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结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郭中孟 胡斌 +1 位作者 龚发金 刘哲宁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21-422,共2页
介绍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结局的研究进展。认为药物治疗及心理社会干预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功能获得最大改善,促使患者回归社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预后 结局
下载PDF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及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中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8年第4期215-218,共4页
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使用已逐步扩展到儿童及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BPD)及攻击行为方面的研究近期均有进展,值得回顾。
关键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儿童 青少年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攻击行为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3
作者 郭中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7年第4期217-220,共4页
本文综述儿童及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BPD)的诊断、共病问题,以及国外近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唑吡坦与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侃 郭中孟 +1 位作者 王省堂 马俊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5年第12期760-762,共3页
目的验证唑吡坦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4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75例)和艾司唑仑组(67例)进行对照研究。两药均为每晚睡前口服,疗程为10天。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及第10天的睡眠状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评定, 比较两... 目的验证唑吡坦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4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75例)和艾司唑仑组(67例)进行对照研究。两药均为每晚睡前口服,疗程为10天。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及第10天的睡眠状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评定, 比较两种药物对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唑吡坦和艾司唑仑均可明显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中断次数,提高睡眠质量,两组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唑吡坦组的日间困倦、头昏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艾司唑仑组(P<0.01)。结论唑吡坦在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上与艾司唑仑相当,但残留的镇静作用及不良反应较轻微,与艾司唑仑相比更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唑吡坦 艾司唑仑
下载PDF
改善精神分裂症预后和结局的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璐 郭中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7年第7期424-426,共3页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和结局,同时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预后和结局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预后 结局 抗精神病药物 心理 社会干预
下载PDF
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中孟 李侃 梁锋 《江西医药》 CAS 2003年第6期393-394,共2页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symtoms,PS)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64例伴PS的抑郁症患者(研究组)与118例不伴PS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人口学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的阳性家族史...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symtoms,PS)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64例伴PS的抑郁症患者(研究组)与118例不伴PS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人口学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的阳性家族史、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自杀行为等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的自杀危险性为对照组的2.2倍。结论伴PS的抑郁症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独特的亚型,通常需要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病或电痉挛(ECT)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 临床特征 人口学特征 阳性家族史 焦虑激越
下载PDF
康复期精神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郭中孟 梁峰 +1 位作者 李侃 邹圣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8期3470-3471,共2页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及32例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及32例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差异无显著性(χ2=0.038,P=0.812),但两者的自知力均低于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康复期,虽然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仍有36%的精神分裂症、38%的精神病性双相障碍以及10%的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自知力损害是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患者的4.65倍(95%CI=1.02~20.80),而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损害为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的5.72倍(95%CI=1.30~24.76)。并且,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住院次数均与自知力均分无关。结论:康复期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恢复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影响患者自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精神病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相互影响分析
下载PDF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中孟 李侃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4期361-363,共3页
近20年来,在焦虑障碍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Harvard/Brown焦虑研究项目(HARP)(2002)(该研究是一项711例焦虑障碍患者的长期自然研究)资料显示6个月后焦虑障碍的痊愈率非... 近20年来,在焦虑障碍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Harvard/Brown焦虑研究项目(HARP)(2002)(该研究是一项711例焦虑障碍患者的长期自然研究)资料显示6个月后焦虑障碍的痊愈率非常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精神治疗药物 抑郁
下载PDF
周期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与随访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中孟 《江西医药》 CAS 1999年第6期346-347,共2页
关键词 精神病 周期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咏梅 胡斌 +4 位作者 王朝辉 孙玲 郭中孟 郭文 谭立文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比较高频左侧与低频右侧两种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治疗方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80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2组,高频组采用10 Hz刺激左侧前额叶部位,低频组用1 Hz刺激右侧前额叶部位,每周治疗5次,进行为期3周的研究。采用汉密... 目的比较高频左侧与低频右侧两种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治疗方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80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2组,高频组采用10 Hz刺激左侧前额叶部位,低频组用1 Hz刺激右侧前额叶部位,每周治疗5次,进行为期3周的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高频组有效率为52.8%(19/36),低频组有效率为47.5%(18/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7,P>0.05)。两组患者HAMD24分值和CGI-SI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频组不良反应率低于高频组(χ2=5.125,P<0.05)。结论低频右侧和高频左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均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两种治疗方式效果相当,低频右侧治疗方式耐受性更好,适应人群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研究设计
下载PDF
神经疾病伴发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中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9期1-4,共4页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神经疾病 抗抑郁药物 SSRI 运动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 抗癫痫药物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认知损害
下载PDF
397名高中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邹圣军 刘桥生 +2 位作者 朱虹 郭中孟 沈俊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5期16-18,共3页
目的调查高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南昌市某中学397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结果在被调查的397名高中生中,心理虐待阳性率为19.6%,忽视阳性率为26.20%... 目的调查高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南昌市某中学397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结果在被调查的397名高中生中,心理虐待阳性率为19.6%,忽视阳性率为26.20%,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高中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84%,且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上,两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研究样本中,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虐待 忽视
