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全身多发转移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郭宁杰 李扬扬 +3 位作者 何双 温菲菲 许晓阳 吴淑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712-1715,共4页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临床常见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及黏膜,且易早期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肺、淋巴结等,原发性或转移性胃肠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本文报道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以Vater...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临床常见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及黏膜,且易早期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肺、淋巴结等,原发性或转移性胃肠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本文报道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以Vater壶腹部恶性黑色素瘤伴全身多发转移病例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恶性黑色素瘤 附属医院 转移部位 全身多发转移 滨州医学院 恶性肿瘤 侵袭性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LC3与树突状细胞募集、TLS形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武寒 徐磊 +4 位作者 王苗苗 张睿哲 许晓阳 郭宁杰 吴淑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8-828,共11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而肿瘤细胞中自噬过度激活会引起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增加,参与抗肿瘤免疫。本研究通过临床样本检测结直肠癌中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表达、成熟树突状细胞(m...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而肿瘤细胞中自噬过度激活会引起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增加,参与抗肿瘤免疫。本研究通过临床样本检测结直肠癌中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表达、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mDC)数目及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的形成,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旨在为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016年1月—2017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的179例T2期高危及T3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C3、DC-lamp的表达和TLS的形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TLS+及TLS-结直肠癌组织中LC3、NY-ESO-2、淋巴毒素β(lymphotoxin-beta,LTβ)、CC族趋化因子配体21(CC chemokine ligand 21,CCL21)、CXC族趋化因子配体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预后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C3、DC-lamp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LC3与DC-lamp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TLS+组中LC3、NY-ESO-2、LTβ、CXCL13及CCL21的蛋白水平及mRNA表达均高于TLS-组(P<0.05),而IL-17的表达量则低于TLS-组(P<0.05),LC3表达与TLS/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TLS/GC-两亚型均呈正相关(P<0.05),且与NY-ESO-2、LTβ、CXCL13及CCL2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DC-lamp在TLS/GC+和TLS/GC-亚型组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余两亚组(P<0.05),且呈正相关(P<0.05)。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结直肠癌中LC3、DC-lamp、TLS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均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中LC3异常表达可通过增加表面抗原激活mDC,进而募集淋巴细胞,促进TLS的形成与成熟,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轻链3 成熟树突状细胞 三级淋巴结构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氨敏膜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宁杰 太惠玲 +1 位作者 叶宗标 谢光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4-158,162,共6页
以石墨烯和苯胺为原料,采用原位自组装技术制备了石墨烯-聚苯胺(PANI)复合氨敏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对薄膜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基于复合薄膜的氨气传感器的响应性能;分析了薄膜与氨气分子的作用机理,并研究了石... 以石墨烯和苯胺为原料,采用原位自组装技术制备了石墨烯-聚苯胺(PANI)复合氨敏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对薄膜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基于复合薄膜的氨气传感器的响应性能;分析了薄膜与氨气分子的作用机理,并研究了石墨烯掺杂量和制备工艺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聚苯胺复合薄膜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响应,其气敏特性明显优于单一的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聚苯胺分层薄膜,分析认为石墨烯不仅为苯胺聚合提供了基体(成核模板),增大复合薄膜的比表面积,同时对聚苯胺具有掺杂作用,在复合薄膜中形成了π-π共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苯胺 原位自组装 传感器 氨气
下载PDF
干预HSF1影响MDR1的表达逆转结直肠癌HCT-8细胞株耐药的实验分析
4
