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对滨海盐渍土的适应性及纳盐改土效果
1
作者 陈建爱 陈为京 +2 位作者 张燕 郭来春 任长忠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64,共6页
为探索燕麦植株对滨海盐渍土的适应性及纳盐改土效果,本试验以白燕2号为材料,在东营的3种类型滨海盐渍土上(轻度、中度、重度)设6个区顶凌播种,观测燕麦农艺性状及田间覆盖率,测定燕麦全株及籽粒产量和燕麦不同部位及收获期0~20 cm土层... 为探索燕麦植株对滨海盐渍土的适应性及纳盐改土效果,本试验以白燕2号为材料,在东营的3种类型滨海盐渍土上(轻度、中度、重度)设6个区顶凌播种,观测燕麦农艺性状及田间覆盖率,测定燕麦全株及籽粒产量和燕麦不同部位及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和Na+含量。结果表明,白燕2号在3种滨海盐渍土壤中均能生长,但适应程度不同,全株产量为3.320~18.780 t·hm^(-2),籽粒产量为0.456~4.106 t·hm^(-2),基本趋势为轻度盐渍土>中度盐渍土>重度盐渍土;燕麦利用植株的储盐能力将盐渍土部分可溶性盐移出土壤,燕麦全株移出可溶性盐量为0.161~1.508 t·hm^(-2),籽粒移出可溶性盐量为2.961~43.242 kg·hm^(-2);春季返盐高峰后,裸露地土壤表层盐表聚严重,试验区燕麦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和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燕麦植株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盐、Na+分配结果显示,燕麦秸秆含盐量最高,达96.954 g·kg^(-1),是根的3.576倍、籽粒的12.803倍,秸秆内Na+含量最高,为20.242 g·kg^(-1),是根的5.190倍、籽粒的55.763倍。可见,燕麦植株通过在不同部位间合理分配可溶性盐和Na+来提高燕麦的耐盐性。综上表明,燕麦植株通过吸盐、储盐、收获移盐等纳盐过程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滨海盐渍土 适应性 纳盐 土壤改良
下载PDF
NaCl和NaHCO_(3)胁迫对冬黑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
作者 孙墨可 李春花 +11 位作者 李晗 杨保仑 邓宇 李颖慧 马飞跃 王新颖 何峰 郭来春 张啸 加央多拉 吴晗 王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28-33,共6页
[目的]探明冬黑麦的耐盐碱程度。[方法]以冬黑麦品种白BK01为基础材料,采用10个不同梯度浓度(50~500 mmol/L)的中性单盐(NaCl),碱性单盐(NaHCO_(3))和盐碱混合(NaCl∶NaHCO_(3)摩尔比为1∶1)的方法,研究对冬黑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 [目的]探明冬黑麦的耐盐碱程度。[方法]以冬黑麦品种白BK01为基础材料,采用10个不同梯度浓度(50~500 mmol/L)的中性单盐(NaCl),碱性单盐(NaHCO_(3))和盐碱混合(NaCl∶NaHCO_(3)摩尔比为1∶1)的方法,研究对冬黑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重、胚芽重、SOD、POD、CAT的影响。利用线性回归计算3种钠盐胁迫的半致死浓度,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耐盐性。[结果]3种钠盐处理下的累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重、苗重均随钠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SOD活性随钠盐浓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POD、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种子发芽率作为钠盐胁迫适宜浓度指标的筛选并进行线性回归,确定冬黑麦种子对中性单盐(NaCl)、碱性单盐(NaHCO_(3))和盐碱混合(NaCl∶NaHCO_(3)摩尔比为1∶1)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8.69、251.07、298.27 mmol/L。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打分,冬黑麦种子对3种钠盐胁迫的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性单盐(NaCl)、盐碱混合(NaCl∶NaHCO_(3)摩尔比1∶1)、碱性单盐(NaHCO_(3))。[结论]相同钠盐浓度条件下,NaHCO_(3)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比NaCl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黑麦 钠盐胁迫 种子
下载PDF
施肥对旱作盐碱地线虫群落与燕麦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乔月静 霍瑞轩 +5 位作者 赵璐明 李青山 范雅琦 高铎 张礼静 郭来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苗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性状及燕麦产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pH和容重,显著提升了有机质、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P<0.05)。除BM外,各施肥处理的燕麦均显著增产(P<0.05),增幅为44.5%~92.3%,其中OM和CF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线虫的数量和丰富度(P<0.05),OM处理线虫群落达到结构化状态,食物网稳定,但植物寄生线虫占比较高(36.2%);相比其他肥料,CF处理则会显著增加线虫优势属数量,显著降低线虫多样性(P<0.05);而两者配施的OCF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的不足。VRF和V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食微线虫占比(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性线虫占比,VRF处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最高(P<0.05)。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微生物是土壤线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pH、EC、容重是燕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土壤线虫数量与燕麦产量无显著相关。有机肥/化肥和醋糟/粉煤灰配施较肥料单施更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长期施肥 肥料类型 燕麦 土壤线虫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燕麦+木霉调控黄河三角洲盐渍土主要障碍因子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爱 郭来春 +1 位作者 任长忠 陈为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5期73-77,共5页
