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少雷 齐铁伟 +1 位作者 黄正松 石忠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3D-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GDC作为第1个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9例4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4~16.7mm;瘤颈宽度2.1~9.5mm,≤4mm18个,>4mm22个;栓塞后所有病人复查造影并随访2~33...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3D-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GDC作为第1个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9例4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4~16.7mm;瘤颈宽度2.1~9.5mm,≤4mm18个,>4mm22个;栓塞后所有病人复查造影并随访2~3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31个(77.5%),次全栓塞9个(22.5%);22个瘤颈>4mm者完全栓塞18个(81.8%)。5例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轻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3D-GDC栓塞治疗动脉瘤,特别是较复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临床研究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术中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少雷 梁丰 +6 位作者 江楠 李雪松 黄正松 齐铁伟 何科君 罗莉娟 洪奕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荧光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4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术前采用CT脑动脉三维重建确诊;术中应用Pentero手术显微镜进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 目的探讨术中荧光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4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术前采用CT脑动脉三维重建确诊;术中应用Pentero手术显微镜进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术后常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比观察术中影像与术后影像检查结果符合情况;随访6—12月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价预后。结果术中ICGA可清楚显示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及周围穿支动脉的关系,其观察结果与术后DSA显示的动脉瘤颈残余、载瘤动脉狭窄、穿支动脉闭塞的情况基本符合;本组无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4.4%,治疗优良率91.1%(mRS〈3)。结论术中ICGA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提供丰富的血管结构和血流信息,有助于动脉瘤的安全夹闭以及穿支血管完整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下载PDF
应用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齐铁伟 石忠松 +4 位作者 李雪松 黄正松 郭少雷 梁丰 杨李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Onyx胶在脑动静脉畸形(B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应用Onyx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BAVM患者28例,总结治疗结果、临床并发症及预后,评价Onyx胶在B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男1... 目的探讨Onyx胶在脑动静脉畸形(B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应用Onyx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BAVM患者28例,总结治疗结果、临床并发症及预后,评价Onyx胶在B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2~65岁,平均(35±12)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2例。应用Onyx胶栓塞40次,共计76根血管,栓塞比例在30%~100%,平均74.6%,其中7例完全栓塞(25%),6例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BAVM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及栓塞效率高等优点,在BAVM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ONYX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6
4
作者 何科君 齐铁伟 +4 位作者 郭少雷 梁丰 杨毅兵 罗莉娟 谢冠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伴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364例AVM中合并动脉瘤的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灶特点、治疗方法与结局等。结果出血是最多见的临床表现(60.5%),其风险...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伴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364例AVM中合并动脉瘤的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灶特点、治疗方法与结局等。结果出血是最多见的临床表现(60.5%),其风险大于单纯动静脉畸形(39.9%)(χ2=5.956,P<0.05),供血动脉动脉瘤为最常见的伴发动脉瘤类型(69.4%),畸形团内动脉瘤更易发生出血(χ2=8.869,P<0.05);接受治疗的37例患者,全部有效处理了出血病灶及伴发的43个动脉瘤。34例结局良好,3例出现神经损害,6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16例术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动静脉畸形完全消失。结论脑AVM常伴发血流相关动脉瘤,其出血风险高于单纯AVM,畸形团内动脉瘤更易发生出血;临床治疗主张优先处理出血病灶和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临床特征 治疗
下载PDF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曾琼 江楠 +3 位作者 郭少雷 梁丰 齐铁伟 赵丹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模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效果。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DCV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各组行枕大池...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模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效果。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DCV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各组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DCVS模型后,依次分别静推5%葡萄糖溶液、马来酸桂哌齐特稀释液、尼莫地平稀释液进行治疗。各组分别在造模后3 d、7 d行神经症状评分与脑血管造影,观察神经功能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取基底动脉,观察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3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掊2=16.726,P<0.05;直径:(492.86±48.58)μm,(551.43±45.55)μm,(568±34.21)μm,F=2.149,P<0.05);厚度:(27.48±3.63)μm,(22.92±3.26)μm,(22.47±8.49)μm,F=17.79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x2=9.906,P<0.05;直径:(577.14±32.00)μm,(630±25.82)μm,(674±45.04)μm,F=10.531,P<0.05);厚度:(30.42±9.24)μm,(24.89±3.48)μm,(22.65±4.56)μm,F=5.86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神经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5 mg/(kg.d)马来酸桂哌齐特在治疗DCVS 3 d时解痉效果与0.5 mg/(kg.d)尼莫地平相似,但7d时马来酸桂哌齐特疗效不如尼莫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模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马来酸桂哌齐特 尼莫地平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大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柯春龙 陈白莉 +1 位作者 郭少雷 黄正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881-1883,共3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的PD大鼠模型...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的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多巴胺能神经元+三七总皂甙组、三七总皂甙组及手术对照组,每组8只,进行移植手术,移植后检测PD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及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的情况。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0d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大鼠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d,多巴胺能神经元+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移植疗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神经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技巧与并发症 被引量:6
