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sNet模型的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方法研究
1
作者 郭婉琳 董广平 +2 位作者 李晓娟 尹华阳 方薇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本文使用配备高分辨率RGB数码相机的无人机,在松林上空捕捉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航空影像,并对获取的可见光正射影像进行高程和地形特征的预处理,提取纹理信息后采用ResNet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和识别训练。最终,采用深度卷积网络训练的模型... 本文使用配备高分辨率RGB数码相机的无人机,在松林上空捕捉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航空影像,并对获取的可见光正射影像进行高程和地形特征的预处理,提取纹理信息后采用ResNet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和识别训练。最终,采用深度卷积网络训练的模型对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进行智能识别。结果显示,平均准确率为92.29%,识别精确率最高可达96.51%,同步验证了基于ResNet模型的松材线虫病变色疫木识别方法研究的可行性,以期为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无人机 监测 ResNet
下载PDF
利用诱饵树防治薄壳山核桃星天牛效果探究
2
作者 汪青桐 董广平 +3 位作者 方建民 尹华阳 郭婉琳 刘洪剑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71-75,共5页
星天牛是薄壳山核桃上危害较严重的蛀干类害虫,防治难度较大。为探索薄壳山核桃星天牛绿色高效防治手段,本研究以存活率、平均生长量、受害株率、受害株率减退率、日均单株诱虫量和雌雄比为调查指标开展了以苦楝和复叶槭为诱饵树的引诱... 星天牛是薄壳山核桃上危害较严重的蛀干类害虫,防治难度较大。为探索薄壳山核桃星天牛绿色高效防治手段,本研究以存活率、平均生长量、受害株率、受害株率减退率、日均单株诱虫量和雌雄比为调查指标开展了以苦楝和复叶槭为诱饵树的引诱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苦楝和复叶槭的存活率均较高,且苦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复叶槭;种植诱饵树后,薄壳山核桃的受害率逐年降低,控制在10%以内;与薄壳山核桃相比,两类诱饵树均对星天牛有明显的引诱效果(P<0.05),而诱饵树种间的引诱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诱饵树和不同年份引诱到的星天牛雌虫的平均腹卵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必要的营林和抚育措施,种植苦楝和复叶槭作为诱饵树并配合人工捕杀方式是一种高效绿色防治星天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星天牛 苦楝 复叶槭 绿色防治
下载PDF
香椿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3
作者 尹华阳 郭婉琳 +3 位作者 汪青桐 董广平 方建民 李晓娟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0-43,51,共5页
香椿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本文介绍了香椿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了包括耕作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其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促进香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香椿 病虫害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保存时间及模拟降雨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晓娟 董广平 +2 位作者 张彦龙 杨李 郭婉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5,共3页
为了明确保存时间及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设保存时间30,60和90 d,模拟连续降雨1,3,5,7 d共7种处理,测试花绒寄甲卵在野外的孵化率。结果显示:保存3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9.39%;保存6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36.93%;保存90 d,孵化... 为了明确保存时间及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设保存时间30,60和90 d,模拟连续降雨1,3,5,7 d共7种处理,测试花绒寄甲卵在野外的孵化率。结果显示:保存3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9.39%;保存6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36.93%;保存90 d,孵化率为0,显著低于30 d和60 d;保存30 d与60 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保存30 d的卵模拟降雨1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7.79%;模拟连续降雨3,5,7 d,平均校正孵化率分别为33.24%,37.05%和27.97%。模拟降雨与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拟降雨不同天数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保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野外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可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孵化率 保存时间 模拟降雨
下载PDF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寄生距离及人工繁殖成虫野外越冬情况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晓娟 董广平 +1 位作者 杨李 郭婉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了明确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有效寄生距离以及野外越冬花绒寄甲翌年寄生效果,采用在室内设置卵带,距离卵带50,100,150,200,250,300 cm处分别放置松褐天牛幼虫,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于虫害... 为了明确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有效寄生距离以及野外越冬花绒寄甲翌年寄生效果,采用在室内设置卵带,距离卵带50,100,150,200,250,300 cm处分别放置松褐天牛幼虫,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于虫害株下或在虫害株距离地面1.5 m处钉卵卡的方法研究了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有效寄生距离。野外越冬情况研究采用虫害木野外罩笼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结果显示:在室内,花绒寄甲幼虫最远可寄生距离卵带150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距离卵带50,100,150 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8.86±2.71)%,(36.85±7.22)%和(6.15±6.15)%;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最远垂直寄生距离分别为7.5和9 m,平均寄生距离分别为3.9和6.4 m。花绒寄甲成虫在安徽省全椒县野外试验地可以顺利越冬,翌年平均校正寄生率可达(62.52±13.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 寄生率 距离 越冬
下载PDF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广平 李晓娟 +1 位作者 杨李 郭婉琳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4,共4页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 寄生率 室内 林间
下载PDF
不同采集时间及温度处理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晓娟 董广平 +2 位作者 张彦龙 杨李 郭婉琳 《安徽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12-14,22,共4页
为了明确不同采集时间及温度处理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采集时间设间隔1d、3d、5d,在8℃保存前后进行或不进行15℃缓冲,设4种温度处理类型共12种处理组合,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集时间为间隔5d的孵化率或显著高... 为了明确不同采集时间及温度处理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采集时间设间隔1d、3d、5d,在8℃保存前后进行或不进行15℃缓冲,设4种温度处理类型共12种处理组合,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集时间为间隔5d的孵化率或显著高于1d、3d,或与1d、3d无显著性差异。花绒寄甲卵8℃保存前后进行或不进行15℃缓冲,对其孵化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采集时间为间隔1d、3d或5d均是如此。综合本研究结果,考虑花绒寄甲卵卡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可考虑每隔5d收集卵一次,平均孵化率最高可达97.77%,校正孵化率为82.73%,8℃保存前后是否需要进行15℃缓冲处理,可视具体试验需求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孵化率 采集时间 温度