作者 郭宁杰 李扬扬 +3 位作者 贾真真 崔忠泽 路丽祯 吴淑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98-905,共8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表达水平与MDR1、Cyclin D1、MMP-2、BCL-2的关系,以及对HCT-8/FU细胞株克隆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CT-8/FU细胞株及结肠腺癌非耐药细胞株HCT-8中HSF1及MDR1...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表达水平与MDR1、Cyclin D1、MMP-2、BCL-2的关系,以及对HCT-8/FU细胞株克隆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CT-8/FU细胞株及结肠腺癌非耐药细胞株HCT-8中HSF1及MDR1的表达。设计2条针对HSF1基因的干扰RNA表达载体及阴性对照载体,分别稳定转染HCT-8/FU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HSF1、MDR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并通过克隆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和侵袭能力。通过CCK-8实验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中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HCT-8/FU耐药细胞株中HSF1、MDR1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HCT-8细胞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沉默HSF1的细胞中MDR1表达水平下降,而过表达HSF1细胞株中MDR1的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沉默HSF1可提高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沉默HSF1后Cyclin D1、MMP-2与BCL-2表达降低,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克隆及体外侵袭能力,过表达HSF1则可增强肿瘤细胞的克隆和体外侵袭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直肠癌中HSF1作为转录因子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克隆及侵袭,同时其高表达可启动MDR1的转录与翻译,进而促进肿瘤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HSF1 MDR1 增殖 耐药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HSF1、c-Jun与DPD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柳 吴淑华 +5 位作者 李扬扬 许晓阳 何双 温菲菲 郭宁杰 贾真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61-1268,共8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HSF1、c-Jun、p-c-Jun与DPD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F1与c-Jun、p-c-Jun、DPD的表达,分析四者间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HSF1、c-Jun、p-c-Jun与DPD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F1与c-Jun、p-c-Jun、DPD的表达,分析四者间的相关性、临床意义及其与5-FU耐药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中HSF1、c-Jun、p-c-Jun及DPD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DPD阳性组中HSF1及p-c-Jun的表达均高于DPD阴性组;Spearman分析显示,DPD表达与HSF1、p-c-Jun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而HSF1与p-c-Jun的表达无关(P>0.05)。HSF1与p-c-Jun均阳性的结直肠癌组中DPD的表达高于其他组,两者均阴性组中DPD的表达则低于其他组(P<0.01);HSF1阳性组中DPD的表达高于p-c-Jun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中HSF1蛋白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c-Jun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DPD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HSF1、DPD及淋巴结转移均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中HSF1、p-c-Jun与DPD的表达有关,可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HSF1可与p-c-Jun以异源聚体形式或直接影响DPD的转录。三者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临床个性化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HSF1 C-JUN DPD 预后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LC3与不同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范守仁 吴淑华 +6 位作者 李扬扬 许晓阳 何双 温菲菲 刘柳 郭宁杰 贾真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9-857,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为免疫治疗的难点,而结直肠癌中过度自噬可引起肿瘤微环境内抗原物质的增加,进而诱导抗肿瘤免疫。通过检测自噬相关因子LC3、不同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及其分泌产物在结直... 背景与目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为免疫治疗的难点,而结直肠癌中过度自噬可引起肿瘤微环境内抗原物质的增加,进而诱导抗肿瘤免疫。通过检测自噬相关因子LC3、不同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及其分泌产物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存档的结直肠癌样本中LC3、CD16、CD163、IL-1、IL-10、TNF-α、TGF-β的表达,计数CD4+、CD8+、CD20+淋巴细胞及CD68+、CD16+、CD163+巨噬细胞,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自噬相关因子LC3、CD16、CD16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LC3与M1型TAM及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占比均呈正相关,而与M2型TAM及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占比均呈负相关(P<0.05)。LC3、M1型TAM与IL-1、TNF-α的表达及CD4+、CD8+、CD20+淋巴细胞的浸润量呈正相关;而M2型TAM与IL-10、TGF-β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与CD4+、CD8+、CD20+淋巴细胞的浸润量呈负相关(P<0.05)。LC3、CD16、CD163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C3、CD16、CD163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中LC3的表达增加与M1型TAM极化、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结直肠癌中自噬水平的增高可诱导巨噬细胞募集并向M1型TAM极化,进而诱导免疫细胞聚集,因此调控自噬可成为诱导结直肠癌中TAM极化、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自噬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LC3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DPD与LC3、P62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贾真真 何双 +4 位作者 李扬扬 温菲菲 许晓阳 郭宁杰 吴淑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结直肠癌常因耐药或不良反应影响其疗效,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的关键酶,其表达量或降解率可能成...