7
作者 齐铁伟 陈晓雷 +2 位作者 黄正松 郭少雷 石忠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2-114,共3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操作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用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41例,动脉瘤大小3.6~25mm;位于Willis环前循环39例,后循环2例。结果...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操作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用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41例,动脉瘤大小3.6~25mm;位于Willis环前循环39例,后循环2例。结果术后造影100%栓塞33例,90%~99%栓塞5例,90%以下栓塞3例。产生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并发症5例。平均住院时间12 d;术后随访12~48个月,无再出血,恢复良好36例,中度致残,生活能自理4例,死亡1例。结论GDC栓塞治疗急性期的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体破裂 急性期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栓塞疗法 并发症 手术时机
下载PDF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技术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石忠松 黄正松 +1 位作者 郭少雷 张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进行椎 -基底动脉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可行性 ,为在椎动脉内选择性注入具有扩张血管功能的基因药物来防治脑血管痉挛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进行椎 -基底动脉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可行性 ,为在椎动脉内选择性注入具有扩张血管功能的基因药物来防治脑血管痉挛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示踪图指引下 ,应用超选择性导丝导向技术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痉挛兔左侧椎动脉内 ,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判断血管痉挛的程度。结果 在家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 ,可以有效地判断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 ,基底动脉病理学检查进一步证实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 本研究表明微导管可以选择性插入血管痉挛兔的椎动脉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技术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应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硫酸镁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毅明 李明昌 +3 位作者 石忠松 齐铁伟 郭少雷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8-502,共5页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8 h内,随机分到生理盐水组(A组)、硫酸镁治疗1组(B组)、硫酸镁治疗2组(C组),B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8 h内,随机分到生理盐水组(A组)、硫酸镁治疗1组(B组)、硫酸镁治疗2组(C组),B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10 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40 mL静脉滴注,C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20 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80 mL静脉滴注,A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输入14 d并每日检测血清Mg2+浓度、血压及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6个月后随访并记录患者Glasgow Outcome Scall-Extended、Modified Rankin Scall用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1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A组7例,B组5例、C组5例;17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6个月GOSE评分,A组1/7例,B组3/5例、C组3/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9例患者中硫酸镁治疗组患者6个月后GOSE、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神经功能预后有改善倾向。然而,这些疗效评分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安全且血清Mg2+水平较容易维持,硫酸镁有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趋势,但由于样本例数较少,其治疗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硫酸镁
下载PDF
Speztler-Martin补充分级法在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安琪 邓逸伦 +5 位作者 齐铁伟 郭少雷 梁丰 李竹浩 王丽琴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评价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是否能更好地筛选手术患者、提高术后预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21例脑动静脉畸形,记录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建立两种不同Logistic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ROC... 目的评价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是否能更好地筛选手术患者、提高术后预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21例脑动静脉畸形,记录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建立两种不同Logistic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下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901),Spetzler-Martin评分系统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结论 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法能有效地进一步把患者根据手术风险进行细化分组,更加准确地评估手术风险。当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小于或者等于5分时(敏感性:70%,特异性:88.24%),患者手术风险较低,可以作为是否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畸形 Spetzler-Martin评分 LOGISTIC回归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科君 齐铁伟 +2 位作者 郭少雷 梁丰 杨毅兵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116个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30例共37个微小动脉瘤(手术组),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共36个微小动脉瘤(介入组),保守治疗35例共43个微小动脉瘤。结果手术组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116个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30例共37个微小动脉瘤(手术组),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共36个微小动脉瘤(介入组),保守治疗35例共43个微小动脉瘤。结果手术组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次全闭塞3个。