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福建科举在明代的领先地位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培贵 蔡惠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福建科举 人均进士 县有进士 进士家族
下载PDF
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被引量:49
2
作者 郭培贵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31,共8页
明中叶后,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8.6%;其中,洪武至永乐二年... 明中叶后,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8.6%;其中,洪武至永乐二年平均为21.7%,永乐四年至万历中期平均为8.4%。殿试规模和录取数在理论上皆等于同科会试录取数。永乐二年后,明廷共在51科14938名二、三甲进士中考选了1277名庶吉士,平均录取率为8.55%。上述录取率,都是在朝廷调控下形成的,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之所以进行调控,又是由官缺的有限性和科举取士用途的单一性矛盾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考试 规模 录取率
下载PDF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 被引量:21
3
作者 郭培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49,共6页
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 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1个,属于这些家族的进士共达4970名,占明代进士总数的20.21%;而真正出自进士家族的进士仅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1.55%,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造成并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一、二、三代进士家族分别占进士家族总数的14.89%、71.84%和10%;说明接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96%的进士家族不能超过三代,这也验证了古语所云"富贵不过三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明代进士家族发挥政治和社会影响大致在三四十年至二百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进士家族 地理及代数分布 特点
下载PDF
现存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惠茹 郭培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130,143,共9页
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可分成三类:第一,明代福建科举原始文献,即专门记载明代福建科举的、未经裁剪的文献;第二,明代福建科举名录;第三,福建方志中的明代科举专篇。它们各有特色,可取长补短。全面挖掘、梳理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不仅... 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可分成三类:第一,明代福建科举原始文献,即专门记载明代福建科举的、未经裁剪的文献;第二,明代福建科举名录;第三,福建方志中的明代科举专篇。它们各有特色,可取长补短。全面挖掘、梳理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不仅有助于开拓明代福建科举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还有利于深化对明代科举制度的认识;其所蕴含的大量福建地方社会史料,对福建乃至全国社会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不过,明代福建地方科举文献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诸文献,加以考证,并建立专门的明代福建举人、进士信息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科举文献 《闽省贤书》 《福建乡试录》 福建 明代
下载PDF
明代广西进士人数及其地理分布考述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培贵 赵丽美 《教育与考试》 2010年第4期25-30,共6页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广西 进士人数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国朝典汇》辑成年代考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培贵 原瑞琴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75,共2页
<国朝典汇>,200卷,明@徐学聚编辑,分类编载了自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多年的史实,是研究明史尤其是明代典章制度经常参考的一部重要史著.
关键词 《国朝典汇》 明代 典章制度 历史著作 编辑年代
下载PDF
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培贵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明朝举行的90科乡试中,20科为不拘额数录取,70科为定额录取。各省、直是举行乡试的基本单位,但该规定至嘉靖十四年才完全实现。宣德元年全国定额录取550名;此后,除个别省直增加录取额数外,全国普遍增额凡四次:正统五年增至760名、景... 在明朝举行的90科乡试中,20科为不拘额数录取,70科为定额录取。各省、直是举行乡试的基本单位,但该规定至嘉靖十四年才完全实现。宣德元年全国定额录取550名;此后,除个别省直增加录取额数外,全国普遍增额凡四次:正统五年增至760名、景泰四年增至1145名、万历四十三年增至1287名、崇祯十五年增至1415名。其中,以景泰四年增幅最高,达50.7%;此后则增长缓慢;这是由官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各省直增幅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增幅最大的是云南和贵州,两省合计从最初的15名,最终增至89名,增额近五倍;北直和广西的增额在二倍以上;而南直和其它十布政司的增额仅在一倍以上。明代举人总数至少达102389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乡试 录取额数 举人总数
下载PDF
论明中后期铨选的“独重进士” 被引量:9
8
作者 郭培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4-117,共4页
“独重进士”主要是指明中后期出现的铨选过于讲究进士出身的局面。其对当时政治产生了明显不良影响。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官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和进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其根源则是传统官僚体制下重形式而轻实际的痼疾。
关键词 铨选 独重进士 消极影响 原因 启示
下载PDF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培贵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35,共5页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对当时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发展中主要着眼于追求程式的客观公正和强化思想控制,而忽视了所选士子的实际素质是否适应做官行政的需要,铨选中因过分重视出身又导致了进...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对当时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发展中主要着眼于追求程式的客观公正和强化思想控制,而忽视了所选士子的实际素质是否适应做官行政的需要,铨选中因过分重视出身又导致了进士身份贵族化的倾向,更把科学技术长期排斥在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之外,故对当时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 发展 消极影响
下载PDF
明代武举未设殿试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小龙 郭培贵 《教育与考试》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明代自武举开科,就有人不断呼吁开设武殿试,但直到崇祯四年,这一建议才被部分采纳,由此产生了该年始开武举殿试的说法。然而,细考相关史料,可知直至明亡,明廷都没有在武会试之上举行过由皇帝主持的武殿试;只是自崇祯四年武会试开始由皇... 明代自武举开科,就有人不断呼吁开设武殿试,但直到崇祯四年,这一建议才被部分采纳,由此产生了该年始开武举殿试的说法。然而,细考相关史料,可知直至明亡,明廷都没有在武会试之上举行过由皇帝主持的武殿试;只是自崇祯四年武会试开始由皇帝钦定其中式者前二十位的名次并举行传胪、给赏等仪式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武举 殿试
下载PDF
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培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东莞 科举
下载PDF
试论明代提学制度的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培贵 《文献》 1997年第4期62-78,共17页
