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短期随访时未发生支架内狭窄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长期随访结果
1
作者 李元智 张航 +5 位作者 马亚静 司明磊 付宇 郭新宾 王林玉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PE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首次DSA随访时未发生ISS并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长期随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相关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统计在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ISS定义为随访时支架所在范围载瘤动脉较术后即刻管腔丢失>25%。结果本研究57例患者共61枚动脉瘤,置入68枚PED,41枚(67.21%)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20枚(32.79%)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初次随访时间184.0(119.0,212.5)d,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35枚(57.38%)动脉瘤采用DSA随访,22枚(36.07%)动脉瘤采用CTA随访,4枚(6.56%)动脉瘤采用磁共振3D-SPACE序列随访。中位术后长期随访时间538.0(407.5,678.0)d,ISS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SS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率低,短期随访时未发现ISS者,长期随访倾向于无ISS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长期随访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2
作者 马武林 安梦思 +2 位作者 刘烁 管生 郭新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6,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4例患者(24枚动脉瘤)共置入24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发生2例(8.3%)并发症,1例为出血性事件,1例为缺血性事件。术后随访24例患者中mRS评分均≤2分。随访中2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OKM分级B级2例(8.3%),C级6例(25%),其余16例(66.7%)患者完全愈合(D级)。结论FD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方式。术后和长期随访结果中没有严重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也没有观察到神经病学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下载PDF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新宾 崔维韵 +2 位作者 刘庆国 张建宁 刘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外周血10m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于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外周血10m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于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CD34和凝血因子Ⅷ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FITC和CD34-PE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及CD34-PE单阳性细胞所占比例。结果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至第2天时,呈贴壁生长;至第4~6天时细胞集落形成,集落周围有内皮样细胞,细胞质和细胞膜呈红色和绿色双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提示内皮祖细胞特异性吸附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Ⅰ型荆豆凝集素,具有内皮细胞功能。免疫荧光染色CD133、CD34和凝血因子Ⅷ表达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FITC和CD34-PE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38.30%,CD34-PE单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82.60%。结论初步确立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内皮祖细胞的移植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内皮 血管 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下载PDF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新宾 陈振 +2 位作者 王子博 徐浩文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02-805,共4页
目的评估急诊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行急诊支架开通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对再通结果进行TIMI评分,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目的评估急诊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行急诊支架开通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对再通结果进行TIMI评分,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在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即进行DSA造影,结果显示血流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TIMI:2和3)。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大脑中动脉再次闭塞而死亡。随访中9例患者预后较好(mRS:0~2),2例患者预后欠佳。术后CTA及MRA随访显示11例患者中有2例血管再发轻度狭窄。结论急诊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行,有较高再通率,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介入微导管窦内溶栓治疗产后重症静脉窦血栓 被引量:7
5
作者 郭新宾 范一木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应用介入微导管窦内溶栓治疗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11例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微导管置入静脉窦血栓内,使用尿激酶溶栓。术后2周采用磁共振静脉造影(MRV)评价溶栓后静脉... 目的探讨和评价应用介入微导管窦内溶栓治疗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11例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微导管置入静脉窦血栓内,使用尿激酶溶栓。术后2周采用磁共振静脉造影(MRV)评价溶栓后静脉窦通畅情况。结果出院前11例患者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压在200 mmH2O以下,MRV检查证实9例静脉窦主干完全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2例部分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9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完全改善,2例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结论应用血管内静脉微导管溶栓治疗重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 介入治疗 溶栓 产后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被引量:9
6
