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西那生钠联合综合康复治疗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陈大为 陈钊强 郭旭鑫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在诺西那生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普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洪阳分院收治的14例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7)与观察组(n=7),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在诺西那生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普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洪阳分院收治的14例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7)与观察组(n=7),对照组采用诺西那生钠治疗,观察组采用诺西那生钠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力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模块修订版评分为(30.52±3.45)分,Hammersmith运动功能量表扩展版评分为(60.47±4.63)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为(90.15±5.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2.46±3.13)分,(52.25±4.27)分(80.63±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8、3.453、3.261,P均<0.05)。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q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在诺西那生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较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上肢力量,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降低压疮、肺部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型脊髓性肌萎缩 综合康复 诺西那生钠 上肢力量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农作模式对冀西北坝上寒旱区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形态及氮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
作者 郭旭鑫 赵海超 +6 位作者 李璠 尚耀昌 黄智鸿 刘松涛 刘晨 卢海博 于静彤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57-68,共12页
为了研究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氮素的稳定机制影响,以冀西北坝上不同农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测定土壤的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 为了研究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氮素的稳定机制影响,以冀西北坝上不同农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测定土壤的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计算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氮库管理指数(NPMI),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氮素分布及NPMI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主要贮存在中等粒径(1.00耀2.00 mm)的团聚体中。施用有机肥促进氮素向超大粒径(跃5.00 mm)团聚体分布,进而提高大粒径团聚体NH_(4)^(+)-N的含量和NPMI。施用无机肥提高中等粒径团聚体TN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增加微粒径(约0.25 mm)团聚体NO_(3)^(-)-N的NPMI和大粒径(2.00耀5.00 mm)团聚体NO_(3)^(-)-N的活度指数。充分灌溉能够促进小粒径(0.25耀0.50 mm)团聚体TN和NH_(4)^(+)-N含量的增加及分配,提高各粒径团聚体的NPMI。粗放管理促进小粒径和微粒径团聚体NH_(4)^(+)-N的含量增加及分配,降低土壤的NPMI。对农作模式最敏感的是大粒径团聚体,施用有机肥通过增加大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和活度,提高土壤肥力供给和土壤保护能力;施用无机肥通过增加中等粒径团聚体氮素的含量及活度,促进氮素利用率的提高;粗放管理和还林还草通过增加小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增强固氮能力。冀北坝上寒旱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团聚体数量,并进行适度灌溉,达到保肥供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模式 团聚体 土壤氮形态 氮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0
3
作者 梁丽嫦 聂玲辉 +2 位作者 黄学成 郭旭鑫 王升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94-698,704,共6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55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28例和隔姜灸组27例(其中隔姜灸组中途退出2例,最终纳入25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口服甲钴胺)和常规针刺治疗,热敏灸组同...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55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28例和隔姜灸组27例(其中隔姜灸组中途退出2例,最终纳入25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口服甲钴胺)和常规针刺治疗,热敏灸组同时接受热敏灸治疗,隔姜灸组同时接受隔姜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采用40分法、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及瞬目反射(BR)、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等电生理检查评价2组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且热敏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隔姜灸组(P<0.01)。(2)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5.00%和44.00%,热敏灸组的愈显率显著高于隔姜灸组(P<0.05)。(3)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BR检查健患侧R1、R2、R2’潜伏期之差值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热敏灸组治疗后肌电图异常率改善明显(P<0.01),而2组面神经电图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下降比虽较治疗前稍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隔姜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 热敏灸 隔姜灸 瞬目反射 肌电图 神经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