 王丽芳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6,94,共8页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3种生态位模型构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情况。结果构建的3种生态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AUC为0.96±0.01),其次为DOMAIN模型(AUC为0.93±0.04),再次为BIOCLIM模型(AUC为0.88±0.0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吸虫病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降水量(贡献值为1.52),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贡献值分别为1.06和1.03)。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占2.7%,高风险区面积占0.4%,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大理市中部、巍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弥渡县北部等地区。结论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是可行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高风险区分布较为集中,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模型 血吸虫病 传播风险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调查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佩君 周正斌 +8 位作者 李元元 郝瑜婉 罗卓韦 李宏岩 李中秋 杨丽敏 张仪 武滨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3-499,共7页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72.79%,t=11.10,P <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15岁(71.6%,116/162)和0~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282,P <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753.74,P <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χ~2=176.63,P <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0.832~0.870,P均<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 疫情 白蛉 Joinpoint回归模型 阳泉市
原文传递
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患者不卫生行为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克卿 田添 +4 位作者 施国庆 曹淳力 郝瑜婉 朱泽林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2,183,共9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藏区棘球蚴病患者的不卫生行为现状,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选取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石渠县登记在册的现存棘球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面对面访谈方法对患者不卫生行为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省藏区棘球蚴病患者的不卫生行为现状,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选取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石渠县登记在册的现存棘球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面对面访谈方法对患者不卫生行为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了368例棘球蚴病患者。患者家中养犬、饭前不洗手、吃生食、使用家畜病变脏器喂犬、喝生水、玩犬所占比例分别为53.3%、23.4%、15.5%、9.8%、8.7%和5.4%。游牧民各项不卫生行为均较定居居民比例高。学生玩犬、使用家畜病变脏器喂犬的比例高于牧民。结论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患者存在不卫生行为。针对不同特征棘球蚴病患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降低其不卫生行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不卫生行为 问卷调查 甘孜州
原文传递
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泽林 张瑕 +5 位作者 余章科 郝瑜婉 田添 王强 段李平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8-651,共4页
目的评价吡螺豚硫酸盐可湿性粉剂(WPPS)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为该药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鄱阳湖洲滩选取6块区域进行除障,计算钉螺自然死亡率。兑配25%W PPS溶于水中使... 目的评价吡螺豚硫酸盐可湿性粉剂(WPPS)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为该药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鄱阳湖洲滩选取6块区域进行除障,计算钉螺自然死亡率。兑配25%W PPS溶于水中使最终浓度分别为1、2、4、8 g/m^3,兑配杀螺胺乙醇胺盐(WPNES)溶于水中使最终浓度为1 g/m^3,均匀喷洒施药,空白对照组施用清水,于施药后1、3、7 d,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査,压碎法鉴別钉螺死活,并记录处理螺数、死螺数。将湖北省垸内环境筑坝分隔成6段试验区,每段投放鲫鱼30条,并适应性饲养I d。其中4段药物试验组施用2.5、5.0、7.5 g/m^3 WPPS,药物对照组施用2g/m^3 WPNE S,空白对照组施用清水,分别于施药后的1、2、3 d记录鲫鱼存活率。结果喷洒灭螺药物后1 d和3 d,5个施药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5%以上,1 g/m^3 WPPS和2 g/m^3 WPPS处理下,3 d的死亡率(93.1%和95.0%)高于1 d的死亡率(88.2%和90.9%)。现场灭螺7 d后,1、2、4、8 g/m^3 WPPS处理下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4%、90.0%、90.3%、89.8%,均高于1 g/m^3 WPNES处理后的钉螺校正死亡率(76.0%)(P<0.05)。2 g/m^3 WPPS处理1、3、7 d后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于第3天达到最大值(94.7%)。鱼毒性试验结果显示,2.5和5.0 g/m^3 WPPS施药后1、2、3 d的鲫鱼死亡率接近空白对照组(0、3.3%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7.5 g/m^3 WPPS施药后2 d和3 d的死亡率均为50.0%。2.5、5.0、7.5 g/m^3 WPPS处理下的鲫鱼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PPS可有效杀灭钉螺且对鱼类生物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洲滩以及鱼塘、虾塘等垸内环境。该药对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灭螺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吡螺贴 灭螺效果 鱼毒性