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16个,次全闭塞11个,部分闭塞9个。手术组和介入组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1例和5例,缺血性事件4例和0例。随访15 d^5年,平均36个月。手术组和介入组的GOS评分≥4分病人分别为27例、24例。动脉瘤复发3例,均为介入治疗病人,其中再治疗1例,2例定期观察。保守治疗病人随访期间无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均可用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附28例报道)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铁伟 梁丰 +5 位作者 金华伟 郭少雷 石忠松 黄正松 杨李轩 李雪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介绍血管内介入治疗28例病人共29个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方法将病人分为栓塞组(21例共21个CCF)和带膜支架组(7例共8个CCF),分别使用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和带膜支架技术治疗,评价临床效果和影像学变化,比较CCF的闭塞率和IC... 目的介绍血管内介入治疗28例病人共29个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方法将病人分为栓塞组(21例共21个CCF)和带膜支架组(7例共8个CCF),分别使用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和带膜支架技术治疗,评价临床效果和影像学变化,比较CCF的闭塞率和ICA的通畅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死亡。所有病例的CCF均完全闭塞,栓塞组ICA通畅占14/21,带膜支架组ICA通畅占7/8。结论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和带膜支架技术都是血管内治疗CCF的有效方法。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带膜支架技术在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方面可能优于可脱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术,但仍需更大规模、更长随访时间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该技术在血管内治疗CCF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带膜支架 可脱球囊 弹簧圈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楠 李雪松 +3 位作者 荣健 郭少雷 齐铁伟 黄正松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16-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大鼠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不同时段的脑皮层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慢性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大鼠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不同时段的脑皮层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及亚低温对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亚低温处理后,大鼠再灌注后即刻、再灌注后24h的脑皮层局部脑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但再灌注后48h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再灌注前水平。非亚低温处理的大鼠,再灌注后即刻脑皮层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变化不大,但再灌注后24,48h的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没有恢复至再灌注前水平。结论亚低温早期干预可逆转大鼠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低灌注性缺血状态,对慢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血流动力学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 亚低温 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系统
下载PDF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 被引量:4
14
作者 柯春龙 齐铁伟 +2 位作者 金华伟 郭少雷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经显微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发病年龄32.3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经显微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发病年龄32.3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肿瘤位于侧脑室室间孔区并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常见钙化。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全部病例术后常规进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或再生长。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是好发于脑室内的分化较好的神经元性肿瘤,应用显微手术结合术后放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瘤 显微手术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柯春龙 陈白莉 +1 位作者 金华伟 郭少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3019-3023,共5页
目的:目前对于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物学功能、体内存活状况,以及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比较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观察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作用,并... 目的:目前对于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物学功能、体内存活状况,以及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比较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观察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作用,并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及孕14-15d的SD大鼠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在含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含白细胞介素1a、白细胞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分化液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参考Sauer和Lee等方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组,每组9只:分化细胞组向每一坐标点注入1× 10^11 L^-1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胚胎中脑组注入1× 10^11 L^-1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手术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③实验评估:移植术后10、20、40、60d诱发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以观察治疗效果,并对移植区进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了解移植细胞体内存活的情况。结果:①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在诱导分化液中呈贴壁生长,球内细胞从球体中央逐渐向四周分化扩展出形态各异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分化细胞中含有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的比率为(16.7±2.8)%。②移植后20d分化细胞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行为开始明显下降(P〈0.05)。移植后40d和60d,分化细胞组大鼠的旋转圈数与胚胎中脑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分化细胞组和胚胎中脑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有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多数细胞位于移植针道边缘。结论: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具有相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移植 细胞移植
下载PDF
