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膏矫形治疗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旭朝 孟钊 +6 位作者 王飞 王晨 邢乾一 邹岩 赵硕 朱华 刘俊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介绍简易石膏床方法行石膏矫形治疗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5例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9.7个月(17~53个月),其中男童10例,女童15例,共... 目的介绍简易石膏床方法行石膏矫形治疗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5例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9.7个月(17~53个月),其中男童10例,女童15例,共行石膏矫形105次。应用去旋转石膏矫形方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采用简易石膏床对患儿进行石膏矫形,测量并记录石膏矫形前后脊柱正位X线片上Cobb角改变情况,并对所有患儿按照性别及年龄是否≤2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25例患儿石膏矫形治疗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角度为(39.1±9.1)°,经过第1次石膏矫形后平均角度为(22.3±5.0)°,末次随访时平均角度为(20.3±4.3)°。第1次石膏矫形后Cobb角与矫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5,P<0.05)。随访终点时Cobb角与矫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3,P<0.05)。不同性别分组随访终点时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0,P=0.945)。不同年龄分组随访终点时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471)。结论我们采用的简易石膏床方法结合去旋转技术进行石膏矫形可以纠正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Cobb角,性别和年龄因素未对矫正效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 幼儿 石膏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的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精确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旭朝 孟钊 +5 位作者 王晨 朱华 赵硕 王飞 邹岩 刘俊行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第5期307-312,共6页
目的通过CT评价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单胸弯或胸腰弯,术中依据胸椎解剖标志结合C形臂X线机定位进行... 目的通过CT评价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单胸弯或胸腰弯,术中依据胸椎解剖标志结合C形臂X线机定位进行徒手置钉。术后在CT上测量螺钉穿破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2 mm为准确置钉,≥2 mm为异常置钉。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是否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胸椎区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5枚,每例患儿置入6.3±1.8枚螺钉。准确置钉129枚(78.2%),异常置钉36枚(21.8%)。形态异常椎异常置钉率(41.8%,23/55)高于正常椎(11.8%,13/110),且形态异常椎凹侧异常置钉率(77.8%,14/18)高于凸侧(24.3%,9/37);顶椎区异常置钉率(35.0%,21/60)高于非顶椎区(14.3%,15/105),且顶椎区凹侧异常置钉率(50.0%,12/24)高于凸侧(25.0%,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对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进行胸椎徒手置钉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术后很少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形态异常椎体、顶椎区置钉时需谨慎操作,尤其是这两个区域的凹侧置钉时要慎之又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胸椎 脊柱侧凸 骨钉
下载PDF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置钉情况及疗效观察
3
作者 郭旭朝 巩婧 +6 位作者 赵硕 刘俊行 吴明 纪镶倩 毛子微 周晓康 孟钊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的固定节段为T_(1)~L_(5),术中根据C臂定位结合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椎弓根螺钉穿透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进行分级,记录置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经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参数(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参数(胸后凸、腰前凸、节段性后凸、矢状面平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时间(253±55)min,出血量(239±85)mL。切除单个半椎体9例,2个半椎体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准确置钉103枚(85.8%),异常置钉17枚(14.2%),胸椎区域异常置钉率高于腰椎区域(P<0.01)。患儿术后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较术前降低(P均<0.01),术后即刻矫正率分别为78.8%、76.6%、62.9%、71.7%、68.2%,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末次随访时少量丢失,头侧代偿弯矫正0.2°±1.0°;术后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缩小(P均<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胸椎区域错误置钉的发生率高于腰椎,需要注意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 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半椎体切除术 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7
4
作者 董志辉 丁文元 +7 位作者 申勇 杨大龙 王辉 路宽 郭旭朝 王海莹 白智龙 张旭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板成形 微钛板 再关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术后矫形支具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素哲 郭旭朝 +2 位作者 王敬铭 赵文颖 孟钊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6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术后矫形支具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78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出院后给予指导行手法板正治疗,观察组患儿出院后佩戴胸颈联合支具。... 目的:探讨术后矫形支具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78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出院后给予指导行手法板正治疗,观察组患儿出院后佩戴胸颈联合支具。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松解术后应用矫形支具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先天性肌性斜颈 矫形支具
下载PDF
液滴融合前的微小液滴行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莹 夏珍 +3 位作者 张育嘉 郭旭朝 胡伟强 刘志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30-133,160,共5页
