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诗经》三家新疏异同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全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5,共7页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异。胡氏偏重于对经义的阐发;马氏喜欢就字说字,并往往揭示语源、辨析同义词、罗列多义词诸义项,有时所论已疏离经义而更偏向于语言学范畴;陈奂于经学最为看重的是训诂,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其认识,但并不积极追求义理之明。解说同一对象时,三家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有差异。有时解说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引证材料也大体相同,然而结论却完全不一样。清儒对于经典所蕴含的义理,往往各执一词,这说明仅仅依靠字词训诂名物考证就想得出令人信服的说法确有难度。其解说义理,又往往以《序》、《传》为指归,这样依据考证更显出方法上的局限性。对待前人方面,《诗经》新疏的撰者更多的是针对汉唐注疏的缺失,而对宋人《诗》说则态度复杂。大体说来,胡承珙与马瑞辰比较"宽容",引述和采用宋说的情况都有,而陈奂则对宋人带有不屑心理,往往置之于不列不论的地位。不过细检陈氏《诗毛氏传疏》,却能发现不少引宋论宋的材料,只是形式非常隐蔽。新疏三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字词训诂上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其所用方法值得总结,他们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三家 《诗经》新疏 异同
下载PDF
《毛诗后笺》与《诗毛氏传疏》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全芝 《文献》 2001年第3期195-205,共11页
胡承珙(1776-1832)与陈奂(1786-1863)是清嘉、道时期重要的《诗经》学家①.胡氏撰《毛诗后笺》(以下简称《后笺》),陈氏撰《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各三十卷.两书同是清代具代表性的《诗经》新疏,在名物考校、语言文字训诂方... 胡承珙(1776-1832)与陈奂(1786-1863)是清嘉、道时期重要的《诗经》学家①.胡氏撰《毛诗后笺》(以下简称《后笺》),陈氏撰《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各三十卷.两书同是清代具代表性的《诗经》新疏,在名物考校、语言文字训诂方面最见功力,至今仍是我们研读《诗经》的常备文献.然而对两书的研究至今罕见②,笔者愿借此文以作引玉之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毛氏传疏》 郭全 三家诗 宋人 今文诗 《诗经》 《毛诗后笺》 《毛诗》 《毛传》
下载PDF
《九歌》“兮”字用法新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全芝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屈原《九歌》中“兮”字的用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引起了一些争议。如闻一多、姜亮夫、郭绍虞、廖序东诸先生都有自己的主张。争论的焦点是“兮”有无语法意义。“兮”只是语气助词,“兮”在句中属上读。“兮”用在句中有隔离前后词语... 屈原《九歌》中“兮”字的用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引起了一些争议。如闻一多、姜亮夫、郭绍虞、廖序东诸先生都有自己的主张。争论的焦点是“兮”有无语法意义。“兮”只是语气助词,“兮”在句中属上读。“兮”用在句中有隔离前后词语的作用(但不能简单地将此与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相等同),从而帮助体现语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兮”属上读 间隔作用 语法关系
下载PDF
《史记》人物合传中的特殊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全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5-19,共5页
《史记》人物合传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文体形式。合传中的人物往往是同中有异,从而自然形成对比。司马迁对此往往加以强化,以便借助于人物的差异,表明自己的倾向。此外,在人物合传中,司马迁还往往借助特殊作法,如选材上的"避重就轻&qu... 《史记》人物合传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文体形式。合传中的人物往往是同中有异,从而自然形成对比。司马迁对此往往加以强化,以便借助于人物的差异,表明自己的倾向。此外,在人物合传中,司马迁还往往借助特殊作法,如选材上的"避重就轻"、明显的主次之分、对比映衬、"雷同"式写法等等,目的多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以便读者深究自己的写作意图,从而体味不便明言的隐微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合传 “避重就轻” 主次之分 对比映衬 “雷同”写法 特殊表达
下载PDF
戴震《屈原赋注》与王逸古注异同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全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戴震《屈原赋注》和王逸《楚辞章句》都体现出对屈原的推崇,但对屈原作品的看法与解释则是异同互见。注释尚简是两者的共同追求。王逸的《楚辞》注释略微复杂,一方面注者有时引经据典,或对原文作引申阐发;另一方面又主要是对本文字词进... 戴震《屈原赋注》和王逸《楚辞章句》都体现出对屈原的推崇,但对屈原作品的看法与解释则是异同互见。注释尚简是两者的共同追求。王逸的《楚辞》注释略微复杂,一方面注者有时引经据典,或对原文作引申阐发;另一方面又主要是对本文字词进行疏通,但仍以简明为主。戴震对于训诂的主张是贵精不贵博,解释时往往不考证。将屈原作品"经化"也是两位注家的相同之处,但程度不同。王逸的解释其经学意味更浓。解释范围方面,两部注解也有出入。在解释方式和方法上,戴震的注解体现出新的特点,如方式上主张根据对象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上有因声求义、"在楚言楚"等。戴震对训诂有理论探讨,因此其训诂实践更富于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章句 屈原赋注 解说异同 训诂主张 训诂方法
下载PDF
两极相依,互衬互托——析贯云石的散曲艺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全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3-95,共3页