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栓塞和非栓塞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齐铁伟 田作军 +5 位作者 石忠松 郭少雷 李兴 陈晓雷 陶瑜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6-218,i01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对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63例,分为栓塞组(33例)和非栓塞组(30例),比较其手术效果。结果与非栓塞组相比,栓塞组的失血量(P<0.05)和...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对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63例,分为栓塞组(33例)和非栓塞组(30例),比较其手术效果。结果与非栓塞组相比,栓塞组的失血量(P<0.05)和输血量(P<0.05)减少、Simpson级别降低(P<0.05)、患者的康复状况(DKPS)改善(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而手术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及随访7个月以上的Karnofsky评分和复发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术前栓塞有助于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全切除率的提高和病人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栓塞 统计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纤维束示踪在外科治疗临近运动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辅助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丰 齐铁伟 +3 位作者 郭少雷 曾琼 何科君 洪奕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4-278,共5页
目的研究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重建(DT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运动功能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57例临近运动功能区的大脑半球AVM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n=19)进行术前BOLD-fMRI和DTT了解皮质手运动区... 目的研究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重建(DT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运动功能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57例临近运动功能区的大脑半球AVM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n=19)进行术前BOLD-fMRI和DTT了解皮质手运动区、皮质脊髓束与畸形团的关系,参考成像结果确定手术方案。对照组(n=38)则不进行术前BOLD-fMRI和DTT检查。比较两组术后1周肌力变化;比较实验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肌力、Barthel指数和Karnofsky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周,实验组19例均无肌力下降,对照组肌力下降7例,实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Z=-1.980,P=0.048)。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肌力(Z=0,P=1)、Barthel指数(Z=0,P=1)与术前比较无改变,术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优于术前(Z=-3.557,P<0.001)。结论 联合应用fMRI和DTT能够显示皮质运动区与皮质脊髓束和AVM畸形团的空间关系,有助于脑AVM手术方案的制定,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肌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功能磁共振成像 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18)F-FDG PET/CT显像及SUVmax值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凌雁 齐铁伟 +1 位作者 黄正松 郭少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9-593,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观察脑组织脱氧葡萄糖18F(18F-FDG)PET/CT显像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情况。【方法】16只250~300 g雌性SD大鼠通过一侧颈外静脉(EJV)和颈总动脉(CCA)端侧吻合,同时夹闭双侧颈外动脉(ECA)及对... 【目的】建立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观察脑组织脱氧葡萄糖18F(18F-FDG)PET/CT显像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情况。【方法】16只250~300 g雌性SD大鼠通过一侧颈外静脉(EJV)和颈总动脉(CCA)端侧吻合,同时夹闭双侧颈外动脉(ECA)及对侧横窦引流静脉建立慢性低灌注模型,在模型建立后24 h,第7、30和90天4个时间点分别随机选择4只大鼠进行18F-FDG PET/CT扫描,4只体质量相仿的雌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勾画双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皮层感兴趣区(ROI),比较各组SUVmax变化及观察双侧大脑半球18F-FDG摄取是否均一。【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24 h SUVmax升高,术后第7天明显降低,第30天及90天较第7天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大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双侧大脑半球18F-FDG PET/CT显像及SUVmax在各扫描时间点无差别。【结论】通过一侧EJV和CCA端侧吻合及双侧ECA和对侧横窦引流静脉结扎建立的慢性大鼠低灌注模型,脑组织表现出对18F-FDG摄取的动态变化;模型建立对双侧大脑半球18F-FDG摄取影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慢性低灌注 脱氧葡萄糖18F PET CT SUVMAX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病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子科 齐铁伟 +4 位作者 李雪松 郭少雷 梁丰 曾琼 谢丽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栓塞后病灶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试图为进一步探索单纯栓塞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复发的机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选取BAVM病灶周围有5~10mm厚度脑组织的... 目的通过观察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栓塞后病灶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试图为进一步探索单纯栓塞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复发的机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选取BAVM病灶周围有5~10mm厚度脑组织的手术标本,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8例)和栓塞+手术组(1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有无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VM病灶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形态结构差异;选取外伤内减压术获得的脑组织标本为对照组(8例)。结果①毛细血管密度:单纯手术组7.9400±1.37199,栓塞+手术组7.2443±1.28283,均较对照组(3.5588±1.0395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947,P〈0.01);单纯手术组与栓塞+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64,P〉0.05),光镜观察均见毛细血管分布不均,毛细血管管径大小不一。②电镜观察,单纯手术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膜破坏,胞浆脱落,胞浆"手指样"凸起,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栓塞+手术组主要为坏死表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崩解,血脑屏障破坏。结论 BAVM栓塞治疗后(1~2个月内)病灶周围毛细血管密度较栓塞前无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主要为坏死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毛细血管 病理改变
下载PDF
基于GD32的在线升级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少雷 王玲玲 +1 位作者 郭磊 谢欣 《光电技术应用》 2021年第3期43-46,61,共5页
通过对GD32的在应用编程(IAP),设计出一种可靠的远程升级方案,在利用现有通信接口的条件下,无需操作微处理器的BOOT信号以及连接升级线缆,对GD32微处理器的应用程序实现软件升级。该方案在保证升级成功可靠的条件下,节省了以往远端设备... 通过对GD32的在应用编程(IAP),设计出一种可靠的远程升级方案,在利用现有通信接口的条件下,无需操作微处理器的BOOT信号以及连接升级线缆,对GD32微处理器的应用程序实现软件升级。该方案在保证升级成功可靠的条件下,节省了以往远端设备升级时由于拆卸升级线缆所带来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包含多个嵌入式系统设备的远程在线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32 在应用编程(IAP) CAN总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