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研究(Ⅱ)———计算方法及结果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仲三 肖帆 +3 位作者 郭四稳 伍岳庆 古乐野 钱伟长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3-528,共6页
利用解析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影响线算法” ,求解了第一部分中建立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的若干重要问题 ,表明在微动脉自律运动周期内 ,间质流体压力将两次改变符号 ,因而某些理论中十分强调的间质流体压力是略高于或... 利用解析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影响线算法” ,求解了第一部分中建立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的若干重要问题 ,表明在微动脉自律运动周期内 ,间质流体压力将两次改变符号 ,因而某些理论中十分强调的间质流体压力是略高于或略低于大气压力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 ;微动脉自律运动能导致周期性的淋巴形成 ,间质总应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循环局部调节可以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代谢的需要· 计算还表明了微动脉“阻力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系统动力学 综合数学模型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可渗透管网络跨壁传输问题的影响线算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郭仲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6-500,共5页
提出了解析方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影响线算法”。它有助于实现可渗透管网络跨壁传输问题分布参数模型的大规模数值计算。
关键词 影响线算法 可渗透管 跨壁传输 生物流体力学
下载PDF
淋巴液形成的一个生物力学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仲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3-276,共4页
分析了初始淋巴管与间质的相互作用 ,考察了淋巴液形成过程 ,提出了淋巴液形成的相互作用理论 ,说明了不仅要考虑间质流体压力 ,还要考虑间质固相法应力及总应力 ,才能了解淋巴液的形成机理 ,间质孔隙度则直接影响着淋巴流量。
关键词 淋巴液形成 间质流体压力 间质固相法应力
下载PDF
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流体力学及血液粘弹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仲三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研究了微血管自律运动引起的血液流动,着重分析了血液的粘弹性质对压力升高及壁面摩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血管自律运动具有人体“第二心脏”的作用,血液粘弹性质的影响与Weissenberg数及平均流量的大小有关.
关键词 自律运动 微血管 流体力学
下载PDF
可渗透管网络非定常跨壁传输问题的解耦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仲三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23-327,共5页
提出了可渗透管网络非定常跨壁传输问题的解耦算法.这是一种有限元法与初值问题Cauchy方法相结合的半解析算法.在一维管流的假设下,通过引入插值函数,得到用管外变量表示的管内变量的解析解,使最终导出的有限元方程组中只包... 提出了可渗透管网络非定常跨壁传输问题的解耦算法.这是一种有限元法与初值问题Cauchy方法相结合的半解析算法.在一维管流的假设下,通过引入插值函数,得到用管外变量表示的管内变量的解析解,使最终导出的有限元方程组中只包含管外交量,从而减少了联立方程的数目,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本方法特别适用于大型网络的数值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算法 半解析方法 可渗透管 非定常跨壁传输
下载PDF
微循环系统局部控制过程的生物力学模型
6
作者 郭仲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32,138,共5页
分析了间质内血管代谢物质的产生和运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开闭过程、微动脉平均半径的影响因素及微动脉自律运动振幅的变化情况,建立了微循环系统局部控制过程的生物力学模型,有助于对该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 微循环 局部控制 生物力学模型
下载PDF
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与心瓣膜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5 位作者 唐红 张尔永 郭仲三 樊渝波 蒲放 曾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 明确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 shear stress,TSS)与心瓣膜损害的关系 ,为在细胞水平研究 TSS致心瓣膜内皮损伤提供前期研究。 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以 14例正常人为对照 (对照组 ) ,对 ... 目的 明确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 shear stress,TSS)与心瓣膜损害的关系 ,为在细胞水平研究 TSS致心瓣膜内皮损伤提供前期研究。 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以 14例正常人为对照 (对照组 ) ,对 1998年 1~ 4月在我院就诊的 47例二尖瓣狭窄患者 (观察组 )心瓣膜病变及其下游 TSS进行 2年的随访动态观测。 结果 观察组随访期间心瓣膜病变与其下游 TSS均呈明显加重趋势 (P<0 .0 5 ) ,且二者显著相关 (r=0 .82 ,0 .86 ) ;此外 ,TSS的大小和分布与心瓣膜不同部位病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结论 二尖瓣狭窄下游所产生的湍流剪应力是构成患者心瓣膜病变进行性加重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湍流剪应力 瓣膜损害 人体
下载PDF
二尖瓣狭窄手术前后下游湍流剪应力的多普勒超声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5 位作者 唐红 张尔永 郭仲三 樊渝波 蒲放 曾智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 :明确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病变及其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shear stress,TSS)与手术时机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为选择合适的诊治手段和最佳手术时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以正常人为对照 ,对一... 目的 :明确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病变及其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shear stress,TSS)与手术时机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为选择合适的诊治手段和最佳手术时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以正常人为对照 ,对一组接受经皮球囊二尖瓣狭窄扩张术或闭式二尖瓣分离术患者术前后与随访期间瓣膜下游TSS进行检测 ,同期对另一组非手术患者进行 TSS随访观测。结果 :术后 TSS较术前显著改善 (P<0 .0 5 ) ,而与正常对照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P<0 .0 5 )。手术患者两次随访前后 TSS等指标的增加值均显著低于非手术患者 (P<0 .0 5 )。结论 :对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 ,球囊扩张术或闭式分离术不能达到根治目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缓病情加重的作用。从远期疗效的角度上 ,考虑到术后残留狭窄下游 TSS仍将导致瓣膜病变进行性加重 ,建议推广超声心动图普查 ,有助于早期发现该病 ,同时可以考虑将手术时机选择在瓣膜病变早期、瓣叶和瓣下结构尚无明显损害时 ,以彻底解除瓣口狭窄、消除 T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手术 湍流剪应力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超声 预后 手术时机
下载PDF
