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威伐光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忠梁 刘元媛 +2 位作者 刘应平 王静 徐敏 《医药前沿》 2024年第8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威伐光(wIRA)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按住院顺序排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清创术后实施VSD+wIRA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威伐光(wIRA)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按住院顺序排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清创术后实施VSD+wIRA治疗,对照组清创术后实施换药治疗。观察两组肉芽生长速度、创面愈合速度、治疗时间以及临床换药次数。结果:试验组治疗第7天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Ⅱ期手术闭合创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Ⅱ期手术术前1d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联合wIRA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确切,能缩短病程,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难愈创面 威伐光
下载PDF
胸壁窦道病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郭忠梁 刘元媛 +3 位作者 刘应平 王静 徐敏 王国昌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讨胸壁窦道病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APG)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胸壁窦道病人8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VSD治疗,观察组采用APG联合VSD治疗,... 目的 探讨胸壁窦道病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APG)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胸壁窦道病人8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VSD治疗,观察组采用APG联合VSD治疗,比较两组胸壁窦道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和8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道封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26±2.33)天、(25.19±3.54)天和(41.26±5.33)天,短于对照组的(27.26±3.05)天、(43.26±5.17)天和(58.64±6.1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修复手术率、窦道复发率均为0,低于对照组的11.36%和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肿瘤坏死因子(TNF)-α、疼痛评分(VAS)分别为(20.36±3.41)mg/L、(5.23±0.64)×10~9、(15.26±3.24)pg/ml和(1.23±0.25)分,低于对照组的(26.54±3.57)mg/L、(8.17±0.93)×10~9、(24.16±3.94)pg/ml、(3.04±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78%、11.11%,低于对照组的59.09%、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后1个月、2个月瘢痕评分(VSS)分别为(7.33±0.85)分、(3.26±0.41)分,低于对照组的(8.64±0.91)分和(5.14±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壁窦道病人采用APG联合VSD治疗,可促进窦道修复,抑菌效果较佳,减轻疼痛及瘢痕增生状态,并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壁窦道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冈栉 郭忠梁 +4 位作者 赵瑾洁 王国昌 白冰 徐敏 罗长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难愈性创面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6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难愈性创面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6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VS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清s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对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改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难愈性创面 临床疗效 老年
下载PDF
三种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元媛 郭忠梁 郭丽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笔者医院行重睑成形术的就医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切开法组、Park切开法组、改良切开法组,每组36例。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笔者医院行重睑成形术的就医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切开法组、Park切开法组、改良切开法组,每组36例。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三组术后重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Park切开法组与改良切开法组手术时间均短于传统切开法组,且改良切开法组手术时间短于Park切开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k切开法组与改良切开法组重睑变浅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切开法组,且改良切开法组重睑变浅发生率低于Park切开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切开法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56%)均低于传统切开法组(25.00%)、Park切开法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切开法组总满意度(97.22%)均高于传统切开法组(77.78%)、Park切开法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法和Park切开法比较,改良切开法在重睑成形术中具有更佳的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传统切开法 Park切开法 改良切开法 临床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磨削术联合自体韧厚皮片移植治疗重度烧伤色素脱失性瘢痕 被引量:2
5
作者 龚丽清 易霞 +2 位作者 郭忠梁 刘元媛 顾宇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磨削术+自体韧厚皮片移植治疗重度烧伤后色素脱失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重度烧伤后色素脱失瘢痕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给予磨削术... 目的:探讨磨削术+自体韧厚皮片移植治疗重度烧伤后色素脱失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重度烧伤后色素脱失瘢痕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给予磨削术+自体水疱皮移植治疗,研究组给予磨削术+自体韧厚皮片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评分、临床疗效、愈合时间及治疗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效果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削术+自体韧厚皮片移植治疗重度烧伤后色素脱失瘢痕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临床价值突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脱失性瘢痕 磨削术 自体韧厚皮片移植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皮肤深Ⅱ度损伤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敏 郭忠梁 罗长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氧疗(Topical oxygen therapy,TOT)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治疗皮肤深Ⅱ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159例皮肤深Ⅱ度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局部氧疗(Topical oxygen therapy,TOT)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治疗皮肤深Ⅱ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159例皮肤深Ⅱ度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与传统组,每组各53例。传统组给予传统清创换药术,对照组给予VSD+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给予VSD+TOT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三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组织液分压、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清除率、泡沫干瘪率、堵管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三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致痛因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脑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_(2),PGE_(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组织覆盖率、创面愈合率、创面细菌清除率均高于传统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泡沫干瘪率、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炎性因子(IL-6、CRP、TNF-α)、致痛因子(5-HT、NPY、PGE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L-6、CRP、TNF-α、5-HT、NPY、PGE_(2)水平均低于传统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T与VSD联合治疗皮肤深Ⅱ度损伤可有效清除创面细菌,降低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损伤 皮肤 局部氧疗 负压封闭引流 炎性因子 疼痛因子