下载PDF
长江滩地血防林建设与钉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建民 苏守香 +3 位作者 郭婉琳 宋晶晶 汪国柱 周平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9-26,共8页
本文以望江县国家级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监测点为依托,通过多年对钉螺分布、林草植物群落结构、林地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变化(水旱情状况)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定量分析,研究血防林建设与钉螺分布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性。结... 本文以望江县国家级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监测点为依托,通过多年对钉螺分布、林草植物群落结构、林地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变化(水旱情状况)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定量分析,研究血防林建设与钉螺分布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血防林建设显著降低了钉螺密度,监测点新造林活螺密度从0.6480~1.4250只/0.11 m^(2)下降至0.0558~0.1351只/0.11 m^(2)。(2)不同模式、季节、耕作方式和气候变化对钉螺的年际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活螺密度:遇旱下降、遇汛上升,间作<翻耕不间作<不翻耕不间作,秋季<春季及新造林<对照。(3)钉螺密度年际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和全钾明显下降,而土壤的pH值、容重明显升高,林地土壤的诸多理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导致钉螺密度显著降低(P<0.05)。(4)血防林建设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越高,抑螺效果越好;与钉螺密度显著相关的是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的相对盖度。综上所述,血防林建设引起了滩地生物和非生物诸多要素的显著改变,不同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钉螺分布,导致钉螺密度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抑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防林建设 生物及非生物要素 钉螺分布 相关性
下载PDF
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婉琳 董广平 +1 位作者 闪辉 史良 《安徽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8-19,29,共3页
本试验利用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和10%纳米阿维·吡虫啉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以期了解其田间防治效果及安全性,为该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和10%纳米阿维·吡虫啉悬浮剂对防治美国... 本试验利用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和10%纳米阿维·吡虫啉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以期了解其田间防治效果及安全性,为该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和10%纳米阿维·吡虫啉悬浮剂对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4000倍的10%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处理防效最好,时效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阿维菌素 纳米阿维·吡虫啉 美国白蛾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安徽省天牛种类调查初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广平 郭婉琳 《安徽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23-27,共5页
天牛科是鞘翅目中的一个大科,种类多,主要以幼虫钻蛀危害植物组织,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尤其是松褐天牛还是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因此,防控天牛危害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工作和研究重点。本文对安徽省现有73种天牛及其寄主、分布、危害... 天牛科是鞘翅目中的一个大科,种类多,主要以幼虫钻蛀危害植物组织,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尤其是松褐天牛还是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因此,防控天牛危害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工作和研究重点。本文对安徽省现有73种天牛及其寄主、分布、危害部位进行简要描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科 寄主 分布
下载PDF
浅谈水利工程现场常用建筑材料检测与控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婉琳 《门窗》 2014年第4期387-387,共1页
所有建筑工程都需要建筑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将对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利工程项目作为造福社会的基础设计建设,施工质量关乎国计民生,如果发生危险既可能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水利工程现场的常用... 所有建筑工程都需要建筑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将对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利工程项目作为造福社会的基础设计建设,施工质量关乎国计民生,如果发生危险既可能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水利工程现场的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至关重要。论文结合笔者研究,分析如何强化水利工程现场建筑材料的检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建筑材料 检测 控制
下载PDF
安徽3种黄精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骆绪美 郭婉琳 韩文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1-824,共4页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多花黄精、长梗黄精、黄精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3种黄精植物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2)光合...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多花黄精、长梗黄精、黄精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3种黄精植物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2)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3种黄精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3)多花黄精为中性草本植物,长梗黄精、黄精为中偏阳性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净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耐阴性
下载PDF
不同竹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骆绪美 韩文妍 +4 位作者 岳祥华 姜春武 郭婉琳 程明伟 傅松玲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4,共4页