[目的]探寻适应盐渍土的作物和辅助技术。[方法]通过黄绿木霉菌剂处理土壤,早春和秋季2次种植燕麦,观察改良盐渍土效应。[结果]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环境特性为季节性盐表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少,土壤生物量少、活性低。... [目的]探寻适应盐渍土的作物和辅助技术。[方法]通过黄绿木霉菌剂处理土壤,早春和秋季2次种植燕麦,观察改良盐渍土效应。[结果]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环境特性为季节性盐表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少,土壤生物量少、活性低。黄绿木霉处理土壤播种燕麦后,土壤覆盖时间延长,秋末控制了秋季积盐第一高峰,中度盐渍土比相邻大豆收获地降盐77.99%,重度盐渍土比相邻草枯后裸露地降盐87.24%,春末控制了春季积盐第二高峰,中度盐渍土比相邻上茬大豆地降盐76.11%,重度盐渍土比相邻草枯后裸露地降盐85.67%;黄绿木霉菌剂处理重度盐渍土壤,与对照相比,真菌、细菌、固氮菌、放线菌分别提高5.90倍、1.27倍、48.13%、71.12%,黄绿木霉增殖的同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利用微生物耐盐及嗜盐特点,创建了无数个低盐微区域,利于燕麦的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土壤根系数量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提高,中度盐渍土提高50%以上,重度盐渍土提高81.55%;燕麦通过蒸腾作用代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了盐随水来的运移通道和积盐位置,储存燕麦植株的可溶性盐随着茎秆及籽粒收获移出农田高达545.67 kg/hm^(2),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结论]利用燕麦+黄绿木霉菌剂技术处理消减盐表聚打破季节性积盐规律,通过地上、地下生物的共同作用,降低土壤盐度,丰富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培育土壤的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盐表聚 燕麦 黄绿木霉 土壤改良
下载PDF
苦荞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展望
5
作者 任长忠 陈庆富 +4 位作者 李洪有 魏黎明 郭来春 王春龙 李春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51-1260,共10页
苦荞起源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地区,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苦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黄铜、酚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是药食同源作物。近年来,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逐渐得到认可,需求量日益增加,苦荞产业也得到了... 苦荞起源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地区,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苦荞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黄铜、酚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是药食同源作物。近年来,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逐渐得到认可,需求量日益增加,苦荞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苦荞种质资源(883份),但中国苦荞育种起步晚,育种技术落后,专用型苦荞品种缺乏,严重限制了其产业的发展。该研究对当前中国苦荞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评价(包括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以及抗逆性)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中国苦荞育种研究进行了分析展望,以期为中国苦荞研究及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种质资源评价 遗传育种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处理对鹰嘴豆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郝曦煜 杨涛 +7 位作者 张俊杰 李雪 张仲鹃 武晨清 宗绪晓 冷友斌 陈博 郭来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5-56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钾处理对鹰嘴豆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肥效模型,提供能够有效增产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集成鹰嘴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0年以白鹰1号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钾处理对鹰嘴豆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肥效模型,提供能够有效增产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集成鹰嘴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0年以白鹰1号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地常用施肥量为N:58 kg/hm^(2)、P_(2)O_(5):69 kg/hm^(2)、K_(2)O:60 kg/hm^(2)。设氮、磷、钾4个施肥水平为0(不施肥)、1(常用施肥量×0.5)、2(常用施肥量)、3(常用施肥量×1.5)。调查鹰嘴豆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干重、根长和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氮、磷、钾处理鹰嘴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变化,拟合并优化氮、磷、钾施肥效应进行方程,分析氮、磷、钾肥对鹰嘴豆产量和农艺性状单因素和互作效应,分别得到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下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结果】鹰嘴豆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受肥料施用量变化影响较小,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N_(2)P_(2)K_(3)处理下的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均为最高,根长较长。缺氮处理和缺钾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为N>K_(2)O>P_(2)O_(5)。氮、磷、钾3种肥料对鹰嘴豆产量和农艺性状均产生明显的单因素和互作效应,鹰嘴豆的经济效益与产量变化一致。