与多普勒超声相结合的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二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3 位作者 郭仲三 唐红 张尔永 樊渝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03-209,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与多普勒超声相结合的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技术,将体内实时采集到的左心腔二维超声图像和左房、左室壁平均运动速度作为边界条件,对一组二尖瓣狭窄病人随访期间二... 目的探讨一种与多普勒超声相结合的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技术,将体内实时采集到的左心腔二维超声图像和左房、左室壁平均运动速度作为边界条件,对一组二尖瓣狭窄病人随访期间二尖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二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有限元分析显示:TSS在两次随访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瓣膜病变Wilkin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0~0.82);无论病变和狭窄程度怎样,跨瓣血流核心区位点TSS始终低于边界各位点,其最大值<80N/m2,结果同以往研究结论一致。结论二尖瓣狭窄下游所产生的TSS与瓣膜病变进展密切相关。有限元法对局部瓣区和整个流场中TSS和速度大小与分布的描述较为完整而详细,因此它与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使心瓣流场中TSS的体内定量研究既全面而又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湍流剪应力 二尖瓣狭窄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强度体内多普勒超声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4 位作者 唐红 张尔永 郭仲三 樊渝波 蒲放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 以无创的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了解二尖瓣狭窄下游血流不同部位湍流强度特点 ,探讨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相对扰动强度 (relativeturbulentintensity ,Irel)与狭窄病变间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究瓣膜疾病发生发展... 目的 以无创的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了解二尖瓣狭窄下游血流不同部位湍流强度特点 ,探讨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相对扰动强度 (relativeturbulentintensity ,Irel)与狭窄病变间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究瓣膜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与人工心瓣血流动力学提供前期基础和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多普勒超声 ,对一组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病人二尖瓣下游跨瓣血流不同部位湍流强度进行定量描述 .结果 二尖瓣狭窄下游射流区TSS与Irel均明显低于射流周围湍流区 .射流区TSS与Irel在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湍流区TSS与Irel在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 (p<0 .0 5 ) ,并且 ,TSS和Irel均与有效瓣口面积 (effectiveori ficearea,EOA)成明显负相关 (r各为 - 0 .84和 - 0 .82 ) .超声显示 ,绝大部分患者瓣尖部位病变的严重程度远高于瓣膜的其它部分 .结论 二尖瓣狭窄下游射流周围湍流区湍流强度远高于射流区 ,狭窄病变越重 ,湍流强度越大 ,而射流区湍流强度与狭窄程度无关 .TSS集中分布于湍流区与瓣膜病变的空间对应关系提示 ,TSS是导致瓣膜病变进行性加重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此外 ,生物心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湍流强度 多普勒超声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体内多普勒超声定量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5 位作者 唐红 张尔永 郭仲三 樊瑜波 蒲放 曾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5,88,共6页
为建立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 shear stree,TSS)多普勒超声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正常人和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病人组的二尖瓣下游血流速度频谱等指标进行多位点记录 ... 为建立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 shear stree,TSS)多普勒超声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正常人和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病人组的二尖瓣下游血流速度频谱等指标进行多位点记录 ,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测算出相关位点 TSS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组的二尖瓣下游核心位点 TSS与相对扰动强度 (Relative turbulent intensity,Irel)始终低于边界各位点 ;边界位点 TSS、Irel和流场均匀性等指标在正常对照和不同程度狭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并均与有效瓣口面积 (Effective orifice area,EOA)明显相关。结论为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越小 ,狭窄越重 ,射流边界 TSS和 Irel越大 ,射流核心区 TSS明显低于边界。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的多普勒超声技术所测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 TSS与流场均匀性等常规多普勒超声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能共同反映不同狭窄程度病人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 ,因此表明本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刻画人体二尖瓣狭窄下游 TSS的大小 ,并且 ,还具有安全无创、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可用于瓣膜病病人瓣区流场中 TSS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湍流剪应力 多普勒超声 方法学
下载PDF
微循环系统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研究(Ⅰ)——理论基础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仲三 肖帆 +2 位作者 郭四稳 伍岳庆 古乐野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47-954,共8页
根据微循环系统的生理情况,建立了微循环系统动力学非定常、非线性分布参数模型,包括血液动力学、间质动力学、淋巴动力学、蛋白质传输动力学、氧动力学、热量传输动力学和肌原性与代谢性调控过程,综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 根据微循环系统的生理情况,建立了微循环系统动力学非定常、非线性分布参数模型,包括血液动力学、间质动力学、淋巴动力学、蛋白质传输动力学、氧动力学、热量传输动力学和肌原性与代谢性调控过程,综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虑了微动脉自律运动和血液非线性粘弹性的影响· 几何模型是一个包括微动脉、开放与储备毛细血管、微静脉、初始淋巴管和微动静脉吻合支的简单网络· 这种综合模型有助于临床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数值实验手段”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系统 综合数学模型 相互作用 动力学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Ⅱ)—ALCULATION AND THE RESULTS
13