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两个主液滴(水滴)在水平均质表面的融合,发现在液滴融合之前两个主液滴中间有规律地分布着大量微小液滴,这些微小液滴相互之间会吸附合并,且主液滴会吸附边界附近的微小液滴。分析微小液滴的产生条件和分布规律,... 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两个主液滴(水滴)在水平均质表面的融合,发现在液滴融合之前两个主液滴中间有规律地分布着大量微小液滴,这些微小液滴相互之间会吸附合并,且主液滴会吸附边界附近的微小液滴。分析微小液滴的产生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微小液滴只在两个主液滴相互靠近的中间区域产生,两个主液滴之间的边界距离越大,微小液滴的尺寸越小,且微小液滴在中间区域的尺寸分布近似对数正太分布。因为有微小液滴的生成和合并以及主液滴对微小液滴的吸附合并,固体表面对主液滴界面移动的阻力减小,且主液滴界面会由于吸附边界附近的微小液滴而发生振荡,进而促进主液滴的边界阶梯式地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融合 界面移动 微小液滴 尺寸分布
下载PDF
皮耐克人工真皮修复儿童甲母痣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邹岩 王飞 +2 位作者 郭旭朝 王晨 孟钊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皮耐克人工真皮修复儿童甲母痣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甲母痣患儿共18例,平均甲板黑线宽度5.33 mm。手术方式为拔除甲板,暴露病变,切除包含病变的全部甲单元,注意保留指(趾)... 目的探讨应用皮耐克人工真皮修复儿童甲母痣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甲母痣患儿共18例,平均甲板黑线宽度5.33 mm。手术方式为拔除甲板,暴露病变,切除包含病变的全部甲单元,注意保留指(趾)骨骨膜,将皮耐克人工真皮覆盖裸露指(趾)骨,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随访,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平均31.28个月。病理检查结果:交界痣14例,复合痣4例。切除后创面面积0.48~2.40 cm^(2),平均1.17 cm^(2)。平均手术时间约40 min,术后3周左右开始出现自然上皮化,6~8周完全上皮化。术后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感觉评分:16例S4,2例S3+;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平均1.3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结论应用皮耐克人工真皮修复儿童甲母痣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简单,手术时间短,风险小,不会造成新的副损伤及瘢痕,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甲母痣 皮耐克 人工真皮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铜铝双金属界面结合强度的改善研究
8
作者 沈文昌 孙建波 +1 位作者 刘平安 郭旭朝 《信息记录材料》 2024年第2期11-13,共3页
铜和铝作为两种具有广泛应用和优异性能的金属,其组合产生的双金属复合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易焊接性、低接触电阻、易电镀性和美观的外观,而铝则以其廉价、质轻、优异的散热性能和经济性而闻名。通过... 铜和铝作为两种具有广泛应用和优异性能的金属,其组合产生的双金属复合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易焊接性、低接触电阻、易电镀性和美观的外观,而铝则以其廉价、质轻、优异的散热性能和经济性而闻名。通过将铜和铝合成为双金属复合材料,可以实现两种金属的优点的整合,为各种工业应用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材料选择。本研究旨在探讨表面处理技术对铜铝双金属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尝试找到能够有效改善界面结合强度的表面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铜铝双金属 界面结合强度 复合材料优化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不稳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郭旭朝 张旭 +6 位作者 丁文元 杨大龙 马雷 谢东晓 王辉 王海莹 路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1-575,共5页
目的 以MRI为评估手段,对比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人群中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的改变,观察椎旁肌退变情况并分析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 以MRI为评估手段,对比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人群中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的改变,观察椎旁肌退变情况并分析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退变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无腰椎不稳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应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组MRI T2WI上L4-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百分比,同时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上两组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所测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退变组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4-L5、L5-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6.216,P<0.05).两组间竖脊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2,P<0.01).两组间竖脊肌横截面积、腰大肌退变程度(脂肪浸润百分比、肌肉横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退变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3.9±15.6)°和(39.3±1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竖脊肌存在退变,且多裂肌退变明显;椎旁肌各肌群退变程度不一致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生理前凸角增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旁肌 不稳 退变
原文传递
增龄双足鼠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旭朝 丁文元 +6 位作者 申勇 杨大龙 马雷 路宽 白智龙 王海莹 张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899,共1页
我们通过对双足鼠模型人工干预诱导其椎间盘的不对称性退变,在增龄过程中制备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一、对象与方法1.方法:1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清洁级),采用传统肩肱关节处离断肱骨制备双足鼠。此后根据双足鼠的生长每天对其食... 我们通过对双足鼠模型人工干预诱导其椎间盘的不对称性退变,在增龄过程中制备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一、对象与方法1.方法:1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清洁级),采用传统肩肱关节处离断肱骨制备双足鼠。此后根据双足鼠的生长每天对其食物和饮用水的高度进行调节,促使鼠双足直立。将双足鼠饲养至4个月龄后参照文献[1]方法,随机针刺双足鼠L4-L5、L5-L6、L6~S1-侧椎间盘,术后饲养同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鼠模型 增龄过程 双足 雌性SD大鼠 肩肱关节 椎间盘 对称性
