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1001B双胚苗形态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学兴 刘刚 +3 位作者 曾秀英 吴德全 罗科 邱时学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2-44,11,共4页
从水稻双胚苗中寻找不定胚,是筛选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水稻双压苗和双生苗(中胚轴等低节位分蘖)的外观形态相似。本文应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了C1001B双胚苗的形态结构。发现其主苗和次苗之间没有维管束联... 从水稻双胚苗中寻找不定胚,是筛选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水稻双压苗和双生苗(中胚轴等低节位分蘖)的外观形态相似。本文应用比较解剖学方法研究了C1001B双胚苗的形态结构。发现其主苗和次苗之间没有维管束联系,是源于两个独立的胚。主苗发芽早于次苗4一5天,都各自具有独立的种根、节根、胚芽鞘、不完全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1001B 双胚苗 形态解剖学
下载PDF
水稻C_(1001)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学兴 曾秀英 +5 位作者 刘刚 何涛 孔凡伦 李子先 罗科 吴德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0-16,共7页
初步研究了水稻C_(1001)的单性结实和多胚苗特性,结果表明:C_(1001)的多胚苗特性可以遗传,属隐性性状,具数量性状特征,易受温光等环境条件影响,且与正常的有性过程相联.C_(1001)的单性结实性也可遗传,是无融合生殖的结果,通过选择可望... 初步研究了水稻C_(1001)的单性结实和多胚苗特性,结果表明:C_(1001)的多胚苗特性可以遗传,属隐性性状,具数量性状特征,易受温光等环境条件影响,且与正常的有性过程相联.C_(1001)的单性结实性也可遗传,是无融合生殖的结果,通过选择可望提高单性结实率.在8.54%的无融合生殖体中,不定胚占3.84%,由印器发生的无融合胚占0.63%,由反足细胞形成的多细胞结构占4.43%.因此,C_(1001)是一个具有多种无融合生殖类型的质源材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多胚苗
下载PDF
水稻花药培养中培养力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涛 罗科 +1 位作者 韩思怀 郭学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15-18,共4页
对具有籼型、粳型和爪哇型血缘的杂交后代低代共21份不同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结果如下:共接种39700枚左右花药,全部材料均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分化绿苗。不同血缘来源的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存在差异,总体趋势为籼粳交、籼爪交的出愈率大致相... 对具有籼型、粳型和爪哇型血缘的杂交后代低代共21份不同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结果如下:共接种39700枚左右花药,全部材料均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分化绿苗。不同血缘来源的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存在差异,总体趋势为籼粳交、籼爪交的出愈率大致相同,均显著高于籼籼交。绿苗分化率高低为籼籼交>籼粳交>籼爪交,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绿苗产率依次为籼粳交>籼爪交>籼籼交。与花药培养力有关的性状中,出愈率、绿苗分化率之间不相关。绿苗产率与绿苗分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白苗分化率分别与出愈率、绿苗分化率之间不相关。从籼粳交后代中选择到了1份具有较高频率的出愈率,绿苗分化频率高达97%以上,白化苗频率仅有2 19%的株系,是1份很有价值的遗传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培养力 高频再生株系
下载PDF
不同染色剂对水稻酯酶同工酶电泳显色相对强度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东旭 李子先 +2 位作者 郭学兴 曹熙德 才宏伟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51-255,共5页
以α-和β-萘乙酸酯为底物,以固蓝 B 盐和 RR 盐为偶联剂,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研究了水稻酯酶同工酶的电泳显色,结果为①少数酶带只能用α-萘乙酸酯显示;绝大多数酶带可用α-或β-萘乙酸酯显示。②用α-和β-萘乙酸酯同时显色... 以α-和β-萘乙酸酯为底物,以固蓝 B 盐和 RR 盐为偶联剂,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研究了水稻酯酶同工酶的电泳显色,结果为①少数酶带只能用α-萘乙酸酯显示;绝大多数酶带可用α-或β-萘乙酸酯显示。②用α-和β-萘乙酸酯同时显色时,一些单独用α-或β-萘乙酸酯能显示的酶带的相对染色强度或者降低(甚至酶带完全消失),或者增加。③用固蓝 B 盐作偶联剂与用固蓝 RR 盐相比,某些酶带的相对染色强度增加。因此,各电泳酶带染色强度的相对强弱并不一定反应各酶本身活性的相对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 染色 电泳 水稻
下载PDF
籼爪交后代的花药培养效率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涛 罗科 +3 位作者 韩思怀 郭学兴 涂升斌 李旭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对爪畦稻J15、J21、J20以及J211与不同的籼型杂交稻三系亲本杂交后代不同世代进行了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当同一爪哇稻与三系亲本杂交时,其F1花药培养力高低顺序为:爪哇稻/保持系>爪哇稻/恢复系>爪哇稻/不育系的杂种后代.这种差异... 对爪畦稻J15、J21、J20以及J211与不同的籼型杂交稻三系亲本杂交后代不同世代进行了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当同一爪哇稻与三系亲本杂交时,其F1花药培养力高低顺序为:爪哇稻/保持系>爪哇稻/恢复系>爪哇稻/不育系的杂种后代.这种差异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4个爪哇稻品种中,以J15所配组合的出愈率和培养力为最高,绿苗分化率以J20所配组合最高.低代材料花药在适合籼粳交的SK3培养基上反应较好,高代材料的花药在适合籼稻的M8培养基上反应较好.改良M8和改良SK3培养基的花培效果分别优于M8和SK3培养基.F5、F6代材料的花药在改良M8培养基上出愈率可超过50%.琼脂糖代替琼脂可显著提高出愈率和培养力.高温预培养(30-32℃)24 h其花药培养效率达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哇稻 花药培养 培养力 籼型杂交稻 水稻 育种
