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放射剂量对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放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姜仁伟 王思阳 +2 位作者 郭栓栓 丁秋娥 陈舒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4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对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进行放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根据放射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放射剂量为45~49 Gy,而观...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对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进行放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根据放射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放射剂量为45~49 Gy,而观察组患者使用50~75 Gy的放射剂量,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放射剂量下放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同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患者放疗后1、3、5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放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以及髓样癌患者在放疗后1、3、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明显高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术后给予50~75 Gy的放射剂量进行放疗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但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率相较于其他病理类型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放射剂量 甲状腺癌 残余癌 放疗 生存率
下载PDF
乳腺癌根治术后IMRT和VMAT放疗技术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舒婷 杨帅 +1 位作者 姜仁伟 郭栓栓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逆向调强放疗技术(IMRT)和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放疗的剂量学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胸部放疗科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套CT图像上设计9野IMRT和...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逆向调强放疗技术(IMRT)和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放疗的剂量学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胸部放疗科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套CT图像上设计9野IMRT和共面二弧VMA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48 Gy/24次,危及器官限量参考临床要求,并基于MATLAB平台编程获取计划统计结果,在95%的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比较两种计划的诊断效果。结果 IMRT计划靶区剂量的D_(max)高于VMAT计划,而D_(mean)低于VMAT计划(P<0.05);VMAT计划的HI、CI均优于IMRT计划(P<0.05)。患侧肺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V_(20)、V_(30)、D_(max)、D_(mean)均高于VMAT计划,健侧肺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V_5、D_(max)均高于VMAT计划,健侧乳腺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D1cc、Dmax、Dmean均低于VMAT计划,心脏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V_5、V_(20)、V_(30)、D_(mean)均低于VMAT计划,脊髓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D_(1cc)和D_(mean)均低于VMAT计划,肝IMRT计划危及器官剂量的V_(50)及D_(max)均低于VMAT计划(P<0.05)。IMRT计划的V_(100)、V_(90)、V_(70)照射剂量、D_(max)均高于VMAT计划,V_(50)、V_(30)照射剂量均低于VMAT计划(P<0.05)。VMAT计划平均机器跳数为(765.00±12.00)MU,低于IMRT计划的(1 154.00±15.00)MU(P<0.05);VMAT计划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50±0.40)min,低于IMRT计划的(7.20±0.60)min(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IMRT和VMAT两种治疗计划,靶区均能获得较满意的剂量分布,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两种计划都有各自的优势,但VMA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逆向调强放疗技术 旋转容积调强技术
下载PDF