各指标达到最大值时氮、磷、钾的施用量:产量Y_(1):3801 kg/hm^(2),N:75.8 kg/hm^(2)、P_(2)O_(5):82.5 kg/hm^(2)、K_(2)O:90 kg/hm^(2);株高Y_(2):84 cm,N:74.1 kg/hm^(2)、P_(2)O_(5):80.1 kg/hm^(2)、K_(2)O:90 kg/hm^(2);单株荚数Y_(3):164.9荚,N:72.7 kg/hm^(2)、P_(2)O_(5):83.7 kg/hm^(2)、K_(2)O:90 kg/hm^(2);百粒重Y_(4):38.7 g、地上干重Y_(5):147.6 g、地下干重Y_(6):6.3 g、根长Y 7:19.1 cm,N:87 kg/hm^(2)、P_(2)O_(5):103.5 kg/hm^(2)、K_(2)O:90 kg/hm^(2)。【结论】鹰嘴豆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受肥料施用量影响较小。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鹰嘴豆产量、单株荚数、百粒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根长均表现出先增长后下降。鹰嘴豆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根长持续受到氮、磷、钾3种肥料互作促进效应。当N:75.8 kg/hm^(2)、P_(2)O_(5):82.5 kg/hm^(2)、K_(2)O:9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3801 kg/hm^(2));当N:74.6 kg/hm^(2)、P_(2)O_(5):81.2 kg/hm^(2)、K_(2)O:90 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36853.6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产量 农艺性状 经济效益 氮磷钾
下载PDF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亚南 乔月静 +3 位作者 范雅琦 霍瑞轩 郭来春 杨珍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甘薯5个处理,分析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线虫的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筛选出较优的燕麦间作模式。结果表明:相比单作,间作模式在土地利用率和作物总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燕麦||马铃薯间作模式最佳,土地当量比(1.36)最高,其次为燕麦||大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1.29。4种燕麦间作模式均显著(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食微线虫相对丰度,优化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燕麦||大豆间作模式下食微线虫比例最高(88.42%),植物寄生线虫比例最低(6.31%),且在多项生态指数中(瓦斯乐斯卡指数、线虫通路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单作(P<0.05)。而燕麦||赤小豆间作模式下富集指数最高,植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最低,土壤线虫群落受干扰程度最低。速效钾与线虫通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2**),速效钾含量的提升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分解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综上,间作种植模式可以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产量;燕麦||大豆是该试验条件下最佳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间作模式 土地当量比 线虫群落结构 线虫多样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燕麦叶片代谢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俊伟 刘景辉 +5 位作者 赵宝平 米俊珍 王俊英 郭来春 王春龙 任长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07-2618,共12页
以燕麦(Avena sativa)叶片为材料,结合广靶代谢组和靶向代谢组检测方法,分析了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下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结果发现: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下,燕麦叶片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均以脂类代谢物为主,有机酸是盐胁迫与碱胁... 以燕麦(Avena sativa)叶片为材料,结合广靶代谢组和靶向代谢组检测方法,分析了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下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结果发现: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下,燕麦叶片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均以脂类代谢物为主,有机酸是盐胁迫与碱胁迫之间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表明,碱胁迫下的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代谢途径与盐胁迫条件下存在差别。通过检测TCA循环相关的有机酸,发现碱胁迫下燕麦叶片的柠檬酸、乌头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含量高于盐胁迫,其中乌头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酸。总之,TCA循环是盐胁迫和碱胁迫之间的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燕麦叶片通过积累有机酸响应碱胁迫。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方法首次证实了燕麦叶片响应盐、碱胁迫的主要差异代谢途径是TCA途径,推测乌头酸在燕麦叶片响应碱胁迫的有机酸调节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为解析燕麦响应盐、碱胁迫的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碱胁迫 燕麦 有机酸 乌头酸
下载PDF
麦玉复种连作田土壤性状及周年产量对耕作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3 位作者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145 kg/hm 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周年产量 耕作措施 施肥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比 速效养分
下载PDF
