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水驱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1
作者 殷修杏 李华 +3 位作者 周小涪 陈建华 郭冰柔 高子康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3年第5期25-31,共7页
如何高效开发深水水驱气藏是深水A气田开发过程中的研究重点。为摸清高渗–特高渗水驱气藏水侵特征,开展了微观水侵机理和宏观见水规律物理模拟。高渗水驱气藏存在“临界速度”,若驱替速度大于该临界速度则发生水窜,导致驱替效率降低;... 如何高效开发深水水驱气藏是深水A气田开发过程中的研究重点。为摸清高渗–特高渗水驱气藏水侵特征,开展了微观水侵机理和宏观见水规律物理模拟。高渗水驱气藏存在“临界速度”,若驱替速度大于该临界速度则发生水窜,导致驱替效率降低;水平井开发驱气藏,同时配以合理采气速度,可有效延缓见水时间。采用数模法模拟了不同地质条件及开发参数对水驱气藏开发效果影响,对深水A气田进行聚类差异分析,制定各井区合理采气速度3%~5%。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延缓了气井见水时间,使气田投产以来生产稳定,年供气30亿方,稳产10年,提高了气田开发效果。该项研究成果为后续深水气田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气田 水驱气藏 采气速度 开发技术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缝网压裂可行性和井网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冰柔 张悦 +1 位作者 黄丹 尹霜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9年第1期67-70,100,共5页
作为开发低渗透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缝网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井网井距的研究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在详细研究Z油田地质特征和合理井网井距论证方法基础上,结合储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场的特点,从岩石矿物成分、脆性... 作为开发低渗透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缝网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井网井距的研究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在详细研究Z油田地质特征和合理井网井距论证方法基础上,结合储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场的特点,从岩石矿物成分、脆性指数等角度论证直井缝网压裂的可行性;并利用压力叠加理论和直井、压裂井地层压力分布函数,确定直井、缝网压裂井的极限技术井距,为油田缝网压裂技术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网压裂 井网井距 低渗透
下载PDF
高灰质白云岩酸蚀改造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丹 伊向艺 +3 位作者 杨哲 郭冰柔 黄文强 吴霞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8年第12期85-91,共7页
长庆油田高灰质白云岩储层具有储层薄且致密、应力遮挡差、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较差等改造难点,储层改造效果较差。本文通过薄片鉴定、电镜扫描以及X衍射全岩检测技术对高灰质白云岩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酸蚀微观机理研究,包括矿物类型... 长庆油田高灰质白云岩储层具有储层薄且致密、应力遮挡差、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较差等改造难点,储层改造效果较差。本文通过薄片鉴定、电镜扫描以及X衍射全岩检测技术对高灰质白云岩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酸蚀微观机理研究,包括矿物类型及储集空间酸蚀机理、矿物产状及孔隙结构酸蚀机理、岩石矿物化学成分酸蚀机理三个方面。定性分析了方解石含量升高,可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工作压力和停泵压力降低,微观分析认为是由酸液过度溶蚀及滤失导致。过度溶蚀还可导致泥质增加、颗粒分散运移,对储层造成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高灰质白云岩 酸蚀机理 岩石矿物
下载PDF
油气储层混合润湿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易航 郑军 +1 位作者 蒋燕聪 郭冰柔 《科技通报》 2022年第1期1-7,25,共8页
在多孔介质多相流领域中,润湿性是影响流体分布与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油气储层真实润湿性为混合润湿状态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认可。本文对混合润湿体系的基本分类、两相流规律实验以及理论研究中的部分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讨论... 在多孔介质多相流领域中,润湿性是影响流体分布与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油气储层真实润湿性为混合润湿状态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认可。本文对混合润湿体系的基本分类、两相流规律实验以及理论研究中的部分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讨论与分析,总结了目前混合润湿体系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混合润湿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便对国内混合润湿体系的研究起到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湿体系 多相流 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不同润湿滞后实验方法的比较
5
作者 肖易航 郑军 +1 位作者 何勇明 郭冰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4-310,共7页
讨论润湿滞后现象的最佳实验方法。为了对比体积法、斜板法以及联用法(体积法与移动针头法相结合),在3块不同粗糙度固体表面上,采用3种方法对强亲水到疏水范围内的液滴进行润湿滞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表观接触角θ_(ap)≤60°时... 讨论润湿滞后现象的最佳实验方法。为了对比体积法、斜板法以及联用法(体积法与移动针头法相结合),在3块不同粗糙度固体表面上,采用3种方法对强亲水到疏水范围内的液滴进行润湿滞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表观接触角θ_(ap)≤60°时,体积法对液滴施加的垂直外力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而当θ_(ap)>60°时,垂直外力会改变液滴形状、三相接触线长度及接触模式,不适合对润湿滞后进行测定。在斜板法实验中,由于液滴体积较小,其重力无法克服固-液黏附力与粗糙微结构产生的能量势垒,导致液滴无法在固体表面移动。移动针头法实验结果符合静摩擦力理论,且避免了因垂直外力导致的润湿阻力系数失真,可对θ_(ap)>60°的润湿滞后现象进行测试。将体积法与移动针头法联用为润湿滞后实验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滞后 联用法 移动针头法 体积法 斜板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