医科达加速器治疗床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舒婷 杨帅 +1 位作者 姜仁伟 郭栓栓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0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医科达Synergy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全碳纤维治疗床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将标准固体水模置于治疗床上,改变加速器机架角度,从不同角度让不同能量的高能X线穿透治疗床的各个位置,并用PTW电离室剂量仪进行对比测量,计算出治疗... 目的探讨医科达Synergy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全碳纤维治疗床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将标准固体水模置于治疗床上,改变加速器机架角度,从不同角度让不同能量的高能X线穿透治疗床的各个位置,并用PTW电离室剂量仪进行对比测量,计算出治疗床及其延长板对X线的穿透因子。结果 6 MV能量时,主床体对剂量的衰减为0.55%~6.81%,平均衰减4.5%;延长板对剂量的衰减为0.33%~2.71%,平均衰减2.0%。10 MV能量时,主床体对剂量的衰减为0.03%~5.71%,平均衰减3.8%;延长板对剂量的衰减为0.02%~2.65%,平均衰减1.6%。结论主床板在体部治疗的后野和后侧野时床板对剂量衰减有影响,应做出修正与剂量补偿;因延长板剂量衰减小,头部治疗时应选用延长板治疗。相同床板6 MV X线剂量衰减率大于10 MV X线;在相同能量下,剂量衰减率随床板厚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加速器 治疗床 放射治疗剂量 穿透因子
下载PDF
鼻咽癌IMRT与VMAT治疗计划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舒婷 杨帅 +1 位作者 姜仁伟 郭栓栓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723-724,共2页
目的研究IMRT与VMAT技术在鼻咽癌治疗计划设计与执行,靶区与各危及器官剂量的区别。方法对10例鼻咽癌患者,用Monaco计划系统分别设计了9野IMRT计划与VMAT计划,记录计划设计与实施的难易程度及耗时长短,同时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 目的研究IMRT与VMAT技术在鼻咽癌治疗计划设计与执行,靶区与各危及器官剂量的区别。方法对10例鼻咽癌患者,用Monaco计划系统分别设计了9野IMRT计划与VMAT计划,记录计划设计与实施的难易程度及耗时长短,同时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受照剂量体积。结果两者从计划设计到执行的方法和难易程度基本相同;VMAT计划的靶区覆盖率、相对剂量通过率、危及器官的保护均优于IMRT计划,治疗时间、MU平均值IMRT计划要比VMAT计划长,出束时间VMAT计划要比IMRT计划短。结论鼻咽癌VMAT计划优于IMRT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 动态调强 剂量学
下载PDF
等效均匀剂量方法结合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冯斌 郭栓栓 +5 位作者 姜仁伟 杨帅 丁秋娥 周怀理 王思阳 程志斌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430-433,共4页
目的比较等效均匀剂量(EUD)优化与剂量-体积(DV)优化在旋转容积调强(VMAT)技术上对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与剂量验证的差异性,选择更为优质的计划设计方式,为鼻咽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接受放疗的Ⅱ~Ⅲ期鼻咽癌患者35例,分别采用EU... 目的比较等效均匀剂量(EUD)优化与剂量-体积(DV)优化在旋转容积调强(VMAT)技术上对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与剂量验证的差异性,选择更为优质的计划设计方式,为鼻咽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接受放疗的Ⅱ~Ⅲ期鼻咽癌患者35例,分别采用EUD优化+双弧VMAT计划设计和剂量-DV优化+双弧VMAT计划设计,对靶区及部分危及器官(OAR)行剂量比较,分析两种优化方式对肿瘤控制概率(TCP)贡献,同时分别对两类计划行剂量验证。结果在保证95%的靶区体积达到95%的处方剂量的情况下,基于EUD优化的靶区均匀性指数为(0.87±0.02)%,DV优化结果为(0.96±0.03)%;基于EUD优化靶区适形性指数为(1.06±0.04)%,DV优化结果为(1.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D与DV优化下OAR的剂量对比发现,晶体(左)为(382±46)cGy、(583±34)cGy,晶体(右)为(353±62)cGy、(540±41)cGy,视神经的D1分别为(2396±168)cGy、(2794±201)cGy,脑干和脊髓的Dmax分别为(4824±235)cGy、(5179±421)cGy,(4136±297)cGy、(4208±315)cGy。对于腮腺,其平均剂量分别为(2835±211)cGy和(3109±312)cGy。剂量验证结果,两种优化方式的γ绝对剂量与相对剂量统计结果达到90%,仅EUD优化下DAT的绝对剂量为(89.6±2.17)%。结论对于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EUD方法结合VMAT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同时能够降低主要OAR的接受剂量,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均匀剂量 旋转容积调强 鼻咽癌 剂量验证
下载PDF
网格精度对不同肿瘤放疗计划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郭栓栓 姜仁伟 +4 位作者 丁秋娥 曾奇 周怀理 王思阳 程志斌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网格尺寸作为放疗计划设计的重要参数,能够直接影响放疗计划的计算精度。本研究探讨网格尺寸对不同部位肿瘤放疗计划精确性的影响,为临床放疗计划设计时网格尺寸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放疗中心2015-... 目的网格尺寸作为放疗计划设计的重要参数,能够直接影响放疗计划的计算精度。本研究探讨网格尺寸对不同部位肿瘤放疗计划精确性的影响,为临床放疗计划设计时网格尺寸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放疗中心2015-06-01-2016-06-30收治的头颈部、胸部、腹部和四肢肿瘤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Raystation计划设计系统,在仅改变网格尺寸的情况下,分别选择1、2、3、4和5mm网格行计划设计。在95%PTV体积达到95%的处方剂量下,以1 mm网格为参考,与2~5 mm网格计算的剂量-体积曲线(dose-volume histogram,DVH)行相对剂量差比较。同时,采用三维剂量验证方式对每个放疗计划行γ因子验证,并记录计算耗时。结果(1)相对剂量差结果显示,头颈部肿瘤以2mm网格计算时,靶区和脊髓DVH相对剂量差均<1%,腮腺为(1.07±0.09)%;以4和5mm网格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均>3%。胸、腹部肿瘤以2和3mm网格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均<1%,腹部以4mm网格计算的危及器官均<1%,靶区为(1.81±0.21)%;胸部以4和5mm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相对剂量差均>1%。四肢肿瘤以5mm网格计算的相符剂量差为(0.17±0.11)%。(2)γ因子验证结果显示,1~3mm网格4个部位肿瘤的γ因子合格率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因子平均通过率均>90%(P<0.05),但头颈部肿瘤以4mm网格计算平均通过率为(86.6±3.4)%。(3)计算耗时,1mm网格计算耗时最大,2~5mm网格计算耗时降低,效率明显提高。结论放疗计划网格选择,头颈部肿瘤建议使用2mm网格,胸腹部肿瘤建议使用2~3mm网格,四肢肿瘤建议使用4mm网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尺寸 DVH相对剂量差 γ因子 IMRT Raystation系统