下载PDF
C1001水稻的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涛 郭学兴 +4 位作者 曾秀英 刘刚 罗科 谭薇 韩思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水稻C1001成熟种子进行形态解剖观察和各发育时期胚珠细胞胚胎学观察。获得以下结果:C100lA×C1001B的杂种后代种子中存在低频率的双胚。珠心细胞形成的不定胚是水稻C1001的主要无融合生殖类型,另一可能... 对水稻C1001成熟种子进行形态解剖观察和各发育时期胚珠细胞胚胎学观察。获得以下结果:C100lA×C1001B的杂种后代种子中存在低频率的双胚。珠心细胞形成的不定胚是水稻C1001的主要无融合生殖类型,另一可能来源是反足细胞。C1001的小花中还存在多子房现象。去雄套袋隔离膨大的子房中,有的干瘪,有的饱满,里面充满液体空腔,少数真正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胚胎学
下载PDF
粮食保鲜包装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永芬 吴廷禄 郭学兴 《包装工程》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论述了粮食保鲜包装的重要性及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粮食保鲜包装的技术可行性并提出选择包装材料的几点要求。
关键词 保鲜包装 粮食 包装 复合薄膜
下载PDF
遗传背景对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C_(1001)无融合结籽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谭薇 郭学兴 孔繁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7-12,共6页
以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无融合生殖材料C1001B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获得F1和B1F1两世代,比较不同胞质和胞核背景下的无融合结籽情况。结果表明:C1001B的无融合结籽现象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其频率... 以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无融合生殖材料C1001B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获得F1和B1F1两世代,比较不同胞质和胞核背景下的无融合结籽情况。结果表明:C1001B的无融合结籽现象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其频率的表达具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对无融合结籽的表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供试的几种不育胞质间抑制作用的大小无显著差别。无融合结籽频率有随C1001B核成分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可能是受多个具加性效应的基因控制。还观察到环境条件对无融合结籽有强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无融合结籽 遗传
下载PDF
直接蒸馏法快速测定稻麦蛋白质含量 被引量:5
9
作者 曾秀英 郭学兴 +2 位作者 曹熙德 许素珍 王会敏 《作物品种资源》 1990年第1期25-27,共3页
本文介绍了用直接蒸馏法测定水稻及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及回归方程。直接蒸馏法不用酸消化处理样品,比完整的K氏法速度快。一个样品的测定时间可缩短到4分钟,并节约了药品和避免了有害气体的污染。用样量少,测定结果与K氏法相符。
关键词 直接蒸馏法 水稻 小麦 蛋白 测定
下载PDF
遗传背景对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C_(1001)双胚苗频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薇 郭学兴 孔繁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材料与无融合生殖材料C_(1001)B杂交和回交表明,C_(1001)B的双胚苗,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性状。双胚苗频率的表达,具明显的胞质效应和胞核效应。在胞质效应中,不育胞质与可育胞质的差异尤其显著,不育胞质对双胚苗的表现有... 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材料与无融合生殖材料C_(1001)B杂交和回交表明,C_(1001)B的双胚苗,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性状。双胚苗频率的表达,具明显的胞质效应和胞核效应。在胞质效应中,不育胞质与可育胞质的差异尤其显著,不育胞质对双胚苗的表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世代间胞质效应和胞核效应的表现也不一致。此外,环境条件对C_(1001)双胚苗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遗传背景/双胚苗 C_1001
下载PDF
糜子大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11
作者 何涛 郭学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58-63,共6页
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水平上观察了糜子(PanicummdiaceumL.)大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过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有左右对称型、直线型和交叉型等多种排列方式。大多数绒毡... 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水平上观察了糜子(PanicummdiaceumL.)大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过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有左右对称型、直线型和交叉型等多种排列方式。大多数绒毡层细胞随着减数分裂结束而退化,少数为腺质绒毡层。糜子为直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线性排列的4个大孢子,珠孔端或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三个退化。不同的花药或同一花药不同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同步,偶出现不同步。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迟于小孢子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大孢子发生 小孢子发生 减数分裂
