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选择白三叶(T rif olium rep ens)、紫花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苇状羊茅(F 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 acty lisg lom era 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 ice)、沟叶结缕草(M an 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选择白三叶(T rif olium rep ens)、紫花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苇状羊茅(F 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 acty lisg lom era 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 ice)、沟叶结缕草(M an 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耕地进行混播试验,研究当年的生长动态、产草量组成及其越夏率。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混播,产草量显著高于与苜蓿的混播组合,且产草量比重相对稳定;苜蓿竞争性差,不适宜混播;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混播效益及其产草量;结缕草茬的土壤肥力低,禾本科牧草长势差,有利于豆科牧草生长,其产草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前茬;黄豆茬土壤肥力好,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长旺盛,将抑制豆科牧草;水稻茬的混播组合相对稳定;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混播牧草的越夏率;伏旱来临之前,良好的草层盖度有利于牧草越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摘选择白三叶(T rif olium rep ens)、紫花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苇状羊茅(F 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 acty lisg lom era 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 ice)、沟叶结缕草(M an 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耕地进行混播试验,研究当年的生长动态、产草量组成及其越夏率。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混播,产草量显著高于与苜蓿的混播组合,且产草量比重相对稳定;苜蓿竞争性差,不适宜混播;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混播效益及其产草量;结缕草茬的土壤肥力低,禾本科牧草长势差,有利于豆科牧草生长,其产草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前茬;黄豆茬土壤肥力好,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长旺盛,将抑制豆科牧草;水稻茬的混播组合相对稳定;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混播牧草的越夏率;伏旱来临之前,良好的草层盖度有利于牧草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