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BENEDICK Jun Er Chin SON Peng +2 位作者 张亦凡 王俊青 郭斯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5-1590,共6页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流行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酒精和其他肝损伤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流行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酒精和其他肝损伤因素以外,一组与代谢异常相关的肝脏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中国以及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同时也是西方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NAFLD患病率的升高导致了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但目前国内外对此2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包括NAFLD对HBV感染者疾病演变、发病机制,以及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预后争议较多,且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未对其诊疗方案进行详细描述。该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HBV感染合并N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HBV感染合并NAFLD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HBV感染合并NAFLD对乙型肝炎病毒学的影响,NAFLD对HBV负性抑制的可能机制,HBV感染合并NAFLD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HBV感染者合并NAFLD的预后,以期进一步深入认识疾病本身,并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抗病毒治疗 肝癌
下载PDF
牙周病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段中华 王宇华 郭斯敏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后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为前者的30~50倍[1-2]。全球累积近15亿NAFLD患者,其中约3亿将从无症状肝脂肪变进入到NASH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病 肠道菌群紊乱 内毒素血症 巨噬细胞极化 氧化应激 昼夜紊乱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及检测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郭斯敏 谢青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79-284,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已累及约30%的成人和10%的儿童。其病变范畴包括从良性进展的脂肪肝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改变,而后者可能导致肝硬化以及其他严重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已累及约30%的成人和10%的儿童。其病变范畴包括从良性进展的脂肪肝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改变,而后者可能导致肝硬化以及其他严重的肝脏病变。目前已有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在精确性及可靠性上仍有欠缺。因此,肝活检仍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早期发现肝硬化最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诊断方法 检测系统 无创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慢性肝脏疾病 非创伤性检测 肝脏病变
下载PDF
水飞蓟素在慢性肝炎治疗中的新认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郭斯敏 谢青 《肝脏》 2013年第6期423-426,共4页
黄酮木脂素(flavon01ignans)是一类新型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以黄酮和苯丙素类衍生物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水飞蓟素(silymarin)是从菊科草本植物乳蓟(SilybummarianumLinn.Gaertn)的种子中提取得到的一类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是水飞... 黄酮木脂素(flavon01ignans)是一类新型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以黄酮和苯丙素类衍生物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水飞蓟素(silymarin)是从菊科草本植物乳蓟(SilybummarianumLinn.Gaertn)的种子中提取得到的一类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是水飞蓟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由水飞蓟宾、水飞蓟宁、水飞蓟丁以及异水飞蓟宾等4种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水飞蓟宾。自古以来,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慢性肝炎 黄酮类化合物 异水飞蓟宾 木脂素类化合物 治疗 黄酮木脂素 同分异构体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集中式管理病房的实践
5
作者 郭斯敏 余敏杰 谢青 《肝脏》 2021年第3期324-326,共3页
为了达到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目标[1],我国目前有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在或者将要接受干扰素治疗。由于干扰素的使用需要皮下注射,治疗需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且用药期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定期到医疗机构... 为了达到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目标[1],我国目前有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在或者将要接受干扰素治疗。由于干扰素的使用需要皮下注射,治疗需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且用药期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综合评估,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善干扰素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干扰素治疗患者的管理新模式,面向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治疗 医疗效率 就医体验 慢性乙型肝炎 医院感染科 医疗机构 集中式管理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法文班感染病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6
作者 郭斯敏 谢青 +1 位作者 邵洁 周惠娟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6期447-448,共2页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在当今医学教育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感染病学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感染病学的发展历史和当今的发展趋势。而双语教学不但对教师的临床能力和外语水平有一定考验,授课方式和技巧也十分...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在当今医学教育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感染病学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感染病学的发展历史和当今的发展趋势。而双语教学不但对教师的临床能力和外语水平有一定考验,授课方式和技巧也十分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研室中法双语教学有着悠久历史[1]。笔者毕业于1998级第一届中法联合培养临床医学法语班,2004年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师,并获得法国感染病学专科医师证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病学 双语教学 中法医学教育
下载PDF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
7
作者 郭斯敏 谢青 《肝脏》 2003年第3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HBEAG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治疗 A干扰素 拉米夫定
下载PDF
Survivin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郭斯敏 谢青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43-145,共3页
