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食和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易建华 郭忠娣 +5 位作者 刘本祥 于丽娟 蒲德永 颜忠 黄静 王志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为考察转食及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4±0.5)°C下,用丰年虫、水蚯蚓、微颗粒饲料和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按照不同配比共设置8个处理组来投喂出膜后10 d(10 dph)的胭脂鱼开口仔鱼,40 dph后有2组(... 为考察转食及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4±0.5)°C下,用丰年虫、水蚯蚓、微颗粒饲料和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按照不同配比共设置8个处理组来投喂出膜后10 d(10 dph)的胭脂鱼开口仔鱼,40 dph后有2组(水蚯蚓组和丰年虫组)继续投喂先前的饵料,其余处理组全部进行转食投喂微颗粒饲料。统计养殖各阶段的成活率,并在30,40,45,55和65 dph取材测量全长、体质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如下:1在转食前,各个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均大于90%,40 dph后进行转食的处理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实验结束时未进行转食的丰年虫组、水蚯蚓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相应的转食组(丰年虫/饲料组、水蚯蚓/饲料组)和其他转食组(P<0.05);2转食对胭脂鱼仔稚鱼的淀粉酶活性没有太大影响,对丰年虫/饲料组仔稚鱼胰蛋白酶活性影响也不大,但能显著影响水蚯蚓/饲料组仔稚鱼的胰蛋白酶活性(P<0.05),对于脂肪酶活性,丰年虫组和水蚯蚓组在40 dph后存在差异,但转食后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接近;3进行联合投喂的2个处理组(丰年虫+饲料+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饲料+螺旋藻/饲料组)相对未进行联合投喂的处理组(丰年虫+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螺旋藻/饲料组),在转食前后联合投喂组的体质量和全长均要小于相应的处理组;42个联合投喂组与相应的处理组在转食后,淀粉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个联合投喂组的淀粉酶活性在转食后均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0.05);2个联合投喂组在转食前后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波动趋势不大,但在转食后5 d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丰年虫、饲料和螺旋藻进行联合投喂胭脂鱼仔鱼,并在40 dph时转食饲料是可行的投喂方案,但饲料投喂比例及添加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仔稚鱼 转食 联合投喂 生长 消化能力
下载PDF
不同转食策略对胭脂鱼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忠娣 刘亚秋 +3 位作者 黄静 颜忠 刘本祥 王志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2,共9页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胭脂鱼仔鱼和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9.50±0.84)mg的胭脂鱼仔鱼到其60 dph(days post hatching),(1)按转食起始点不同分为3组,转食起始点分别为15dph(W15)、20 ...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胭脂鱼仔鱼和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9.50±0.84)mg的胭脂鱼仔鱼到其60 dph(days post hatching),(1)按转食起始点不同分为3组,转食起始点分别为15dph(W15)、20 dph(W20)和25 dph(W25),结果显示:3个组的存活率均达8 0%以上,W20组存活率最高,为91.21%±1.93%,但差异不显著;各组特定生长率(SGR)整体呈下降趋势,全部转食饲料到实验结束即35~60 dph时间段内,W20和W25的SGR显著高于W15,且这2组差异不显著;W25的全长和体质量最高,W15最低且显著低于另外2组;W20和W25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2)在20 dph开始转食,按转食过渡时间长短不同分为3组,分别是转食过渡时间为5 d(W20-1)、10 d(W20-2)和15 d(W20-3),结果显示:W20-2和W20-3的存活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5.73%±0.60%和91.21%±1.93%,显著高于W20-1;各组SGR整体呈下降趋势,全部转食饲料到实验结束即35~60 dph时间段内,W20-2和W20-3的SGR显著高于W20-1,且这2组差异不显著;W20-3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以上结果表明,延后转食时间起始点和延长转食过渡时间,其转食后的SGR、全长和体质量有增大趋势,但在不显著影响鱼苗生长和存活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生物饵料投入的时间,降低养殖成本。因此本研究中,转食起始点为20 dph,转食过渡时间为10 d是最适宜胭脂鱼仔鱼的转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转食策略 生长 存活率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亚秋 郭忠娣 +2 位作者 胡雨 高胜涛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6-1240,共5页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大鳞副泥鳅苗种阶段的高死亡率,成为了规模化人工商品鱼养殖生产的巨大阻碍。掌握大鳞副泥鳅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摄食和消化的变化规律,对于其苗种培育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仔稚鱼 生长 消化酶活力
下载PDF
胭脂鱼眼早期形态发生研究
4
作者 李芳 郭忠娣 +1 位作者 刘本祥 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7-513,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眼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眼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熟期、眼色素形成期以及眼成型期等11个时期。视网膜发育最早,起始于眼原基的形成,直至眼成型期分化完成,形成了厚度不一的8层细胞,由内向外依次为神经纤维层、神经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且发育历时最长,约264h。晶状体的发育在视网膜之后,始于晶体板的形成,于出膜前期成熟,发育历时最短,约74h。角膜发育最晚,始于角膜原基的形成,出膜1d分化为透明的成熟角膜,发育历时约96h。出膜4d仔鱼眼色素沉积明显,视网膜各层分化明显,晶状体内部完全纤维化,眼的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形态发生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