原文传递
生态位模型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小康 夏尚 +5 位作者 郭云海 郝瑜婉 薛靖波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8-244,共7页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建模分析物种生态需求,以预测不同时空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生态位建模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预测研究,然而对其准确合理地运用需建立在理解生态位...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建模分析物种生态需求,以预测不同时空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生态位建模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预测研究,然而对其准确合理地运用需建立在理解生态位建模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的角度,从生态位概念出发介绍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数据获取与变量选择、模型算法、模型性能的评价手段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模型 寄生虫病 传播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 被引量:4
14
作者 公衍峰 胡小康 +5 位作者 周正斌 朱慧慧 郝瑜婉 王强 张仪 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5,共8页
目的运用生态位组合模型,分析并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两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区域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9年山西省、河南省确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所在地作为分布点,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3类12个环境变量数... 目的运用生态位组合模型,分析并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两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区域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9年山西省、河南省确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所在地作为分布点,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3类12个环境变量数据和生态区分布结构,构建9种生态位模型,分别为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ARS)、广义推进模型(GBM)、分类树分析(CTA)、柔性判别分析(FDA)、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和最大熵(MaxE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等2个评价指标筛选的结果建立组合模型,分析预测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构建的9种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35.742, P<0.05;TSS值,H=23.620, P<0.05),其中,随机森林(AUC=0.950, TSS=0.829)和广义推进模型(AUC=0.943, TSS=0.803)的结果优于其他单一模型,组合模型的性能优于单一模型。组合模型预测的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和汾渭盆地农业生态区。预测的山西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30.30%,可划分为低风险区(12.99%)、中风险区(13.93%)、高风险区(3.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阳泉市中南部、长治市北部、临汾市南部;河南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4.68%,可划分为低风险区(3.51%)、中风险区(0.94%)、高风险区(0.23%),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阳市西部。结论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近年来呈散发和局部聚集状态,多重生态位模型具有一定的分析预测能力,可为重点地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黄土高原延伸带 生态位模型 传播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我国输入性疟疾风险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硕 夏尚 +7 位作者 闫书宁 薛靖波 史本云 郝瑜婉 李梦茹 梁家瑞 夏志贵 郑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4-748,755,共6页
目的探索常态下我国与全球疟疾流行国家之间跨境人口流动情况,评估我国输入性疟疾风险来源地,为输入性疟疾主动监测和早期预警提供方法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全球81个疟疾流行国家疟疾疫情数据、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 目的探索常态下我国与全球疟疾流行国家之间跨境人口流动情况,评估我国输入性疟疾风险来源地,为输入性疟疾主动监测和早期预警提供方法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全球81个疟疾流行国家疟疾疫情数据、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构建国际贸易关系驱动的跨境人口流动分析模型,分析全球疟疾流行国家对我国输入疟疾的风险分级。结果全球81个疟疾流行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45个,占55.6%)、亚洲(17个,占21.0%),全球疟疾疫情高发国家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我国与全球疟疾流行国家均有贸易往来,其贸易额占比31.0%。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非洲中部、西部、拉丁美洲中西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是我国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地,拉丁美洲南部和大洋洲国家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风险较低。81个疟疾流行国家中,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风险最高的3个国家为南亚的印度、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尼日利亚。结论随着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恢复常态,来自非洲中西部和拉丁美洲中西部疟疾流行区以及东南亚疟疾流行区的国家将是我国输入性疟疾的高风险来源地,需要对这些地区的入境人员开展重点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人口流动 国际贸易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