元代贯云石的散曲被公认为是"天马脱羁"类作品。这种风格的内涵众说不一。其实,贯氏散曲的独到之处,是其风格既呈现多样性而又突出豪放一格,具体表现即是能熔歧方异端为一炉,俗而雅,庄而谐,柔而壮,在一首作品中往往两极兼具... 元代贯云石的散曲被公认为是"天马脱羁"类作品。这种风格的内涵众说不一。其实,贯氏散曲的独到之处,是其风格既呈现多样性而又突出豪放一格,具体表现即是能熔歧方异端为一炉,俗而雅,庄而谐,柔而壮,在一首作品中往往两极兼具而又突出其一,体现出艺术辩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极相依 俗而雅 庄而谐 柔而壮
下载PDF
《毛诗传笺通释》的语言研究倾向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全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汉学在清代分离出了扬州学派。这一学派的特点是治学不囿门户,表现出向语言学科转移的迹象。马瑞辰深受影响。他的《毛诗传笺通释》虽然是一部解经之作,但却体现出研究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本文主从词汇学角度对马氏著述中的这一学术动... 汉学在清代分离出了扬州学派。这一学派的特点是治学不囿门户,表现出向语言学科转移的迹象。马瑞辰深受影响。他的《毛诗传笺通释》虽然是一部解经之作,但却体现出研究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本文主从词汇学角度对马氏著述中的这一学术动向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传笺通释》 语言研究倾向 扬州学派 马瑞展 语言文字研究 词汇学 清代 汉学
下载PDF
清代朴学家的《诗》疏困境
8
作者 郭全芝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5期145-148,共4页
清朴学家以考据、征实为重,但不少学者在解释《诗经》时却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本着求实精神,从《诗经》字词出发,以获取令人信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坚守《诗序》之说,对《诗》《序》差异作主观性很强的调合。本文揭示了这一矛... 清朴学家以考据、征实为重,但不少学者在解释《诗经》时却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本着求实精神,从《诗经》字词出发,以获取令人信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坚守《诗序》之说,对《诗》《序》差异作主观性很强的调合。本文揭示了这一矛盾现象,并对其原因作了初步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学 诗经 诗疏 解释困境
下载PDF
夏传才先生的为人与治学
9
作者 郭全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5-69,共5页
夏传才先生治学与其为人一致,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紧迫的使命感。他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依托,表现出热忱、真挚、认真、扎实的作风。学术上主张探讨与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相关的重大课题,具体研究则善于将宏观架构与严谨细致的微观论述相结合... 夏传才先生治学与其为人一致,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紧迫的使命感。他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依托,表现出热忱、真挚、认真、扎实的作风。学术上主张探讨与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相关的重大课题,具体研究则善于将宏观架构与严谨细致的微观论述相结合。治学成果往往具有开山之功,视野开阔、论题宏大新颖,同时论证又具体充实。他的普及性著作内容平实,但不乏独到看法。他还具有勇于纠误、自我革新的治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传才 为人 治学
下载PDF
向熹《诗经译注》与其上古语言研究
10
作者 郭全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6-70,共5页
《诗经译注》是向熹先生系统研究《诗经》语言和汉语史的学术背景之下的产物。全书分解题、原文、韵读、译文、注释五部分。解题建立在深入研究原文的基础上,但又视野开阔,不限于文本内部的循环解释。对《诗经》原文诗句的分行,体现出... 《诗经译注》是向熹先生系统研究《诗经》语言和汉语史的学术背景之下的产物。全书分解题、原文、韵读、译文、注释五部分。解题建立在深入研究原文的基础上,但又视野开阔,不限于文本内部的循环解释。对《诗经》原文诗句的分行,体现出对古诗多两句一意的独到看法。韵读体现了撰者对上古韵部划分的见解,译文则约略体现出译者《诗经》语言学成就及对先秦文化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理解与研究。注释以解词为主,其他内容如文化解释或修辞手法提示、注音等也多围绕解词进行;要皆说有依据,反映了注者学风的严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译注》 《诗经》语言性质 诗句表意 译文与上古语言研究
下载PDF
《诗本义》的传承与影响——论汉宋学术在《诗经》学领域的融汇
11
作者 郭全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2-66,共5页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学式解说《诗经》的早期撰著,它质疑《毛传》《郑笺》,对自己所肯定的《诗序》和《诗经》本文也或有疑其传抄失误、"焚于残脱"的看法。但在具体的解说中,《诗本义》又主动吸取了《传》《笺》乃至《毛诗...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学式解说《诗经》的早期撰著,它质疑《毛传》《郑笺》,对自己所肯定的《诗序》和《诗经》本文也或有疑其传抄失误、"焚于残脱"的看法。但在具体的解说中,《诗本义》又主动吸取了《传》《笺》乃至《毛诗正义》等汉唐注疏的经学成果。对《毛诗正义》,欧阳修注意其甄别《传》《笺》之处,并特别注意其隐约表现出的对《传》《笺》的批评立场。他与《毛诗正义》撰者的区别可以说主要表现在对前儒的批评一显一隐。《诗本义》对宋学家解《诗》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清代朴学家的《诗经》训解也具有明显影响,例如唯《传》是从、坚守门户的陈奂《诗毛氏传疏》。这些情况体现出《诗本义》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也反映出汉、宋学术间的特殊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义》 《毛诗正义》 《诗毛氏传疏》 汉宋学术
下载PDF
《诗》《骚》句法传承
12