作者 郭新宾 赵丛海 田宇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11期842-845,共4页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明确其发病机制 ,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蛋白激酶C和Ras蛋白等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生成素、蛋白激酶C抑制...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明确其发病机制 ,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蛋白激酶C和Ras蛋白等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生成素、蛋白激酶C抑制剂、去骨瓣减压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治疗 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见 蛋白激酶C抑制剂 严重并发症 RAS蛋白 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和创伤区脑组织 CD34+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新宾 邓鑫 +1 位作者 张建宁 宋来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及创伤区脑组织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和假手术组,创伤组大鼠制备液压脑创伤模型。每组各抽取7只大鼠,分别于创伤前和创伤后第1、2、3、5和7天取内眦... 目的:研究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及创伤区脑组织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和假手术组,创伤组大鼠制备液压脑创伤模型。每组各抽取7只大鼠,分别于创伤前和创伤后第1、2、3、5和7天取内眦静脉血进行CD34+细胞计数。伤后第0、1、3、7、14和21天,每组各随机抽取7只大鼠处死,在脑损伤节段取材,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34。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伤后第1天创伤组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即显著增加,伤后第2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F组间=14.695,F时间=27.307,F交互=4.779,P<0.001);伤后第1天,创伤区脑组织CD34+细胞增多,伤后第3天显著增加,伤后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F组间=561.542,F时间=62.374,F交互=58.222,P<0.001)。结论:脑创伤后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动员,并可能归巢到创伤区域,参与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CD34 +细胞 脑创伤 大鼠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对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新宾 张建宁 +1 位作者 崔维韻 刘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果: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在第3、7、14天,创伤组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以受伤侧齿状回变化最显著。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促进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齿状回 神经细胞新生 BRDU 大鼠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9
作者 郭新宾 赵丛海 +3 位作者 索新 赵兴利 杜超 艾天贻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8-369,共2页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1.9)mm,左右径为(6.0±1.4)mm;鞍膈孔与鞍结节的距离为(3.2±1.2)mm;两前床突间距离为(24.5±0.9)mm;前置型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2.1mm,后置型为3.5mm。结论内镜扩大经蝶入路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结构,可应用于各种鞍区肿瘤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鼻蝶入路 神经解剖学 蝶鞍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分析与防治(附48例报告)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彦冰 管生 +3 位作者 郭新宾 徐浩文 权涛 陈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确诊的48例缺血并发症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缺血并发症相关因素、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预...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确诊的48例缺血并发症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缺血并发症相关因素、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预防方法,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48例缺血并发症发生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痉挛/微栓子清除障碍(19例)、血栓栓塞(16例)、栓塞治疗影响瘤囊或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6例)、术中低血压(4例)、脑水肿(3例),经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升压药物及血管内介入等综合治疗后3个月随访,34例(70.8%)mRS评分≤2(未遗留严重后遗症),14例(29.2%)>2(预后不良)。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发生缺血的病因复杂,需要介入围术期个体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等管理。对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可通过介入补救处理及提高技术水平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梗死 缺血
下载PDF
颅内≤5mm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元辉 管生 +5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权涛 刘朝 王子博 李冬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长期昏迷患者胃造瘘与常规鼻饲肠内营养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房晓萱 赵丛海 +4 位作者 李长锋 郭新宾 田宇 冯伯起 张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7-508,共2页
目的:观察胃造瘘(PEG)手术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的患者57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及经济状况分为PEG组27例和常规鼻饲组30例,比较2组患者肺内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 目的:观察胃造瘘(PEG)手术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的患者57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及经济状况分为PEG组27例和常规鼻饲组30例,比较2组患者肺内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随访的临床资料显示,PEG组肺内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低蛋白血症1例,未出现电解质紊乱及反流性食管炎;常规鼻饲组肺内感染18例,反流性食管炎13例,消化道出血10例,低蛋白血症9例,电解质紊乱7例。结论:PEG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组,是一种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肠内营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胃肠 胃造瘘 肠内营养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振 刘朝 +3 位作者 李冬冬 徐浩文 郭新宾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5-778,共4页
目的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 目的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1,6和GFAP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金桥 刘秋红 +2 位作者 王景涛 郭新宾 宋来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确定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过氧化物酶1(Prx1)、过氧化物酶6(Prx6)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5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23例、Ⅲ级1... 目的确定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过氧化物酶1(Prx1)、过氧化物酶6(Prx6)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5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23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和12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Prx1、Prx6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Prx1、Prx6在正常脑组织、Ⅱ级、Ⅲ级、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在Ⅲ、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P<0.05)。