原文传递
利用ArcCHECK在实际机架角与零机架角的IMRT剂量验证结果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姜仁伟 郭栓栓 +2 位作者 陈舒婷 王思阳 程志斌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 研究鼻咽癌和宫颈癌在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两种方式做IMRT剂量验证时γ通过率的差异。方法 从87例鼻咽癌计划和54例宫颈癌计划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鼻咽癌与宫颈癌各30例。以3 mm/3%标准,用ArcCHECK分别测量其在实际机架角... 目的 研究鼻咽癌和宫颈癌在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两种方式做IMRT剂量验证时γ通过率的差异。方法 从87例鼻咽癌计划和54例宫颈癌计划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鼻咽癌与宫颈癌各30例。以3 mm/3%标准,用ArcCHECK分别测量其在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时的γ通过率,并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30例鼻咽癌实际机架角、零机架角的γ通过率分别为(93.8±3.6)%、(97.8±1.1)%(P=0.00);30例宫颈癌的分别为(96.3±2.1)%、(98.2±1.0)%(P=0.00)。两种癌症的实际机架角的通过率均低于零机架角,且通过率的波动范围也高于零机架角。鼻咽癌的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剂量的通过率都比宫颈癌低。结论 实际机架角剂量验证的γ通过率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建议使用实际机架角做剂量验证;用零机架角做剂量验证,建议考虑对其通过率提出更高标准来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半导体探测阵列 调强放射疗法 剂量验证
原文传递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MRI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方义杰 李葳 +6 位作者 郭栓栓 贾韬宇 叶颖 姚琳 李坤炜 洪国斌 李绍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未参加过正规训练,不以马拉松为职业)踝关节损伤原因、特点和影像表现。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按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广东珠海地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受试... 目的探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未参加过正规训练,不以马拉松为职业)踝关节损伤原因、特点和影像表现。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按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广东珠海地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受试者行踝关节MRI平扫检查,采用踝关节专用相控阵线圈,分别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冠状面T1WI,质子密度加权抑脂序列(PDWI-FS)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三维-双回波稳态序列(3D-DESS)及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扫描。检查结果由2名医师(分别从事影像诊断工作5、17年)对韧带、肌腱、骨髓等踝关节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两者意见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从事影像诊断工作27年)进行判定作为最终诊断;分析不同跑姿、参加马拉松的次数及训练强度与踝关节损伤的关系,统计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2名医师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受试者39名,64侧踝关节,右踝35侧、左踝29侧。MRI显示:(1)韧带损伤:距腓前韧带损伤28侧;距腓后韧带损伤50侧;跟腓韧带损伤60侧;三角韧带损伤54侧,均为部分损伤。(2)肌腱周围积液及损伤:以腱鞘周围积液较常见,踇长屈肌腱47侧、胫骨后肌腱49侧、趾长屈肌腱37侧、腓骨长肌腱7侧、腓骨短肌腱5侧、跟腱损伤1侧。(3)滑膜炎积液:后踝滑膜炎和局部积液43侧。(4)其他:软骨损伤2侧,骨髓水肿8侧,其中2侧有应力性骨折。2名放射科医师的阅片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1。跑姿中,后脚掌着地较前、中脚掌着地韧带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91,P=0.013)。前、中脚掌着地较后脚掌着地肌腱损伤发生率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75,P=0.029);训练量较大者(训练跑步量≥300 km/月)踝关节损伤较显著(χ^2值为7.844,P=0.005)。结论业余马拉松志愿者踝关节运动损伤的MRI影像表现特征与不同的跑姿及训练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踝关节 磁共振成像 马拉松
原文传递
合成MRI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膝关节监测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方义杰 吴文浩 +7 位作者 郭栓栓 俞文君 朱诞恬 陈晓君 刘金 李葳 洪国斌 李绍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5-620,共6页