作者 郭全芝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26-27,134,共3页
《诗经》与《楚辞》,各自的风格特色是鲜明的,语言方面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她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又同属诗体文学作品,加上楚地士人时中原文化采取自觉学习的态度,所以两部作品在语言的某些方面又呈现出近似的状态。例如在句法上就有... 《诗经》与《楚辞》,各自的风格特色是鲜明的,语言方面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她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又同属诗体文学作品,加上楚地士人时中原文化采取自觉学习的态度,所以两部作品在语言的某些方面又呈现出近似的状态。例如在句法上就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本文具体比较了两郑诗作的节奏、关联词的运用、并列结构及其他句法现象,试图从一个角度说明《诗》《骚》的传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节奏 关联词 并列结构 《诗经》 《楚辞》 语言 《离骚》
下载PDF
《诗》作为喻体——先秦文体意识探析
13
作者 郭全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3-86,共4页
文体分类问题,学界一般追溯至《汉书·艺文志》。其实,先秦时期已经具有文体分类的意识,并付诸实践。从《诗经》解读切入,论述春秋战国之时对诗与文的看法及不同的解读原则,以期说明问题。
关键词 《诗经》解读 诗文分立 文体类别
下载PDF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全芝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59-162,共4页
在大学教学评价方法中,过程性考核是一种重要方法。将过程性考核引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教学与考核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过程性考核为导向在201... 在大学教学评价方法中,过程性考核是一种重要方法。将过程性考核引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教学与考核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过程性考核为导向在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中进行考核改革,设计了过程性考核的方案及实施办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价 过程性考核 考试改革
下载PDF
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以阜阳市为例
15
作者 郭全芝 冯伟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0-13,共4页
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改革已经由中央向地方政府深入,而有的地方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打破。以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破坏的阜阳为例进行的个案和实证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着重从阜阳市地... 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改革已经由中央向地方政府深入,而有的地方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打破。以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破坏的阜阳为例进行的个案和实证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着重从阜阳市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现状着手,指出了阜阳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几个方面,如决策失误、腐败现象严重、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阜阳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源,包括官僚主义盛行、问责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和法律缺位,提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措施、建设法治政府改善监督问责制度以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提升阜阳市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只有找出阜阳市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阜阳,改变阜阳负面形象,以新的姿态建设和谐阜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官僚主义 行政成本 政务公开 法制政府
下载PDF
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改革深入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6
作者 郭全芝 冯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74-76,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分制下考试特点有了较大变化。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考试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制约考试改革深入的原因,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改革的对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分制下考试特点有了较大变化。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考试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制约考试改革深入的原因,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改革的对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改革的深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改革 对策