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亚南 范雅琦 +4 位作者 霍瑞轩 姚涛 郭来春 葛军勇 乔月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0期31-39,共9页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燕麦采取2种施硒方式对不同品种产量以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升‘白燕11号’和‘白燕18号’燕麦品种的千粒重。(2)叶面喷施硒肥后,大部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有显著提高,其中‘白燕5号’的籽粒中硒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燕麦品种喷施硒肥后与CK对比,增幅为7.93%~830.01%。(3)土壤基施硒肥后,不同品种对于硒肥的反应不同。在低硒量下,‘白燕10号’产量上升最大(13.33%)。高硒量下,‘白燕7号’产量上升最大(9.28%)。‘白燕15号’和‘白燕20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硒量下,产量分别提升了4.99%、4.82%。在高硒量下,产量分别下降了6.41%、5.84%。(4)土壤基施硒肥后,大部分燕麦籽粒中硒含量均与CK差异显著(P<0.05)。‘白燕8号’在高硒量下籽粒中硒含量增幅最大(36.43%)。‘白燕2号’在低硒量下籽粒中硒含量增幅最大(16.60%)。‘白燕10号’‘、白燕14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籽粒中硒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硒富集能力较弱。大部分燕麦品种随着施硒量的提升,籽粒中硒含量随之增加。土壤基施硒肥比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更有效地改良燕麦品种的产量等性状,而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提升更显著是提升燕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硒肥 产量 硒含量 施硒肥方式
下载PDF
苦荞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11
作者 李春花 吴晗 +8 位作者 加央多拉 黄金亮 崔龙 王春龙 田娟 孙墨可 郭来春 魏黎明 任长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100,共7页
为给高产优质苦荞杂交后代株系选育提供参考,对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后代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粒数和株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60%),籽粒面积、籽粒周长、长宽比、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圆... 为给高产优质苦荞杂交后代株系选育提供参考,对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后代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粒数和株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60%),籽粒面积、籽粒周长、长宽比、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圆度、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型性状之间、株型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之间、产量相关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而株型相关性状与籽粒相关性状之间,籽粒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除千粒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4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株型因子、籽粒质量因子、籽粒形状因子、产量因子,以上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80.878%,能概括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14个农艺性状指标,对236株杂交后代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较小的偏长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为中等的长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最大的偏短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为中等的短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较小的偏短粒形等5类。本研究结果可为苦荞育种材料的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农艺性状 杂交后代 表型相关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王冬梅 彭梦苏 +3 位作者 王晓君 郭来春 许翠华 杨华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34期20-21,共2页
为提升玉米科学施肥管理技术水平,探究适宜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的较佳施肥方案,该研究以玉米翔玉9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西部区域分别在2022年度与2023年度开展试验研究,对比5中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 为提升玉米科学施肥管理技术水平,探究适宜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的较佳施肥方案,该研究以玉米翔玉9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西部区域分别在2022年度与2023年度开展试验研究,对比5中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区域玉米种植以70%常规施肥+有机肥2100 kg/hm2施肥方案为佳,可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优化土壤环境,确保玉米产业良好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减量施肥 产量 土壤酶活性 田间试验 半干旱地区 吉林省
下载PDF
燕麦新品种白燕7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来春 魏黎明 +1 位作者 沙莉 邓路光 《作物研究》 2007年第3期340-,342,共2页
燕麦新品种白燕7号,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从引进的加拿大休眠燕麦Dormoat中选育而成。该品种熟期较早、抗病性强,具有休眠特性,连续播种几年后,可不用再播种,一年可收获一粮两草。该品种籽实产量在1800kg/hm2以上,干秸秆产量3000kg/... 燕麦新品种白燕7号,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从引进的加拿大休眠燕麦Dormoat中选育而成。该品种熟期较早、抗病性强,具有休眠特性,连续播种几年后,可不用再播种,一年可收获一粮两草。该品种籽实产量在1800kg/hm2以上,干秸秆产量3000kg/hm2以上,籽粒蛋白质含量13.07%,脂肪含量4.64%,收获后秸秆蛋白质含量5.18%,粗纤维含量3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新品种 选育
下载PDF