目的:探讨合成MRI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全程马拉松赛前后膝关节结构和软骨改变定量检测的价值。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间招募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爱好者26名。在全程马拉松运动前1周、运动后48 h内对其右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 目的:探讨合成MRI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全程马拉松赛前后膝关节结构和软骨改变定量检测的价值。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间招募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爱好者26名。在全程马拉松运动前1周、运动后48 h内对其右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含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3D CUBE PD)序列和合成MRI序列,后者扫描后获得常规对比加权图像T_(1)WI、T_(2)WI、质子密度(PD)加权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以及T_(1)、T_(2)、PD 3种定量图谱。以3D-CUBE-PD序列为参照,评估合成MRI对膝关节病变的检出情况。将膝关节软骨分为股骨内侧髁中央承重区(CMFC)、股骨内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MFC)、股骨外侧髁中央承重区(CLFC)、股骨外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LFC)、胫骨内侧平台(MTP)、胫骨外侧平台(LTP)、髌骨及滑车8个亚区,基于合成MRI,由2名医师对各软骨亚区分别独立测量其T_(1)、T_(2)、PD值。采用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马拉松运动前后膝关节软骨T_(1)、T_(2)及PD值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2名医师对膝关节软骨的T_(1)、T_(2)及PD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12、0.933及0.954。合成MRI序列可检出所有软骨损伤(3名)和关节积液(15名),9名半月板损伤者检出7名。膝关节软骨整体T_(1)、T_(2)及PD值在运动前均高于运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_(1)值除髌骨和滑车软骨外,其他区域均有统计学意义,T_(2)值CMFC、LTP、MTP亚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成MRI技术对膝关节结构病变有较好的显示能力,其定量参数T_(1)、T_(2)、PD值可有助于检测马拉松远动前后膝关节软骨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 磁共振成像 马拉松
原文传递
超短回波时间T_(2)^(*)成分分析技术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义杰 朱诞恬 +6 位作者 吴文浩 郭栓栓 俞文君 李葳 洪国斌 马亚军 李绍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29-635,共7页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_(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_(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赛后1个月分别接受双侧跟腱MRI检查,采用常规T1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压脂序列和不同回波时间(TE)的UTE序列对跟腱的形态及信号进行评估,采用UTE‑T_(2)^(*)序列对跑步后跟腱生化的改变进行动态定量分析。UTE‑T_(2)^(*)序列获得单成分分析值(T_(2)^(*)_(M))和双成分分析的短T_(2)^(*)成分值(T_(2)^(*)_(S))和长T_(2)^(*)成分值(T_(2)^(*)_(L))以及百分比值。在跟腱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跟腱整体的数值,并把跟腱等分为3个亚区分别测量(跟腱连接段、跟腱中间段、跟腱插入段),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勾画感兴趣区。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2名放射科医生的定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亚区T_(2)^(*)_(M)、T_(2)^(*)_(S)、T_(2)^(*)_(L)和百分比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距离、不同跑姿、不同配速及不同训练量的赛后48 h与赛前T_(2)^(*)_(S)的变化差异(ΔT_(2)^(*)_(S)),其中ΔT_(2)^(*)_(S)为赛后48 h T_(2)^(*)_(S)值与赛前T_(2)^(*)_(S)值的差值。结果在短TE(TE≤0.6 ms)的序列上,跟腱腱病可表现为高信号区域出现散在点状低信号。2名放射科医师对跟腱的T_(2)^(*)_(M)、T_(2)^(*)_(S)、T_(2)^(*)_(L)和百分比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6、0.94、0.83和0.94。跟腱的整体、跟腱连接段及跟腱中间段的T_(2)^(*)_(S)值在马拉松运动后48 h均轻度升高,运动1个月后减低[0.49(0.45,0.59)比0.54(0.49,0.59)比0.53(0.49,0.57),0.48(0.44,0.54)比0.53(0.47,0.58)比0.50(0.46,0.57),0.48(0.43,0.58)比0.54(0.47,0.59)比0.52(0.46,0.57);均P<0.05],T_(2)^(*)_(M)、T_(2)^(*)_(L)和百分比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跑姿中,前中脚掌着地者跟腱整体ΔT_(2)^(*)_(S)高于后脚掌着地者[0.03(-0.05,0.07)比-0.03(-0.17,0.11),P=0.001]。结论UTE‑T_(2)^(*)的双成分分析技术对运动前后的跟腱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优于单成分分析,其T_(2)^(*)_(S)对跟腱内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跟腱 马拉松 磁共振成像 超短回波时间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