结论 Prx1、Prx6和GFAP可能是临床评价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生物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1 过氧化物酶6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瘤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个体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进一 管生 +5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权涛 刘朝 王子博 陈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高分辨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付其昌 管生 +1 位作者 郭新宾 权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钆剂增强HRMRI检测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3例(警示性头痛8例,患侧动眼神经麻...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钆剂增强HRMRI检测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3例(警示性头痛8例,患侧动眼神经麻痹5例),无症状患者15例。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确定是否出现CAWE。结果检测发现28例患者31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2名影像科医师诊断CAWE结果有较高一致性(Kappa=0.7427,95%CI:0.51-0.98)。13例有症状患者14枚动脉瘤中11枚(11/14,78.6%)出现CAWE,15例无症状患者17枚动脉瘤中5枚(5/17。29.4%)出现CAWE,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结论钆剂增强HRMRI检测显示有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CAWE明显较无症状患者多见,提示动脉瘤未来破裂的可能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症状性 无症状性 未破裂 颅内动脉瘤 瘤壁环形强化
下载PDF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冬冬 郭新宾 +4 位作者 管生 徐浩文 刘朝 王子博 李元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介入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子博 郭新宾 +1 位作者 管生 刘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评估对传统抗凝疗法无效的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窦内溶栓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7期收治5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采用窦内溶栓(通过微导管将尿激酶灌注到静脉窦内)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期间多次复查磁... 目的评估对传统抗凝疗法无效的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窦内溶栓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7期收治5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采用窦内溶栓(通过微导管将尿激酶灌注到静脉窦内)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期间多次复查磁共振静脉造影,评估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50例中,34例(68%)痊愈,11例(22%)在生活自理方面稍受影响,2例遗留有中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死亡。36例患者(72%)术后证实上矢状窦完全再通。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45例患者(90%)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窦内溶栓是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窦 上矢状窦 溶栓治疗
下载PDF
高分辨MRI颅内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付其昌 管生 +1 位作者 郭新宾 徐浩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HR-MRI)中颅内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1例行钆剂增强3.0 T HR-MR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血管影像医师独立阅片,确...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HR-MRI)中颅内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1例行钆剂增强3.0 T HR-MR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血管影像医师独立阅片,确定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是否出现CAWE。其中颅内不稳定动脉瘤患者25例,颅内稳定动脉瘤患者16例。对两名医师诊断CAWE结果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影像特征CAWE、个数、位置、大小等以及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41例患者共发现颅内动脉瘤47个,其中颅内不稳定动脉瘤29个、颅内稳定动脉瘤18个;两名有经验的神经血管影像医师诊断CAWE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828,95%CI:0.668~0.989);颅内不稳定动脉瘤的CAWE明显较颅内稳定动脉瘤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22/29)比33.3%(6/18);χ^2=8.341,P=0.004];颅内不稳定动脉瘤患者的年龄〈60岁者较颅内稳定动脉瘤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17/25)比31.2%(5/16);χ^2=5.299,P=0.021];而两组颅内动脉瘤均个数、位置、大小以及包括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WE多明显见于颅内不稳定动脉瘤,能将症状性、形态改变及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颅内稳定动脉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瘤壁环形强化
下载PDF
Matrigel胶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鑫 宋来君 郭新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观察Matrigel胶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自出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提取NSCs,取培养第3代细胞,通过Nestin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分为4组,A组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24孔板,加入正常... 目的:观察Matrigel胶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自出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提取NSCs,取培养第3代细胞,通过Nestin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分为4组,A组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24孔板,加入正常培养基;B组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24孔板,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C组接种于Matrigel胶内,加入正常培养基;D组接种于Matrigel胶内,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1周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SCs中巢蛋白(Nestin)、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第3代培养细胞Nestin蛋白阳性,证实为NSCs。A组NSCs分化缓慢,B、C、D组NSCs分化迅速,C、D两组中NSCs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4组NSCs中Nestin、β-tubulinⅢ、GFAP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培养基分别为3 918.000、437.023和3 395.000,F包被分别为291.234、4 833.000和50.081,P均<0.001),表明B、C、D组NSCs分化显著,且C、D两组中NSCs向神经元分化趋势明显,C组NSCs向神经元分化趋势最强。结论:Matrigel胶具有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Matrigel胶 巢蛋白 β-tubulinIil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