提学制是明中后期地方学政的管理制度,对当时的教育、士风、人才选拔及官员素质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其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机制及其运转变化的规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初创期在... 提学制是明中后期地方学政的管理制度,对当时的教育、士风、人才选拔及官员素质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其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机制及其运转变化的规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初创期在提学制创立以前的洪、永、仁、宣时期,地方学政实行的是由府州县官兼理和巡按御史、按察司官监督的制度。在此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官 州县官 生员 主要表现 初创期 学政 御史 管理制度 府州县学 地方学
下载PDF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培贵 于秀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6-174,共9页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言等方面的佼佼者,其中尤以宁远进士陈寿、沈阳进士范!、东宁进士周正、辽阳进士顾能表现最为出色。在文化方面,他们不仅是辽东地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而且对任官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做出贡献;至少有13人留有著述传世,主要集中在经学、诗歌、史学三个方面;经学以义州进士贺钦最具代表性,诗歌以广宁冯裕、冯琦成就最高,史学则以广宁冯惟讷、冯琦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辽东进士 历史贡献
下载PDF
明代士子的弃考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明鑫 郭培贵 《教育与考试》 2013年第6期40-44,共5页
明代士子的弃考可分为入学弃考和科举弃考两类。其成因主要有:士子失去了应考的条件;士子屡试不第;士子双亲年迈多病,须服侍奉养;士子遭遇时代或家庭巨变等。虽然明代大量士子放弃了考试,但他们大体上没有否定科举制。同时,弃考的选择... 明代士子的弃考可分为入学弃考和科举弃考两类。其成因主要有:士子失去了应考的条件;士子屡试不第;士子双亲年迈多病,须服侍奉养;士子遭遇时代或家庭巨变等。虽然明代大量士子放弃了考试,但他们大体上没有否定科举制。同时,弃考的选择不仅为少数士子施展其特殊才能,奉献社会提供了条件,而且有助于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务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士子 弃考 务实 贡献
下载PDF
《明史·职官志一》考误十一则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培贵 叶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39,共4页
张廷玉《明史·职官志一》是记载明代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和六部官制迄今影响最大的专篇文献,据《明实录》、《明会典》和王圻《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仍存讹误、脱漏和表述不... 张廷玉《明史·职官志一》是记载明代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和六部官制迄今影响最大的专篇文献,据《明实录》、《明会典》和王圻《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仍存讹误、脱漏和表述不准10余处。致误之由,主要有剪裁史料失当、考证不精和引征史料讹误等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编纂和刻印或传抄者的疏忽与粗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职官志一 考误
下载PDF
《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培贵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107,114,共8页
《明史·选举志》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分别完成于万斯同初稿、王鸿绪二稿和张廷玉定稿。其中,万稿虽属草创之作,但有奠基之功。王稿在万稿基础上经多年修改、润色,不仅结构大为改善,而且“事益详而文益简”,反映了作者对明代... 《明史·选举志》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分别完成于万斯同初稿、王鸿绪二稿和张廷玉定稿。其中,万稿虽属草创之作,但有奠基之功。王稿在万稿基础上经多年修改、润色,不仅结构大为改善,而且“事益详而文益简”,反映了作者对明代选举制度的认识更加透彻和全面,在《明史·选举志》成稿过程中起着转折性的关键作用。定稿虽对王稿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对其个别词语也做了删改、润色,但整体说来变动不大,内容基本一仍其旧,字数也与之大体相埒;故王稿之不足也几乎完全承袭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选举志》 万斯同 王鸿绪 张廷玉
下载PDF
建文帝有实录吗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培贵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35-37,共3页
史学界长期流行明建文帝有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说法,并广泛见于研究或介绍《明实录》的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和论文中。该说直接源于《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本文通过追朔其史料来源和考辨史实的方法,得出建文帝并无实录附于... 史学界长期流行明建文帝有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说法,并广泛见于研究或介绍《明实录》的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和论文中。该说直接源于《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本文通过追朔其史料来源和考辨史实的方法,得出建文帝并无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结论,并指出《明史·艺文志》所以致误的原因,以求正于史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文帝 太祖实录 明史艺文志
下载PDF
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培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共3页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史 制度建设 科举考试 商品经济 社会风气
下载PDF
简论明朝对节烈女性的奖励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培贵 董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77-78,共2页
明代统治者对节烈女性的奖励,无论在广度、力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达到了空前完备的状态。从而,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经宋元逐渐强化的贞节观,至此达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许多女性把践行节烈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实... 明代统治者对节烈女性的奖励,无论在广度、力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达到了空前完备的状态。从而,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经宋元逐渐强化的贞节观,至此达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许多女性把践行节烈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化为自觉的行动。由此,明代的节烈女子空前增多,成为当时社会颇引人注目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奖励 节烈
下载PDF
编纂《中州文献钩沉》已是水到渠成之时——《中州文献钩沉》代序
20
作者 吕友仁 郭培贵 +1 位作者 孔繁士 张弦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132,共4页
本文认为,中州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主导文献,而散佚的中州文献中很多是各自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从而论证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的必要性。本文接着指出.第一,从1992年到2003年之间,河南省学者曾先后两次对中州... 本文认为,中州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主导文献,而散佚的中州文献中很多是各自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从而论证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的必要性。本文接着指出.第一,从1992年到2003年之间,河南省学者曾先后两次对中州文献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对中州文献的存佚情况已经了然于胸,第二,有比较充足的人才资源。第三,有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资利用;第四,有现代化的辑佚手段。从而论证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的可行性。文章还对前人辑佚情况作出了评估,并拿出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凡例(草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州文献钩沉 辑佚 凡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