白城地区燕麦产业发展建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来春 于维 +2 位作者 王春龙 梁秀雪 李宏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3期24-25,共2页
燕麦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吉林省自20世纪末才开始研究、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由于基础薄弱,目前种植面积仅5万亩左右,产业化程度较低。通过对白城地区自然现状和研究水平的分析,建议本地区应针对当地现状,做好宣传与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 燕麦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吉林省自20世纪末才开始研究、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由于基础薄弱,目前种植面积仅5万亩左右,产业化程度较低。通过对白城地区自然现状和研究水平的分析,建议本地区应针对当地现状,做好宣传与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土地及气象条件,依靠地区政策,以技术为依托,做好技术培训与示范,这是本区发展燕麦产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城 燕麦 产业 建议
下载PDF
内蒙古呼包地区甜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15
作者 尹春 郭来春 +3 位作者 武俊英 刘金泉 鲁富宽 刘景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1-5,13,共6页
引进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种质资源77份,进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遗传性变异度以产量和单株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7.1%、38.5%,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第... 引进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种质资源77份,进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遗传性变异度以产量和单株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7.1%、38.5%,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第一侧枝长、茎壁厚、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6.6%、33.9%、32.4%、29.4%、21.9%,表明这些性状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对12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77份甜荞品种可分为3类,包括矮秆型21份、大粒高产型34份、高秆抗倒型22份;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为单株粒重、千粒重、单株粒数(P<0.01)。综合来看,筛选出适于内蒙古呼包地区种植的兼具矮秆、高产、抗倒性状的优异甜荞种质资源9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种质资源 评价 筛选 内蒙古呼包地区
下载PDF
两种灌溉方式下保水剂用量对裸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16
作者 吴娜 赵宝平 +5 位作者 曾昭海 任长忠 郭来春 陈昌龙 赵国军 胡跃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52-1557,共6页
保水剂和滴灌是两种节水措施,在小麦、玉米和番茄上广泛应用。燕麦是一种对水分敏感的作物,籽粒产量和品质受水分影响较大,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本文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传统灌溉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下4个保水剂用量(... 保水剂和滴灌是两种节水措施,在小麦、玉米和番茄上广泛应用。燕麦是一种对水分敏感的作物,籽粒产量和品质受水分影响较大,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本文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传统灌溉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下4个保水剂用量(0、30、60和90 kg hm^-2)对裸燕麦白燕8号籽粒产量、籽粒品质、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和饲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比滴灌处理高14.78 %,粗蛋白、粗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比滴灌处理分别降低1.22%、2.73%和3.36%,差异显著(P 〈 0.05)。滴灌处理下籽粒中钙、镁、钾、锌、铁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锰含量差异不显著。滴灌处理的相对饲用价值为122.38%~135.67%,显著高于传统灌溉(118.75%~134.44%)。保水剂用量对裸燕麦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滴灌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比不施保水剂增产2.95%~12.14%,传统灌溉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比不施保水剂增产1.1%-5.0%。60 kg hm^-2保水剂有利于裸燕麦大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以及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滴灌 传统灌溉 裸燕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局部根区灌溉对裸燕麦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林叶春 曾昭海 +6 位作者 任长忠 李志坚 郭来春 杨学超 王春龙 钱欣 胡跃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2-1070,共9页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与CTRI处理相比,局部根区灌溉(包括APRI和FPRI处理)降低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羧化速率(CE),但APRI处理未明显降低初始量子效率(α)、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效率(qP)。在2种局部根区灌溉模式中,APRI较FPRI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P<0.05),而且APRI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α、光饱和点(LSP)、光能利用率(LUE)、Ci/Ca、CE、CO2饱和点(Ci,sat)、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ФPSII、ETR、qP和非光化学效率(NPQ)均高于FPRI。APRI和FPRI的光合速率降低与气孔因素有关,FPRI光合速率降低还与PSII结构损伤有关;局部根区灌溉提高了裸燕麦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耐受能力,APRI有利于保持更高的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灌溉 干旱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合曲线 裸燕麦