存活素(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凋亡蛋白抑制物(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选择性地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在肝细胞损伤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 存活素(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凋亡蛋白抑制物(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选择性地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在肝细胞损伤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urvivin在肝脏中的表达和作用作一简介,并讨论其作为靶点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素 凋亡蛋白抑制物 肝疾病 细胞凋亡 抑制功能 作用机制 肝癌治疗
下载PDF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模型,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92,0.957)。结论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初步建立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肝脏》 2011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PT、WBC、TBil、dBil、Cr、BUN、血清钠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该人群的预后判断模型,通过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3~0.970)。其评估价值优于CTP分级(0.862)、MELD评分(0.807)及MFLD-Na评分(0.774)。结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分析
下载PDF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对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预测因素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璐 郭斯敏 +7 位作者 庄焱 赵钢德 周惠娟 郭清 杨菁 蔡伟 王晖 谢青 《肝脏》 2015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 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 V单药治疗...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 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 V单药治疗组45例和ET V基础上加用Peg‐IFNα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继续治疗24~48周。检测基线和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指标。以 HBsAg下降幅度和 HBsAg≤15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 HBeAg清除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分析基线HBsAg水平对Peg‐IFN疗效的影响。组间差异采用Fisher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患者 HBsA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T V单药组(单药组为0.24 lg IU/mL ,联合治疗组为0.61 lg IU/mL ,P=0.0007),且HBsAg≤150 IU/mL患者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单药组(单药组为11.1%,联合治疗组为30.8%,P=0.0315)。两组的 HBeAg清除和 HBeAg血清学转换相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 HBsAg≤1500 IU/mL的患者,在加用Peg‐IFN治疗结束时 HBsAg≤150 IU/mL、HBeAg清除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HBsAg≤150 IU/mL :66.7%比14.8%, P=0.0024;HBeAg清除:58.3%比22.2%,P=0.0272)。结论联合Peg‐INFα对已经获得病毒学应答的ETV经治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 HBsAg下降以及HBsAg≤150 IU/mL的概率,基线HBsAg≤1500 IU/mL患者加用Peg‐IFN能够获得更好的免疫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下载PDF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频数与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文静 谢青 +5 位作者 陈榕 贾妮娜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斯敏 王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 vs 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 vs 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1c+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 频数 细胞表型
下载PDF
FibroScan-AST评分对具有显著活动性和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钢德 郭斯敏 +1 位作者 谢青 桂红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验证FibroScan-AST(FAST)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性积分升高(NAS≥4)和显著纤维化(F≥2)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 目的验证FibroScan-AST(FAST)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性积分升高(NAS≥4)和显著纤维化(F≥2)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并经肝组织病理学证实为NAFLD/NASH患者84例,患者于肝活检前后1周内完成FibroScan检查(包括肝脏硬度值和受控衰减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r)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既往研究确定的分界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和分类准确性。亚组分析时,采用不同临床指标分组进而比较各模型的评估效能,用AUC(95%CI)表示。结果84例患者中有高危NASH患者43例。所有患者FAST是0.54(0.04~0.93),F0~4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FAST依次为0.26(0.06~0.73)、0.48(0.04~0.82)、0.61(0.13~0.75)、0.64(0.09~0.93)和0.82(0.75~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360,P<0.001)。FAST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491,P<0.001)。NFS、FIB-4和APRI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0.346和0.281,P值均<0.05),但较FAST相关性减弱。FAST评估高危NASH的AUC为0.725(95%CI:0.617~0.834,P<0.001)。按既往研究确定的低分界值FAST≤0.35可使21例(25%)患者以71%的NPV来排除高危NASH。按高分界值FAST≥0.67可使19例(22.6%)以74%的PPV来确诊高危NASH。NFS和FIB-4诊断高危NASH的AUC分别为0.633(95%CI:0.513~0.753)和0.686(95%CI:0.570~0.803),P值均<0.05。结论FAST可较准确评估那些伴或不伴代谢危险因素的NAFLD患者是否存在高危NASH,选择合适的分界值可使部分患者避免进行肝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弹性成像技术 活组织检查
下载PDF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4周应答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璐 周惠娟 +7 位作者 郭斯敏 赵刚德 莫瑞东 郭清 汤伟亮 蔡伟 王晖 谢青 《肝脏》 2016年第7期528-53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 目的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接受不同序贯单药或联合治疗,分别为a:有早期应答者继续Peg-IFN-α治疗至48周(n=20);而对于无早期应答者采用3种治疗方案,即b:继续单药Peg-IFN-α治疗至48周(n=17);c:Peg-IFN-α单药延长治疗至96周(n=25);d:在Peg-IFN-α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并延长治疗至96周(n=25)。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疗效及应答的预测因素。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较b组,d组较c组HBsAg、HBV DNA下降均有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194、0.041以及0.0008、0.0035)。96周治疗患者(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在治疗结束时达到HBsAg≤1000 IU/mL且HBeAg(-)的患者均较b组增加(P=0.0384);治疗结束时d组较c组HBeAg下降增加,对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结束后d组较c组DNA转阴率、以及获得HBsAg下降≥2lg IU/mL且HBV DNA转阴的患者都明显增加(P分别为0.0228和0.0237)。结论对于无早期应答患者,延长干扰素疗程并同时加用核苷类药物可以提高HBsAg及HBV DNA载量下降的幅度。