作者 郭仲三 肖帆 +2 位作者 郭四稳 伍岳庆 古乐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0年第5期579-584,共6页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scribed in Part I was solved using “influence line method” combining analytical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Many important aspects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scribed in Part I was solved using “influence line method” combining analytical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Many important aspects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t show that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ts sign twice within one arteriolar vasomotion period and it is therefore not important that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 is a little higher or lower than atmospheric pressure; arteriolar vasomotion can periodically result in lymph formation and interstitial total pre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dure; local regul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can meet metabolic need some extent in the form of dynamic equilibrium. The property of arteriole as a “resistant vessel” and the efficiency of microvascular network as heat exchanger are also show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developed in Part I is physiologically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uence line method analytical method finite element method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Ⅰ)——BASIC THEORY
14
作者 郭仲三 肖帆 +2 位作者 郭四稳 伍岳庆 古乐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9年第9期1014-1022,共9页
Under the basis of physiological data, a nonlinear and unsteady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with distributed parameters is developed. Hemodynamics, interstitium dynamics, lymph dynami... Under the basis of physiological data, a nonlinear and unsteady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icrocirculatory dynamics with distributed parameters is developed. Hemodynamics, interstitium dynamics, lymph dynamics, dynamics of protein transport, oxygen dynamics, dynamics of heat transfer, and myogenic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procedures are includ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factors were comprehensively exhibited. The influences of arteriolar vasomotion and nonlinear viscoelasticity of blood in arteriole are considered. A simplified vessel network consisting of arteriole, open and reserved capillaries, venule, initial lymphatics and arteriole_venule anastomose is adopted as the geometrical model. This kind of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is helpful in analyzing clinical data and developing a “numerical experiment method” in microcirculat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irculatory system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INTERACTION numerical experiment
下载PDF
可渗透毛细血管内的非对称团流
15
作者 郭仲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9,共4页
本文在文献[5]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得可渗透毛细血管内非对称团流的解析解,讨论了渗透系数对流线分布情况及平均压力梯度的影响,并考察了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水分交换平均强度同细胞间距的关系、指出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渗透性对团... 本文在文献[5]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得可渗透毛细血管内非对称团流的解析解,讨论了渗透系数对流线分布情况及平均压力梯度的影响,并考察了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水分交换平均强度同细胞间距的关系、指出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渗透性对团流流谱及平均压力降的影响均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团流 毛细血管 数学模型
下载PDF
FLUID MECHANICS OF MICROVASCULAR VASOMOTION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VISCOELASTICITY
16
作者 郭仲三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2年第2期173-180,共8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blood flow caused by microvascular vasomotion with the focus on the effects of blood viscoelasticity on the pressure rise and wall resistance. It is shown that microvascular vasomotion plays a ro... This paper deals with blood flow caused by microvascular vasomotion with the focus on the effects of blood viscoelasticity on the pressure rise and wall resistance. It is shown that microvascular vasomotion plays a role of the 'second heart' of the body which is of importance in conveying blood, and that the effects of blood viscoelasticity greatly depend on the Weissenberg number and mean flow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mechanics VISCOELASTICITY
下载PDF
二尖瓣狭窄下游湍流剪应力与流场均匀性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张桂敏 石应康 +4 位作者 唐红 张尔永 郭仲三 樊渝波 蒲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46-547,共2页
目的 了解二尖瓣狭窄下游跨瓣血流流场中不同位点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shearstress,TSS)大小与流场均匀性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一组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下游不同位点的TSS与... 目的 了解二尖瓣狭窄下游跨瓣血流流场中不同位点湍流剪应力 (turbulentshearstress,TSS)大小与流场均匀性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一组不同程度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下游不同位点的TSS与流场均匀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边界位点TSS、流场均匀性以及有效瓣口面积在不同狭窄程度组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 (P <0 0 5 ) ,且相互间明显相关 (r分别为 0 81~ 0 84和 0 82~ - 0 88)。结论 二尖瓣狭窄下游TSS集中分布于射流边界湍流区 ,狭窄越重 ,流场均匀性越差 ,TSS越大。TSS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瓣膜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湍流剪应力 流场均匀性 相关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