下载PDF
燕麦属不同倍性种质资源抗旱性状评价及筛选 被引量:52
18
作者 彭远英 颜红海 +1 位作者 郭来春 任长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78-2491,共14页
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燕麦属13个二倍体、7个四倍体和5个六倍体物种共106份材料的主要抗旱性状表现,用GGEbiplot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抗旱鉴定的贡献,综合评价燕麦属野生资源在燕麦抗旱育种中的潜能和利用价值... 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燕麦属13个二倍体、7个四倍体和5个六倍体物种共106份材料的主要抗旱性状表现,用GGEbiplot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抗旱鉴定的贡献,综合评价燕麦属野生资源在燕麦抗旱育种中的潜能和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植株的死亡率和萎蔫程度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P<0.05),而胁迫后植株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植株相对电导率与抗旱能力也明显相关(r>0.5,P<0.01)。综合考虑抗旱的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筛选到二倍体Avena atlantica、A.wiestii和A.strigosa,四倍体种A.murphyi,以及六倍体栽培燕麦A.sativa和普通野燕麦A.fatua的部分居群具有优良的综合抗旱性。基于A.wiestii,A.strigosa和A.murphyi与栽培燕麦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可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在普通燕麦育种中加以利用。而对于具有明显抗旱优势的野生二倍体材料A.atlantica,则可通过克隆其抗旱基因进而遗传转化的方法将其应用于栽培燕麦的抗旱性改良。同时该研究表明燕麦的抗旱性不具有种属和分布区域的特异性,因此其抗旱性并非简单的由基因或环境决定,在确定抗旱材料时需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抗旱性评价和鉴定,以期在利用抗旱材料或通过克隆抗旱基因来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实践中能更准确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属 种质资源 干旱胁迫 GGE双标图 抗旱育种
下载PDF
行距及间作对箭筈豌豆与燕麦青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陈恭 郭丽梅 +4 位作者 任长忠 郭来春 赵国军 胡跃高 曾昭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6-2074,共9页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cm;A2:16.5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cm;A2:16.5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箭筈豌豆1∶1间作)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减小播量增大时,作物单株重量减小,饲草总产量提高13%;行距减小播量不变,燕麦单株重量增大,饲草总产量提高29%;B3饲草产量比B1提高24%,比B2提高30%;B3粗蛋白产量比B1高1倍,比B2低20%;间作使燕麦的株高、单株重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使箭筈豌豆的株高增加,单株重、含氮量降低,节数减少,分枝减少。采用行距16.5cm、燕麦播量87.5kghm-2、箭筈豌豆播量75kghm-2的间作处理,全年两茬饲草产量为19.8thm-2,粗蛋白产量为2.43thm-2,可作为白城及气候相似地区饲草生产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间作 行距 产量
下载PDF
燕麦氮吸收利用特性与适宜施氮量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肖相芬 周川姣 +4 位作者 周顺利 胡跃高 任长忠 郭来春 王春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618-4626,共9页
【目的】明确燕麦对氮的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吉林白城地区适宜氮肥用量。【方法】以皮燕麦白燕7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为材料,通过设置5个氮肥梯度(0、30、60、90和120 kgN.hm-2),定位研究了两种燕麦氮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的氮肥效应。【结果】... 【目的】明确燕麦对氮的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吉林白城地区适宜氮肥用量。【方法】以皮燕麦白燕7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为材料,通过设置5个氮肥梯度(0、30、60、90和120 kgN.hm-2),定位研究了两种燕麦氮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的氮肥效应。【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越多,燕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积累量、总氮积累量、穗部氮积累量、转移量和花后吸收量越多,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阶段吸收比例在低氮处理有苗期提高、灌浆后期降低的趋势,花前氮素转移率则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收获指数以中低施肥处理最高,不施肥或最高施氮处理最低。氮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极显著的年际间差异,年份与品种互作效应显著。氮肥显著影响燕麦产量(P<0.05),两种燕麦籽粒产量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90和120 kgN.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用量有随定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的趋势。【结论】施氮量显著影响燕麦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品种间有差异,白燕7号较白燕2号对氮反应更敏感。4年的定位结果看,吉林白城地区氮肥用量90 kgN.hm-2可以实现燕麦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吸收与利用 适宜施氮量 品种差异 定位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