下载PDF
水稻复合杂交选育大穗型组合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刚 郭学兴 韩思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47-51,共5页
本文根据四川盆地的生态条件,提出了选育大穗型杂交组合,以提高杂交水稻穗着粒数和实粒数,增粒增产选育超高产组合的技术路线,并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进行了选育实践,获得了一批大穗型组合,为超高产育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复合杂交 大穗型 杂交水稻
全文增补中
以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不经幼胚培养获得Oryza sativa×O.officinalis杂种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余文金 罗科 郭学兴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48-353,共6页
利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核质互作型和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为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在未经幼胚培养的条件下得到了杂种种子。杂种F_1生长优势强,分蘖力和发根力等超过双亲,并具有父本的植株... 利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核质互作型和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为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在未经幼胚培养的条件下得到了杂种种子。杂种F_1生长优势强,分蘖力和发根力等超过双亲,并具有父本的植株散生、高位分蘖、小穗具芒、穗分枝散生、落粒性和感光性强等特性。其酯酶同工酶谱中含有双亲的全部酶带。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24,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基本上全部为单价体。杂种自交不孕。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异源种间的远缘杂交具有简化杂交过程以便大量配组、增加异源遗传物质导入机会和杂种可靠、便于鉴定等优点。本研究不但对探讨水稻远缘杂交的新途径有一定意义,而且为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展开了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药用野生稻 雄性不育
下载PDF
我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涛 郭学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94-98,共5页
本文概述了开展水稻无融合生殖胚胎学研究的意义。对公开发表的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材料的胚胎学特征作了分析。并对其无融合生殖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胚囊中的4种组成细胞都具有胚性细胞的潜能,包括卵细胞的孤雌生殖,助细胞的无配子生... 本文概述了开展水稻无融合生殖胚胎学研究的意义。对公开发表的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材料的胚胎学特征作了分析。并对其无融合生殖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胚囊中的4种组成细胞都具有胚性细胞的潜能,包括卵细胞的孤雌生殖,助细胞的无配子生殖,反足细胞的“拟胚”结构,中央细胞自发形成胚乳以及由珠心和子房壁等体细胞形成的不定胚。在少数材料中还观察到具有多卵卵器的特殊胚囊结构和各种特殊形状的胚。阐明了目前的现状,并提出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胚胎学 胚性细胞
全文增补中
水稻广亲和性的酯酶同工酶特征及其遗传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文金 刘国平 +1 位作者 郭学兴 郑家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8,共4页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水稻广亲和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得知所有广亲和品种都具有对醋酸-β-萘酯反应呈红色的酶带10 A。因而可以将此酶带作为筛选广亲和性品种的一个生化指标。遗传分析表明:10 A和12 A两条酶带的出现与否,分别由-E_(...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水稻广亲和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得知所有广亲和品种都具有对醋酸-β-萘酯反应呈红色的酶带10 A。因而可以将此酶带作为筛选广亲和性品种的一个生化指标。遗传分析表明:10 A和12 A两条酶带的出现与否,分别由-E_(β_1),位点上的两个共显性基因-E_(β_1)~3(10A)、E^F_(β_1)(12A)和一个无效的隐性基因 Eo_(β_1)~3(既无10 A又无12 A)所决定。根据E_(β_1)~2基因的分布特点和遗传规律,探讨了可能筛选广亲和种质的地区和品种类型以及转导广亲和基因的快速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亲和性 酯酶 同功酶 遗传
下载PDF