原文传递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路宽 丁文元 +5 位作者 杨大龙 申勇 张为 郭旭朝 杨思东 王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MRI信号改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下颈椎不稳将患者分为不稳...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MRI信号改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下颈椎不稳将患者分为不稳定组、稳定组。比较两组T2WI脊髓高信号的等级、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由于症状反复或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就诊的例数和时间,记录患者病程和体征,包括感觉减退或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腱反射。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病程、临床体征数目、脊髓高信号等级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不稳定组%WI脊髓高信号发生率为74-3%,稳定组为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稳定组的病程、术前JOA评分、临床体征数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再次就诊时间分别为(26.9±15.1)个月、(10.0±2.5)分、(2.91±0.91)个、55.6%±14.9%、(29.1±6.8)个月;稳定组分别为(17.0±9.9)个月、(11.2±2.4)分、(2.42±0.83)个、69.0%±18.0%、(57.5±21.9)个月。不稳定组较稳定组的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临床体征数目多、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低、再次就诊时间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病程和临床体征数目相关。结论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时,MRIT2WI上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高,患者病程长且临床体征多,术后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预后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基于感压纸材料的小型猪上胸椎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钊 王晨 +3 位作者 郭旭朝 陈伟 丁文元 刘丰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2-997,共6页
目的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_(1、2)、T_(3、4)、T_(5、6)、T_(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_(2、3)、T... 目的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_(1、2)、T_(3、4)、T_(5、6)、T_(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_(2、3)、T_(4、5)、T_(6、7)、T_(8、9)节段椎间盘,两组合并即为完整上胸椎数据。应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及LLW双面型感压纸对各节段椎间盘依次行100、150、200 N载荷,测量垂直载荷以及5°前屈、后伸及侧弯时压强,分析不同载荷及运动条件下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变化特点。结果与垂直载荷相比,前屈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增大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无明显改变(P>0.05)或呈增大趋势(P<0.05);后伸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减小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呈减小趋势(P<0.05)或无明显变化(P>0.05);侧弯时,随载荷增大各节段侧弯凹侧纤维环压强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分布在不同载荷下具有不同特点,椎体的后侧结构在上胸椎活动及压强分布中起重要作用。上胸椎侧弯时凹侧压强明显增大,表明受力不对称可能是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体质量是影响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上胸椎 生物力学 感压材料
原文传递
17β-雌二醇通过整联蛋白α1β1、α2β1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杨思东 丁文元 +6 位作者 宋艳丽 谷体心 杨大龙 孙亚澎 马雷 路宽 郭旭朝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2-847,共6页
【摘要】目的探索胞膜整联蛋白α1β1、α2β1参与的17β雌二醇抗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细胞传代至第3代,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培养液培养,按以下分组实验:对照组,加入少量乙醇作为对... 【摘要】目的探索胞膜整联蛋白α1β1、α2β1参与的17β雌二醇抗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细胞传代至第3代,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培养液培养,按以下分组实验:对照组,加入少量乙醇作为对照;雌激素组,加入17β-雌二醇干预;雌激素+抑制剂组,加入17β1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细胞培养48h后,行流式细胞术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一胶原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与I、Ⅱ型胶原的粘附水平;western印迹法对整联蛋白亚基α1β1、β1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呈阳性,髓核细胞纯度较高。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0,P〈0.001)。雌激素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细胞对I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Ⅱ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P〈0.05),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联蛋白α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2和β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7β1-雌二醇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为上调了整联蛋白α2β1的表达,进而增强了细胞与胞外Ⅱ型胶原的黏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腰椎 椎间盘 细胞凋亡 胶原
原文传递
小型猪脊柱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后椎间盘压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钊 王晨 +3 位作者 郭旭朝 安会波 田利军 丁文元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876-883,共8页
目的通过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的小型猪特征脊柱节段的椎间盘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究其对于椎间盘压力分布的影响和规律。方法截取6具6周龄小型猪特征性脊柱节段:T3~4、T11~12、T15~L1、L3~4、L4~5节段及其相邻上下椎体,制作各节段实验模... 目的通过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的小型猪特征脊柱节段的椎间盘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究其对于椎间盘压力分布的影响和规律。方法截取6具6周龄小型猪特征性脊柱节段:T3~4、T11~12、T15~L1、L3~4、L4~5节段及其相邻上下椎体,制作各节段实验模型,连接至生物力学实验机,加载载荷200 N,分别在垂直、5°前屈、5°后伸和5°侧弯运动等状态下进行加压,并获取相应压敏片图像作为未固定组;然后在上述节段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重复生物力学测试获得固定组数据。应用光密度计读取并分析每个压敏片的压强。结果在垂直加压、5°前屈、5°后伸3个载荷条件下,固定组T3~4、T11~12、T15~L1、L3~4、L4~5的后侧椎间盘压强与未固定组相应节段、相应载荷条件相比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固定组T3~4、T11~12、T15~L1、L3~4、L4~5固定侧压强与未固定组相应节段、相应载荷条件相比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侧弯时固定组T3~4、T11~12、T15~L1、L3~4、L4~5凹侧椎间盘压强分别为(0.83±0.12)、(0.93±0.12)、(0.50±0.05)、(0.60±0.10)、(0.55±0.08)MPa,均小于未固定组的(1.70±0.18)、(1.79±0.14)、(1.84±0.22)、(1.74±0.28)、(1.60±0.23)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固定组在垂直加压、5°前屈、5°后伸的整体椎间盘压强均较未固定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各载荷条件下,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均可有效减小固定侧椎间盘的压强,改变椎间盘整体的受力分布,减小后侧椎间盘压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脊柱侧凸 椎间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