对相同立地无林地和毛竹、淡竹、曲竿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竹林后,土壤密度、含水量、总孔隙度都较无林地有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淡竹对改善土壤密度等效果最显著。毛竹对氮、磷含量的积累优势最为明... 对相同立地无林地和毛竹、淡竹、曲竿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竹林后,土壤密度、含水量、总孔隙度都较无林地有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淡竹对改善土壤密度等效果最显著。毛竹对氮、磷含量的积累优势最为明显,3种竹林保钾能力偏弱。偏酸林地p 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栽植竹林有利于改善土壤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淡竹 曲竿竹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安徽4种黄精属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骆绪美 余国清 +1 位作者 郭婉琳 韩文妍 《安徽林业科技》 2012年第4期3-5,12,共4页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长梗黄精、多花黄精、黄精、玉竹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种黄精属植物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2)光...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长梗黄精、多花黄精、黄精、玉竹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种黄精属植物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2)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4种黄精属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其他因子是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3)多花黄精为中性草本植物,长梗黄精、黄精、玉竹为中偏阳性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属 净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耐阴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华阳 郭婉琳 +3 位作者 董广平 方建民 刘洪剑 李晓娟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3-17,34,共6页
使用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进行灌根处理,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不同浓度印楝素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深层土壤(50~55 cm)中细菌种类、丰度及均匀度受高浓度印楝素影... 使用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进行灌根处理,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不同浓度印楝素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深层土壤(50~55 cm)中细菌种类、丰度及均匀度受高浓度印楝素影响明显,其中鞘脂单胞菌科、硫还原菌科的菌类丰度下降较多;中层土壤(30~35 cm)中两个施药组的链霉菌科、芽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科的菌类丰度有所降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各α多样性指数稍低;浅层土壤(10~15 cm)中施低浓度印楝素的链霉菌科、芽胞杆菌科、芽单胞菌科等菌类的丰度有所降低,但α多样性指数各组间差距不大。所有土壤样品中可识别真菌主要分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3门,施高浓度印楝素药液样品的担子菌门真菌所占比例下降明显,而未归类真菌比例增高。浅层和中层深度土壤样品中,施药组的丝盖伞科和发菌科的菌类丰度均有所降低,施高浓度印楝素的中层土壤(30~35 cm)中孢菌科和扁孔腔菌科的菌类丰度偏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球盖菇科、间座壳科、毛壳菌科和红菇科的菌类丰度在不同土层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印楝素 薄壳山核桃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投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华阳 李晓娟 +2 位作者 董广平 郭婉琳 汪青桐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0-13,共4页
本研究探索了无人机技术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通过设计开发适用于多旋翼无人机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投放装置,实现了花绒寄甲成虫的精准、均匀投放。林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无人机投放花绒寄甲成虫对松褐天牛的平均防治效果达49.48%,有效... 本研究探索了无人机技术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通过设计开发适用于多旋翼无人机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投放装置,实现了花绒寄甲成虫的精准、均匀投放。林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无人机投放花绒寄甲成虫对松褐天牛的平均防治效果达49.48%,有效降低了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母线合并单元改造方案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亮玉 郭婉琳 +1 位作者 邢琳 张骥 《电力与能源》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随着智能变电站运行技术的成熟,智能组件的改造需求越来越多,其中母线合并单元改造最为复杂,涉及母线上所有线路、主变、母联间隔,对于运行中的变电站有着重要影响。对某早期220 kV变电站扩建过程中母线合并单元改造方案进行了优化,对比... 随着智能变电站运行技术的成熟,智能组件的改造需求越来越多,其中母线合并单元改造最为复杂,涉及母线上所有线路、主变、母联间隔,对于运行中的变电站有着重要影响。对某早期220 kV变电站扩建过程中母线合并单元改造方案进行了优化,对比了3种方案,给出了最优方案,并分析了现场工作的风险点,制订了分步实施的方案,有效减少现场施工风险,并成功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母线合并单元 改造方案优化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投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董广平 李晓娟 郭婉琳 《林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8期40-42,共3页
利用无人机投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成虫,用于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面积共6.67hm2,起飞6次,每次起飞续航13min,一次起飞投放30次,每次投放25~30头花绒寄甲成虫,共投放5000头。检查寄... 利用无人机投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成虫,用于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面积共6.67hm2,起飞6次,每次起飞续航13min,一次起飞投放30次,每次投放25~30头花绒寄甲成虫,共投放5000头。检查寄生情况,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总寄生率为40.74%,利用无人机投放花绒寄甲成虫控制松褐天牛是可行的。并对实际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 花绒寄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 无人机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投放
原文传递
安徽外来入侵物种新纪录——红棕象甲
19
作者 周业勇 丁增发 +3 位作者 杨婷婷 郭婉琳 韩文妍 钱孔屏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54-56,共3页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一种原产于亚洲南部及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的有害入侵昆虫,也是我国重点检疫生物之一,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此前该外来有害昆虫在安徽省尚无入侵分布记录。本文报道了2024年6月19日在滁州市全...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一种原产于亚洲南部及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的有害入侵昆虫,也是我国重点检疫生物之一,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此前该外来有害昆虫在安徽省尚无入侵分布记录。本文报道了2024年6月19日在滁州市全椒县瓦山国有林场采集到的1号红棕象甲成虫标本,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标本照片,确认红棕象甲已经侵入安徽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外来入侵物种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