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结直肠癌常因耐药或不良反应影响其疗效,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的关键酶,其表达量或降解率可能成为影响5-FU疗效的因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检测结直肠癌中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P62和DPD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逆转5-FU耐药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013—2014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5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2020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接收的44例结直肠癌新鲜组织中LC3、P62和DPD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C3、P62和DPD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P62与DPD的表达呈正相关,LC3与P62、DPD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则低于其他3组(P<0.05)。P62^(+)/LC3^(-)组与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中P62蛋白表达与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LC3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及T分期呈正相关;DPD蛋白表达则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P<0.05)。LC3、P62、DPD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四者均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C3和P62可影响DPD的表达,自噬-溶酶体途径可能是DPD降解的重要途径,其有可能通过DPD降解进而影响结直肠癌对5-FU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二氢嘧啶脱氢酶 自噬 轻链3 P62
下载PDF
BaTiO_(3)陶瓷的低温冷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韦婷婷 徐华蕊 +7 位作者 朱归胜 龙神峰 张秀云 赵昀云 江旭鹏 宋金杰 郭宁杰 龚祎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03-910,共8页
近年来,冷烧结低温制备陶瓷引起了很大关注,并在BaTiO_(3)陶瓷的制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了提高冷烧结BaTiO_(3)陶瓷性能,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为100 nm的四方相(晶格参数c/a为1.0085)BaTiO_(3)粉末。采用0.1 mol/L的... 近年来,冷烧结低温制备陶瓷引起了很大关注,并在BaTiO_(3)陶瓷的制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了提高冷烧结BaTiO_(3)陶瓷性能,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为100 nm的四方相(晶格参数c/a为1.0085)BaTiO_(3)粉末。采用0.1 mol/L的乙酸在100℃/1 h的条件下对粉末进行水热活化处理。以质量分数10%Ba(OH)_(2)·8H_(2)O为熔剂,在350 MPa、400℃/1 h的条件下对粉体进行冷烧结,最后经600℃/0.5 h退火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6.62%、晶粒尺寸为180 nm,常温介电(ε_(r))为2836,介电损耗(tanδ)低至0.03的BaTiO_(3)陶瓷。乙酸处理后高活性粉末表面形成的非晶钛层有效促进了陶瓷的致密化,抑制了杂相的生成和晶粒长大,提高了介电性能,大幅改善了冷烧结BaTiO_(3)陶瓷出现的介电弥散现象,从而实现了BaTiO_(3)陶瓷的低温冷烧结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BaTiO_(3) 介电陶瓷 冷烧结 低温制备 介电性能
下载PDF
基于TCPA数据库的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蛋白预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路丽祯 温菲菲 +3 位作者 许晓阳 郭宁杰 贾真真 吴淑华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利用TCPA数据库建立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蛋白预后模型,分析蛋白预后模型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R语言软件筛选出TCP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样本及正常样本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一步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和... 目的利用TCPA数据库建立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蛋白预后模型,分析蛋白预后模型与结直肠癌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R语言软件筛选出TCP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样本及正常样本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一步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和建立多蛋白预后模型,计算预后评分。根据预后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生存差异。将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评分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根据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相关蛋白预后模型预后评分的相关性,验证多蛋白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共筛选出7个差异蛋白(BIM,SRC,BID,CYCLIND,SRC_pY527,IGFBP2,INPP4B)建立结直肠癌相关蛋白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证实,在结直肠癌患者中,预后评分低风险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蛋白预后模型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蛋白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模型 TCPA数据库
下载PDF
^(1)H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新型P2Y_(12)受体抑制剂TSD-1中非氘TSD-1-ND的含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太禹 徐学宇 +6 位作者 杨洁 刘伟 邬国栋 康松松 郭宁杰 安明 杨海龙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756-1761,共6页
目的建立^(1)H定量核磁共振波谱(^(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法测定TSD-1原料药中非氘TSD-1-ND的含量。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使用BRUKER AV-400型核磁共振仪,以氘代氯仿为溶剂,弛豫延迟时间为10 s,... 目的建立^(1)H定量核磁共振波谱(^(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法测定TSD-1原料药中非氘TSD-1-ND的含量。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使用BRUKER AV-400型核磁共振仪,以氘代氯仿为溶剂,弛豫延迟时间为10 s,扫描次数32次。结果以化学位移δ分别为3.75和3.03的TSD-1-ND和丁二酸酐的氢质子峰作为定量峰,其峰面积比与其质量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931X-0.0597,相关系数(r)为0.9981,3批TSD-1-ND测得含量分别为0.1697%、0.1806%和0.1677%。结论该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TSD-1中非氘TSD-1-ND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 含量测定 方法验证 P2Y_(12)受体抑制剂 抗血小板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