下载PDF
基底节障碍与精神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郭中孟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3年第1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基底节 精神障碍 病理机制
下载PDF
儿童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临床特征研究
14
作者 郭中孟 梁峰 邹圣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年第5期366-367,共2页
目的 了解儿童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 ,对 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年龄≤ 15岁 )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强迫症状 ,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 (有强迫症状 )和对照组 (无强迫症状 )。结果  (1)强... 目的 了解儿童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 ,对 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年龄≤ 15岁 )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强迫症状 ,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 (有强迫症状 )和对照组 (无强迫症状 )。结果  (1)强迫症状的发生率为 2 2 .73% (2 5 / 110 ) ;(2 )强迫观念主要见于 13~ 15岁儿童 ,强迫动作主要见于 8~ 12岁儿童 ;(3)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以及疗效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强迫症状可能出现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各个时期 ,表明它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组成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状 临床特征 对照组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 病案资料 儿童精神 结论 自编
下载PDF
氯氮平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救治体会
15
作者 郭中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1期64-64,共1页
氯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并且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1],因此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但它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危险性较大,并且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 氯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并且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1],因此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但它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危险性较大,并且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也较高.现将我院成功抢救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 不良反应 粒细胞缺乏症 救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郭中孟 邹圣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1-2,共2页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神经精神障碍 书写痉挛 难治性抑郁症 双盲对照研究 肌张力障碍 精神病性抑郁 药物难治性 运动阈值 性刺激
下载PDF
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17
作者 郭中孟 李侃 邹圣军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88-89,共2页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6 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A组 :30例 ;(2 )B组 :30例。A组采用氟西汀口服 ;B组采用氯丙咪嗪口服。两组疗程均为 8周。两组治疗后 ,采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副反应量表...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6 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A组 :30例 ;(2 )B组 :30例。A组采用氟西汀口服 ;B组采用氯丙咪嗪口服。两组疗程均为 8周。两组治疗后 ,采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副反应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A组与B组疗效相似。显效率 (痊愈 +显著进步 ) :A组为 5 0 .0 %(15 / 30 ) ,B组为 5 3.3%(16 / 30 ) ,两组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Yale Brown强迫量表减分率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副反应 :A组较B组少、且轻微 ,两组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氟西汀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但氟西汀具有日服剂量小、给药方法简便、副反应轻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氟西汀 氯丙咪嗪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侃 郭中孟 罗明辉 《江西医药》 CAS 2006年第12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抗抑郁药加心理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疗程8周。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疗效及康...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抗抑郁药加心理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疗程8周。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疗效及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的第1、2周末,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组HAMD减分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表明对抑郁症病人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第4、8周末的减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最终疗效两者无明显差别。治疗的全程,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组ITAQ评分均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2周末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结论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精神症状,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认知治疗缓解洪灾后居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桥生 胡斌 +4 位作者 魏波 郭中孟 聂勇彪 张咏梅 俞丽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认知治疗对洪灾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疗效。方法将56位存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受灾居民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9人,对照组27人。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的形式,应用认知治疗技术,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周共3次... 目的初步探讨认知治疗对洪灾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疗效。方法将56位存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受灾居民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9人,对照组27人。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的形式,应用认知治疗技术,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周共3次的心理干预,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改版(IES-R)评价干预效果;对照组仅进行一般社会支持。结果干预组干预后IES-R总分、闯入因子分及高警觉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回避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IES-R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IES-R总分、闯入因子、警觉性增高因子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回避因子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治疗有助于缓解洪灾后受灾居民的创伤后应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治疗 洪灾 创伤后应激症状 疗效
下载PDF
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临床护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璐 谢勇 +2 位作者 郭中孟 李凯 邹圣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6期632-633,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将102例T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52)给予12次MECT治疗;对照组(n=50)给予8次MECT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次末、8次末、12次末...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将102例T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52)给予12次MECT治疗;对照组(n=50)给予8次MECT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次末、8次末、12次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两组有效率在MECT治疗4次末、8次末、12次末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ANSS总分在各测量时点组间差异不显著(P均>0.05),但在MECT治疗的第4次、第8次、第12次评分与入组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ESS总分在各测量时点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但在治疗第8次时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疗程的MECT治疗对TRS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无差别,MECT治疗TRS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加强MECT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对治疗安全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MECT)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