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 |
郝锦花
王先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5 |
21
|
|
2
|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
郝锦花
王先明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3
|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收入状况考察——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之一 |
郝锦花
田正平
|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4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塾师的收入 |
郝锦花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5
|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顿挫 |
郝锦花
|
《河北学刊》
|
2003 |
3
|
|
6
|
抗战前乡村教育的若干特点 |
郝锦花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7
|
清末民初乡村民众视野中的新式学校 |
郝锦花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8
|
教育督导与近代乡村教育——以山西为例 |
郝锦花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9
|
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出版事业 |
郝锦花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0
|
民国初年山西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
郝锦花
|
《太原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1
|
1949至1978年间以逆向为主的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 |
王凤梅
郝锦花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2
|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与实践转向探析 |
邢军
郝锦花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努力方向 |
刘志锁
郝锦花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19 |
0 |
|
14
|
网络直播平台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
王赫晗
郝锦花
|
《文教资料》
|
2020 |
0 |
|
15
|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与观众心理探析——以天一、明星、民新公司为例 |
李景馨
郝锦花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6
|
从新学教育看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 |
郝锦花
王先明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5
|
|
17
|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启动 |
郝锦花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2002 |
10
|
|
18
|
20世纪前期基层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以山西省为中心的探讨 |
郝锦花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9
|
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非良性互动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受阻——以1949年至1978年间的山东省为例 |
王凤梅
郝锦花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