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中没食子酸含量测定的离子化萃取分离分光光度法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俊凌 李成亮 +3 位作者 郑怡萌 寇鹏骐 卿钰 杜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0-155,共6页
通过离子化萃取分离的手段将没食子酸与儿茶素进行分离,并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茶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此外,还通过模拟实验确定离子化试剂的最佳用量以及溶媒体系的pH值,验证离子化萃取分离的可靠性。与其他用于没食子酸... 通过离子化萃取分离的手段将没食子酸与儿茶素进行分离,并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茶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此外,还通过模拟实验确定离子化试剂的最佳用量以及溶媒体系的pH值,验证离子化萃取分离的可靠性。与其他用于没食子酸含量测定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仪器要求不高等优点。将该方法用于检测茶样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326±0.018)%,RSD为1.36%,测定值与已见报道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离子化 儿茶素 萃取分离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离子萃取分离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含量 被引量:5
2
作者 郭俊凌 寇鹏骐 +3 位作者 卿钰 李成亮 郑怡萌 杜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354-10355,10372,共3页
[目的]建立离子萃取分离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雅安藏茶为样品,用水提法制备茶样浸提液。先在茶样浸提液中加入NaHCO3进行离子化处理,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将没食子酸与儿茶素等干扰成分进行分离... [目的]建立离子萃取分离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雅安藏茶为样品,用水提法制备茶样浸提液。先在茶样浸提液中加入NaHCO3进行离子化处理,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将没食子酸与儿茶素等干扰成分进行分离,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萃余相水层中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荼样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32±0.18)%,相对偏差(RSD)为1.36%.测定值与文献报道相符,5次平行测定值十分接近。该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9.4%~103.2%,3次重复的RSD值均小于2.5%。[结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对仪器要求不高等优点,用于检测茶样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时,其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没食子酸含量 分光光度法 分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落叶松树皮低聚原花色素级分分离的模拟
3
作者 郭俊凌 杜晓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了预测落叶松低聚原花色素制备产率,从萃取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低聚原花色素在乙酸乙酯萃取过程,分析出了影响产率的几个重要外界因素,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低聚原花色素级分分离模型,以物料量、萃取剂量、萃取温度、震荡时间为输入... 为了预测落叶松低聚原花色素制备产率,从萃取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低聚原花色素在乙酸乙酯萃取过程,分析出了影响产率的几个重要外界因素,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低聚原花色素级分分离模型,以物料量、萃取剂量、萃取温度、震荡时间为输入信息,以低聚原花色素产率为网络输出。将实际的7组随机数据进行验证性运算,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平均为2.73%,与常规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比较,误差降低了42.8%,这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从而有效的预测低聚原花色素级分分离过程的产率,进一步发展,该模型可为放大到工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低聚原花色素 萃取 模拟
下载PDF
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层析分离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双伶 郭俊凌 杜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799-13802,13809,共5页
[目的]为茶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以茶树紫色芽叶为原料,通过提取、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再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种花青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花青素粗提物在465~550... [目的]为茶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以茶树紫色芽叶为原料,通过提取、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再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种花青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花青素粗提物在465~550 nm波长范围内有花青素特有的吸收峰,可以初步确定花青素粗提物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粗提物在浓盐酸中显粉红色,且其在KI·I_2试剂的作用下不产生棕色沉淀,表明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青素粗提物中,而且其中不含有咖啡碱。显色鉴定结果表明,柱层析出的F8含有花青素。显色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薄层层析出的C2为花青素组分。以紫芽茶为原料,采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花青素,并通过石油醚脱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所得花青素产率为6.44%。[结论]该研究对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层析分离 紫外-可见光谱法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吸油值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常迎星 王丹丹 +2 位作者 巩艳萍 牛振宁 郭俊凌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7-580,共4页
纳米碳酸钙作为一种无机填料,其吸油值大小决定了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化学性质、下游加工应用性能,吸油值越小,颗粒的分散性越好,加工性能越好。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工艺,通过正交设计选取不同氢氧化钙浓度、晶型导向剂添... 纳米碳酸钙作为一种无机填料,其吸油值大小决定了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化学性质、下游加工应用性能,吸油值越小,颗粒的分散性越好,加工性能越好。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工艺,通过正交设计选取不同氢氧化钙浓度、晶型导向剂添加量、改性剂添加量及改性时间,经过碳化合成法合成纳米碳酸钙,对其吸油值进行考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纳米碳酸钙吸油值的主要因素是改性时间,其次是氢氧化钙浓度。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的实验条件为:反应起始温度为45℃时,氢氧化钙浓度8.5%,晶型导向剂添加量0.9%,改性剂添加量3.5%,改性时间2h,此时所得纳米碳酸钙吸油值为26.37。在最优条件下,所合成的纳米碳酸钙颗粒粒径为50~100nm,晶型为立方体形,边界清晰,硅酮胶应用实验挤出性27.36g/min,流变性黏度0.62mPa·s,触变环面积2334Pa/s,屈服值133.56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纳米碳酸钙 氢氧化钙浓度 晶型导向剂 改性 吸油值
下载PDF
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对水培营养液中藻类生长的抑制
6
作者 王明耀 杨晓 +3 位作者 黄涛 王晓玲 杨其长 郭俊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9,共14页
为研究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对水培营养液中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生菜的影响,将金属离子(Cu^(2+))和天然植物多酚(杨梅单宁BT、橡椀单宁VT、塔拉单宁Tr、单宁酸TA)自组装形成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设置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抑制小... 为研究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对水培营养液中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生菜的影响,将金属离子(Cu^(2+))和天然植物多酚(杨梅单宁BT、橡椀单宁VT、塔拉单宁Tr、单宁酸TA)自组装形成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设置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抑制小球藻试验和实际水培生菜试验。结果表明:1)多酚诱导的界面相互作用促使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能够黏附于藻类细胞表面并缓慢释放铜离子,从而引起了藻细胞的氧化损伤和藻细胞的死亡,可实现长期有效的抑藻效果。其中,铜与杨梅单宁BT形成的Cu^(Ⅱ)-BT使用7 d后,对小球藻的抑制率仍然可达到99%。2)Cu^(2+)与缩合类植物多酚(杨梅单宁BT、橡椀单宁VT)自组装形成的Cu^(Ⅱ)-BT和Cu^(Ⅱ)-VT对藻类生长的抑制能力优于Cu^(2+)与水解类植物多酚(塔拉单宁Tr、单宁酸TA)自组装形成的Cu^(Ⅱ)-Tr和Cu^(Ⅱ)-TA。3)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抑制营养液中藻类的生长,并且与对照相比,水培生菜鲜重没有差异,证明了铜(Ⅱ)-多酚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因此,在实际水培生产中,自组装的铜(Ⅱ)-多酚纳米颗粒具有抑制藻类生长的能力,可缓解由藻类过度繁殖造成的粮食作物减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抑藻 铜离子 定向缓释作用 水培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