下载PDF
“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
作者 郭全芝 普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学生代表大会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当代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普遍存在学生代表大会从机制设计到实际运行方面的缺位。究其根本,在于高校管理模式滞后、民主活力受到压制... 学生代表大会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当代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普遍存在学生代表大会从机制设计到实际运行方面的缺位。究其根本,在于高校管理模式滞后、民主活力受到压制以及法治理念淡薄的原因所致。这些难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群众性组织的职能发挥、阻滞了下情上达的通道,而且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和制度目的的实现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把握住两条主线:第一要着力于制度建设,制定科学严谨的规范体系,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学生参与学生代表大会的形式,拓宽民主实现的新路径。第二要明晰各机构间职责,构建相互制衡、党委保障的管理体系,提高机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代表大会 民主管理 制度建设 管理机制
下载PDF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18
作者 郭全芝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7-31,共5页
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一直都是党、政府以及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它对提高公众归属感,增强公众责任感,以及塑造社会信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通过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分析,探讨制约... 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一直都是党、政府以及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它对提高公众归属感,增强公众责任感,以及塑造社会信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通过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分析,探讨制约我国政府公信力发展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政府职能 民众参与 危机管理
下载PDF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提升安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
19
作者 郭全芝 童庆芬 钱守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31-136,共6页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迈出了建设美好安徽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本文分析了安徽地方政府治理现状,指出了安徽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权力改革不彻底、电子...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迈出了建设美好安徽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本文分析了安徽地方政府治理现状,指出了安徽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权力改革不彻底、电子政务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从政府改革和推行善治两大方面,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有效提升安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安徽省飞跃发展的美好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治理能力 改革 善治
下载PDF
“道是无情却有情”——评《北京折叠》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璐 郭全芝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41-44,共4页
《北京折叠》是中国青年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科幻作品,获第74届雨果奖。在作品中,作家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元素,既探讨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以科幻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引发读者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身的思考。小说既有沉重感又给予读者希... 《北京折叠》是中国青年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科幻作品,获第74届雨果奖。在作品中,作家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元素,既探讨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以科幻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引发读者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身的思考。小说既有沉重感又给予读者希望;在小说中社会的问题是现实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温情的。在中国的科幻作品是否要关注现实的问题上,是否要展现中国元素的问题上,《北京折叠》做了很好的示范,对中国未来科幻小说的发展亦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折叠 科幻 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