水稻C1001多胚苗发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学兴 刘刚 +2 位作者 曾秀英 何涛 吴德全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经过3年四代的田间试验和研究表明,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C1001B有性结实的种子和C1001A×B的种子能产生一定频率的多胚苗;去雄结实和C100lA的单性种子只产生单苗;C1001B的多胚苗特性能稳定遗传,受胞质效应影响,随发芽时温度的提高C10... 经过3年四代的田间试验和研究表明,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C1001B有性结实的种子和C1001A×B的种子能产生一定频率的多胚苗;去雄结实和C100lA的单性种子只产生单苗;C1001B的多胚苗特性能稳定遗传,受胞质效应影响,随发芽时温度的提高C1001B多胚苗发生频率有提高的趋势;通过特殊的选择方式,C1001B双苗发生频率可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胚苗 频率 水稻C1001
下载PDF
水稻籽粒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平 李子先 +1 位作者 陈忠友 郭学兴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6,共6页
因水稻籽粒形态与品质有直接关系,与产量构成(如千粒重)有密切的关联,故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设计了此项研究,为亲本组配和选择程序提供一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经过:1980年选用了籽粒大、中,小(含长、宽、厚)三种亲本类型,配成... 因水稻籽粒形态与品质有直接关系,与产量构成(如千粒重)有密切的关联,故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设计了此项研究,为亲本组配和选择程序提供一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经过:1980年选用了籽粒大、中,小(含长、宽、厚)三种亲本类型,配成小×小,小×大,大×小,中×大和中×中五个组合类型(原丰早×7055,原丰早×阿宝稻,竹莲矮×7055,桂朝×竹意 B,矮子占×二九青)。1981年作成 B_1和 B_2(回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 形态 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系C1001中发现无融合生殖株系的细胞学和胚胎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伯骥 谢明唐 +2 位作者 陈毅平 蒋辉 郭学兴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1049-1052,共4页
对水稻雄性不育系C1001的生殖方式进行的细胞学和胚胎学研究表明,在水稻雄性不育系C1001的部分株系中,其生殖方式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无融合生殖,在完全隔离的条件下,在胚珠内观察到有两条胚的可能发生途径,其一,胚来自胚珠体细胞(因尚未... 对水稻雄性不育系C1001的生殖方式进行的细胞学和胚胎学研究表明,在水稻雄性不育系C1001的部分株系中,其生殖方式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无融合生殖,在完全隔离的条件下,在胚珠内观察到有两条胚的可能发生途径,其一,胚来自胚珠体细胞(因尚未追溯其来源,暂定为胚来自胚珠体细胞),然后挤向胚囊继续发育成成熟胚;其二,胚来自未授精的卵细胞或助细胞,以孤雌或单性生殖的方式发育成胚,不形成真正的胚乳,此外反足细胞发生位移,细胞质变稀薄,液泡化,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多细胞结构,讨论了水稻C1001中发生的无融合生殖方式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胚株 卵器 细胞学
原文传递
CYTOLOGIC AND EMBRYOLOGIC STUDIES ON APOMICTS DISCOVERED FROM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Oryza sativa L.)
19
作者 吴伯骥 谢明唐 +2 位作者 陈毅平 蒋辉 郭学兴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7期823-831,共9页
Cytologic and embryologic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ve pattern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Oryza saliva L.) indicated that several types of apomixis were discovered in partial strains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 Cytologic and embryologic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ve pattern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Oryza saliva L.) indicated that several types of apomixis were discovered in partial strains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Under a fully separate condition, two possible apomixis embryogenesis ways in the ovules were observed: One way was that the embryo was initiated from the somatic cells of the ovules, and then pushed against the embryo sac to develop into a mature embryo. The other way was that the embryo was from the unfertilized egg cell or one of synergids,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embryo in the form of haploid parthenogenesis without forming endosperm. Besides, the antipodal cells migrated in the embryo sac, and their cytoplasm became thin and vacuolated while mitosis was taking place, giving rise to a multicellular structure or a group of large cells each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terns of apomixis in rice C1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pomizis OVULE EGG apparatus antipodal cel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