下载PDF
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治疗头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敏 郭忠梁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头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研究病例为行头面颈部烧伤后癍痕整形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法,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 目的:探讨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头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研究病例为行头面颈部烧伤后癍痕整形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法,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皮肤多重扩张技术,治疗结束后对比总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头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中有着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多重扩张技术 头面颈 烧伤 瘢痕整形
下载PDF
横切口法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忠梁 刘元媛 +1 位作者 刘唯 郭丽娟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横切口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求美者采用横切口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切开后用眼科剪在内眦部皮下及眼轮匝肌下分离,松解去除错位异构的眼轮匝肌及增厚的组织,使内眦赘皮皮肤自然复位,按实际需...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横切口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求美者采用横切口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切开后用眼科剪在内眦部皮下及眼轮匝肌下分离,松解去除错位异构的眼轮匝肌及增厚的组织,使内眦赘皮皮肤自然复位,按实际需求使内眦韧带按骨膜附着方向缩短,皮下组织原位无张力缝合至下方内眦韧带,下睑皮肤平移后缝合。其中48例与重睑术同时进行,4例为单纯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12个月,52例求美者的内眦赘皮均得到改善,均未出现明显的瘢痕增生,效果满意。其中2例求美者内眦赘皮部分存在,泪阜未完全显露,但患者满意,未进行再次处理,考虑可能原因为内眦固定欠牢固或早期外力因素造成缝线脱离所致。结论采用此方法行内眦赘皮矫正术,设计简单,操作容易,术后内眦形成良好,效果满意,瘢痕不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口 内眦赘皮 矫正术
下载PDF
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行乳晕缩小术
9
作者 刘元媛 刘唯 郭忠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42-43,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行乳晕缩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行乳晕缩小术的20例患者,均采用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保留真皮蒂,采用"荷包"缝合的方法收紧切口,间断缝合... 目的:总结分析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行乳晕缩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行乳晕缩小术的20例患者,均采用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保留真皮蒂,采用"荷包"缝合的方法收紧切口,间断缝合皮肤,术后10~14d拆线。结果:随访1~3年,20例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无乳头感觉减退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3个月后术区瘢痕不明显,早期乳晕皮肤有皱褶感显得不自然,但3~6个月后均恢复自然,乳晕颜色变浅,对乳房轻度下垂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无复发者。结论:经乳头根部乳晕内双环形切口行乳晕缩小术,能有效纠正增大的乳晕,术后瘢痕不明显,无复发者,无乳头感觉减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晕缩小术 双环形 乳头 乳晕 瘢痕
下载PDF
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联合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忠梁 刘元媛 +2 位作者 孔伟 王国昌 顾宇峰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联合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120例扁平疣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0.1%维A酸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联合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120例扁平疣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0.1%维A酸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聚肌胞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白介素-6(Interleukins-6,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47/60);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71±8.40)%vs(57.39±7.17)%,(40.84±5.31)%vs(36.18±5.06)%,(1.46±0.20)vs(1.27±0.19)];治疗后,两组IL-2、INF-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TNF-α显著降低,观察组IL-2、INF-γ明显高于对照组[(4.29±0.54)ng/mL vs(3.37±0.40)ng/mL,(38.95±5.10)ng/mL vs(32.74±4.58)ng/mL],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1.43±0.37)ng/mL vs(2.22±0.51)ng/mL];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67%(4/60)、13.33%(8/60),比较无显著差异;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愈25例,对照组治愈17例,随访3个月内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8.00%(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9%(6/17)。结论:在扁平疣患者中使用消疣颗粒、匹多莫德联合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皮损恢复、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且联合用药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疣 消疣颗粒 匹多莫德 聚肌胞注射液 免疫功能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冈栉 赵瑾洁 郭忠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实施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IPC治疗... 目的:探讨实施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IPC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腔内激光,其余术后用药等措施保持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切口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PT、APTT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D-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联合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88,P=0.030)。结论:实施IPC治疗可有效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与IPC可以减少血液高凝,减轻高黏滞状态,加快患肢血流速度,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血管内操作 手术后并发症 血液凝固
原文传递
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元媛 郭忠梁 +1 位作者 何泽元 罗可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颅脑术后患者采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沿原手术切口逐层切开头皮、皮下组织至骨膜,充分显露颅骨缺损边缘。将消毒好的钛合金网板覆盖在骨窗上,用6—1... 目的探讨运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颅脑术后患者采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沿原手术切口逐层切开头皮、皮下组织至骨膜,充分显露颅骨缺损边缘。将消毒好的钛合金网板覆盖在骨窗上,用6—10枚钛钉将其固定在颅骨上。结果42例术后7d内痊愈出院;1例出现皮下积液,2例出现皮瓣局部坏死而延迟出院。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对颅骨修复塑形效果满意,3例额颞顶部颅骨修复患者发生患侧咀嚼功能减退,2例癫痫发作,1例发生顽固性头痛。结论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复颅骨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手术用时短、塑形效果佳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成形 钛网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