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1
作者 王瑜 郭咔咔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美好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切追求和持续探索的目标。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好生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石,以推动社会稳定... 美好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切追求和持续探索的目标。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好生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石,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为价值导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愿景,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根本立场;坚持“四个伟大”,把握总抓手;坚持“两个大局”,传递世界情怀,推动我国美好生活建设的同时携手各国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发展脉络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颠倒”内涵及其批判——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咔咔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51,176,共5页
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视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并强调其"颠倒"内涵,是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解读的主要内容。拉瑞恩认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国家观的批判、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批判&qu... 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视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并强调其"颠倒"内涵,是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解读的主要内容。拉瑞恩认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国家观的批判、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批判"中,确立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初内涵;而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建构阶段,通过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践分析、利益分析和矛盾分析,使得马克思能够将意识形态放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关系中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掩饰机制和形式,以及超越意识形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颠倒 矛盾 实践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咔咔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14,67,共5页
在葛兰西那里,物质性的意识形态避免了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市民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霸权斗争赋予斗争主体以"集体意志",但是,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中残存着阶级霸权的最终的本体论基础。阿尔都塞强调了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 在葛兰西那里,物质性的意识形态避免了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市民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霸权斗争赋予斗争主体以"集体意志",但是,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中残存着阶级霸权的最终的本体论基础。阿尔都塞强调了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自我臣服机制,强调了个体对于一种想象性关系的误识的体认,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多元决定的社会结构为基础,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自治性始终被禁锢在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经济的最终决定性下。为此,拉克劳和墨菲赋予意识形态以流动性;通过话语理论的引入,他们强调了在霸权链接实践中将意识形态斗争指向民主革命的现实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霸权 后马克思主义 激进民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三重维度
4
作者 郭咔咔 邓远萍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8-91,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史前社会”的分析,认为平等观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平等观从消灭特权到与统治共谋的蜕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革命的生成;建构了以消灭阶级为内容的未来社会平等观,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史前社会”的分析,认为平等观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平等观从消灭特权到与统治共谋的蜕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革命的生成;建构了以消灭阶级为内容的未来社会平等观,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完全自由和平等。史前社会的平等观、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和共产主义的平等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三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观 史前社会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探析
5
作者 郭咔咔 邓远萍 《济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7-90,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史前社会的分析,认为平等观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平等观从消灭特权到与统治共谋的蜕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革命的生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以消灭阶级为内容的未来社会平等观,...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史前社会的分析,认为平等观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平等观从消灭特权到与统治共谋的蜕变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革命的生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以消灭阶级为内容的未来社会平等观,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完全自由和平等,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给以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观 资本主义 未来社会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四维向度
6
作者 郭咔咔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92-97,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可以通过四维向度来把握,即意识形态的政治学维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维度(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学维度(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心理学维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可以通过四维向度来把握,即意识形态的政治学维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维度(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学维度(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心理学维度(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演变中,既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有马克思的"在场",马克思深刻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论 四维向度
下载PDF
从漂浮到链接:霸权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境遇
7
作者 郭咔咔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0期51-55,共5页
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抵抗政治以身份政治为主导形式,以霸权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而主体在霸权意识形态中则经历了从漂浮到链接的过程。拉克劳的逻辑进路是:首先,在现象层面,通过新社会运动中无意识的存在... 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抵抗政治以身份政治为主导形式,以霸权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而主体在霸权意识形态中则经历了从漂浮到链接的过程。拉克劳的逻辑进路是:首先,在现象层面,通过新社会运动中无意识的存在,依据能指的逻辑将主体确定为漂浮的主体,从而指明主体的现实境况;其次,在理论分析层面,基于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将主体视为话语意识形态的链接,从而确定主体的生成机制;最后,在实践层面,依据政治的逻辑将主体作为霸权支撑物,从而确立主体的外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权 主体 链接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式解读——以《保卫马克思》为例
8
作者 郭咔咔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2-86,108,共6页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以对马克思著作的源泉论解读批判为出发点,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马克思思想中的总问题及其变化,"认识论断裂"表明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以对马克思著作的源泉论解读批判为出发点,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马克思思想中的总问题及其变化,"认识论断裂"表明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转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和著作的如此解读,目的在于保证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纯正性,从而将其与意识形态划分界限,进而在实践中回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保卫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具有了保卫马克思的事业的内涵,使得阿尔都塞的这种解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卫马克思 源泉论 意识形态 人道主义