基线HBsAg≥1500IU/mL的患者,仍可选择联合核苷类药物并延长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乙型 聚乙二醇干扰素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下载PDF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安宝燕 谢青 +5 位作者 贾妮娜 沈怀诚 王晖 郭斯敏 俞红 郭清 《肝脏》 2008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并用hG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I:C(25μg/ml)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在刺激后0h、12h、24h、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86、HLA-DR、CD1a,real-time PCR检测IFN-β的表达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IL-12、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mDC上0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IFN-β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h、12h、24h、48hIFN-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h、24h和48h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12h、24h、48hCD86表达水平较患者组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CD1a、H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IL-10及IL-120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0表达24h及48h与0h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12h、24h、48hIL-10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与之相反,患者组12h、24h、48hIL-12表达与0h相比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对照组在12hIL-12表达水平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IL-1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polyI:C刺激后IFN-β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Β 树突状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来一场有准备的高原旅行
16
作者 郭斯敏 李国慧 《家庭用药》 2023年第6期55-56,共2页
我国幅员辽阔,高原旅游资源丰富,如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域广衰,地貌复杂,气象条件特殊,有很多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再加上高原上独特的宗教与民俗风情,更使之成为众多旅行者心中的向往之地。
关键词 风景优美 云贵高原 气象条件 旅行者 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胜地 民俗风情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高原归来,当心“醉氧”
17
作者 郭斯敏 李国慧 《家庭用药》 2023年第7期64-65,共2页
很多游客对于上高原会比较重视,而对于从高原归来却不那么上心。因为大多数人只知道上高原会有高原反应,而不知道下高原也会有反应:我上高原都不怕,还怕下高原吗?那么,继上一期的《来一场有准备的高原旅行》,本期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关... 很多游客对于上高原会比较重视,而对于从高原归来却不那么上心。因为大多数人只知道上高原会有高原反应,而不知道下高原也会有反应:我上高原都不怕,还怕下高原吗?那么,继上一期的《来一场有准备的高原旅行》,本期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高原旅游返回的注意事项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反应 高原旅游 归来 注意事项
原文传递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短程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抗病毒疗效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8
作者 郭斯敏 王晖 +6 位作者 周惠娟 蔡伟 庄焱 赵钢德 郭清 杨菁 谢青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 研究以恩替卡韦(ETV)为基础,短程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HBeAg阳性CHB的临床疗效,并与ETV单药治疗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中的差异.方法 6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初始予以ETV 0.5 mg/d口... 目的 研究以恩替卡韦(ETV)为基础,短程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HBeAg阳性CHB的临床疗效,并与ETV单药治疗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中的差异.方法 6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初始予以ETV 0.5 mg/d口服24周后,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分别加用peg-IFN-α-2a 180 μg/周治疗24周或单药ETV 0.5 mg/d治疗24周.48周评估疗效.应答定义为HBeAg消失伴HBV DNA<200 IU/mL.有应答者继续使用ETV巩固治疗至72周后停止抗病毒治疗.无应答者继续ETV治疗至96周,所有患者均随访至96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和四格表法.结果 完成96周随访的患者共59例,ETV单药治疗组29例,联合治疗组30例.48周时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病毒学应答分别占20.0%(6例)和13.8%(4例;x2=0.083,P=0.773),96周时分别占33.3%(10例)和20.7%(6例;x2=1.193,P=0.275).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在96周时HBsAg分别降低1.05、0.34 lg IU/mL(Z=-2.972,P=0.003);各观察时间点HBeAg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清除组在基线、12周和24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均低于HBeAg未清除组(均P<0.01).结论 接受ETV治疗的患者,短程联用peg-IFN-α-2a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BsAg水平.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sAg水平,以及第12周和24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或可作为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药物疗法 联合 聚乙二醇干扰素 恩替卡韦 加用
原文传递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19
作者 桂红莲 吴彦文 +5 位作者 周惠娟 庄焱 郭斯敏 安宝燕 王晖 谢青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安宝燕 谢青 +6 位作者 林兰意 沈怀诚 贾妮娜 王晖 郭斯敏 俞红 郭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与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48名,其外周血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并且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与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48名,其外周血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并且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聚肌胞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分别在剌激后0、12、24、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R3、CD86、HLA-DR和CD1a的表达,实时PCR检测TLR3的表达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中mDC在刺激后24h,TLR3表达较0 h时上调显著(P〈0.05),48h时TLR3的表达与0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刺激后12、24h TLR3的表达与0h时相比,上调不明显,48h时TLR3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实时PCR检测mDC上TLR3 mRNA结果发现,对照组TLR3 mRNA在刺激后12h的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也显著高于患者组刺激后0、12、24h的表达水平;患者组刺激后48h的TLR3 mRNA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在刺激后12、24h和48h,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患者组(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间CD1a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聚肌胞刺激后TLR3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树突细胞 TOLL样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