下载PDF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9
作者 郭咔咔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1-74,共4页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趋势。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人的内涵,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趋势。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人的内涵,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转变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主体间性的视域下,树立服务型意识,进行人性向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实现途径
下载PDF
阿尔都塞“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评析
10
作者 郭咔咔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3期18-21,共4页
阿尔都塞"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考察。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文本、历史、实践三重向度。在阿尔都塞那里,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理论逻辑... 阿尔都塞"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考察。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文本、历史、实践三重向度。在阿尔都塞那里,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理论逻辑发展的结果。对马克思人道主义化的批判在深层上必须立足于意识形态的内在批判;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人道主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哲学意蕴
11
作者 郭咔咔 《宁夏党校学报》 2012年第5期21-24,共4页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典范。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哲学意蕴对于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实事求是 哲学意蕴
下载PDF
社会形态视域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差异
12
作者 郭咔咔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现实启示则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初...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现实启示则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位应与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理论差异 现实启示
下载PDF
列宁与第二国际理论家过渡理论比较研究
13
作者 郭咔咔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列宁与第二国际理论家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过渡理论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在现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在实践层面采取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主义策略;尽管他们都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问题,但实践和历史已... 列宁与第二国际理论家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过渡理论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在现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在实践层面采取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主义策略;尽管他们都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问题,但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列宁的过渡理论是以现实的变化为依据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理论家更多地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未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国际 过渡理论 改良与革命 现实路径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14
作者 郭咔咔 《运城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9-52,共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这些理论成果为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生态自然观 历史演进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演进
15
作者 郭咔咔 邓远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理论 历史演进
下载PDF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16
作者 郭咔咔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13,共5页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判 文化工业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17
作者 郭咔咔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59-65,共7页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是以总体性的方法为理论工具,以生产方式为主符码,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来确立其文化分期理论的,这使得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渗透着资本的逻辑,从...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是以总体性的方法为理论工具,以生产方式为主符码,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来确立其文化分期理论的,这使得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渗透着资本的逻辑,从而呈现出文化和经济的交互作用,因此,其本质上的深度的消逝、其风格中的历史感的退却、其情感体验中的表意链断裂以及其空间维度的“崇高”成为后现代主义区别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人们,丧失了反思性和批判力,呈现出主体的零散化和破碎性。为破解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困境,詹姆逊倡导了以认知测绘美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政治解放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化批判 文化政治学 认知测绘
下载PDF
《启蒙辩证法》:启蒙批判中的人学意蕴
18
作者 郭咔咔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7-70,共4页
《启蒙辩证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启蒙理性在晚期资本主义下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沦为一种统治支配:这种支配在文化领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造就了人的单向度性,在政治领域则对人重塑了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最终... 《启蒙辩证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启蒙理性在晚期资本主义下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沦为一种统治支配:这种支配在文化领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造就了人的单向度性,在政治领域则对人重塑了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最终导向反犹主义;非理性的人和一体化的社会宣告了标榜主体性的启蒙理性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理性 主体性 人学
下载PDF
齐泽克精神分析学视域中的解放政治策略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远萍 郭咔咔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8-43,共6页
齐泽克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的阶级解放政治学进行了阐释。他通过征兆解释逻辑和例外状态的说明,赋予解放政治以新的方法论前提。通过以新社会运动为代表的减法政治学的剖析,齐泽克认为应该正视新社会运动的价值性和工具性的二重... 齐泽克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的阶级解放政治学进行了阐释。他通过征兆解释逻辑和例外状态的说明,赋予解放政治以新的方法论前提。通过以新社会运动为代表的减法政治学的剖析,齐泽克认为应该正视新社会运动的价值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在意识形态的表象中解蔽阶级解放的可见性和现实性。而在解放政治的具体策略上,齐泽克强调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和列宁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依托'被排斥者'阶层进行解放政治实践。但从整体上来看,齐泽克的解放政治学也存在着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政治 新社会运动 精神分析学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齐泽克幻象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境遇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远萍 郭咔咔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齐泽克的幻象意识形态视域中,主体经历了从"分裂"到"缝合"的转变过程。首先,实在界维度的主体表明了意识形态的生成条件。在实在界的场域中,"分裂的主体"作为应答而存在,表明了原初主体中的空无和匮乏... 在齐泽克的幻象意识形态视域中,主体经历了从"分裂"到"缝合"的转变过程。首先,实在界维度的主体表明了意识形态的生成条件。在实在界的场域中,"分裂的主体"作为应答而存在,表明了原初主体中的空无和匮乏,从而为意识形态的生成和出场提供了可能。其次,符号界维度的主体表明了意识形态的操控机制。正是基于对实在界创伤的遮蔽,幻象意识形态通过主人能指的回溯性效果,在符号界的场域中,实现了对主体的"崇高缝合",这其实是主体走向了主体化的过程。最后,意识形态还借助辅助支撑系统,使得主体进一步蜕变。这就是客观化的信仰和自反性的认同,使得幻象的主体化进程最终走向了主体的意识形态性内化,主体最终被意识形态彻底捕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主体 幻象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