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管子》“心-气”哲学探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郭梨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1,共11页
《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甚至可以借由气的论述,发现道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重视心性之学的影响。《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
《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甚至可以借由气的论述,发现道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重视心性之学的影响。《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种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对《老子》"专气致柔"及"心使气曰强"之理解所必然遭遇的心-气关系之处理。《管子》提出的心-气观,是全心、抟气的哲学说明,不同于《庄子》内七篇所提出的心斋→游心之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
气
道
管子
老子
庄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郭梨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45,共12页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亘先
道家
气
无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鹖冠子》哲学中“道论”之探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梨华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55-62,共8页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黄老道家
鹖冠子
圣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荀子与子思学
被引量:
1
4
作者
郭梨华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2-57,2,共6页
关于《荀子》与子思学,一般所熟知在于荀子之批判思孟五行。旨不在论《荀子》与子思学之异,而在论述《荀子》中有些概念、思想亦有所传承自子思学,如"积善成德"之说,慎独与形之说等,而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之重视仁义之...
关于《荀子》与子思学,一般所熟知在于荀子之批判思孟五行。旨不在论《荀子》与子思学之异,而在论述《荀子》中有些概念、思想亦有所传承自子思学,如"积善成德"之说,慎独与形之说等,而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之重视仁义之宗旨,以及"报"之思想;至于"法"思想,主要在说明荀子前,子思已有重视"法"之思想,以德威并重,甚至认为应以公而无私之思想对待为政之传承,这些对荀子皆应有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子思
仁义
报
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哲学中“文”的精神内涵初探
5
作者
郭梨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4期87-89,共3页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至春秋战国时,更是哲学探究的主要论题之一,就道家哲学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从郭店《老子》、竹简《文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哲学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精神内涵
德
仁
伦常关系
性情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法》中“形—名”思想探源
被引量:
3
6
作者
郭梨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19-25,共7页
《经法》“形名”学说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齐地域色彩,将春秋以来的“形名”问题,以人文规划上的说明回应到人伦、事务等的处理,欲建立道、法间联系,且为此而提出“天当”概念。齐国有因俗、重视度量权衡及其政治功用的政治和学术传...
《经法》“形名”学说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齐地域色彩,将春秋以来的“形名”问题,以人文规划上的说明回应到人伦、事务等的处理,欲建立道、法间联系,且为此而提出“天当”概念。齐国有因俗、重视度量权衡及其政治功用的政治和学术传统,《经法》“形名”思想受其影响至深。《经法》中的“形名”作为事、物与道的中介而被探究,其客观基础是道,其始源是无形、无名。另外,《经法》重新省思法和礼制、天的宗法联系,立足于“天当”、“形名”度数而提出“道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法》
形名
度量
天当
道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阳明思想中“德行之知”的开展
被引量:
1
7
作者
郭梨华
《王学研究》
2018年第2期38-51,共14页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标举至形而上本体层次,同时是以"心之良知"为天理人道贯通所在,将"心"的本体义、活动义、实践义融贯,彰显人之最可贵且至高无上者在"心"。其强调"事上磨练"以致良知,实即将"性"含摄于"心"中,"心"居主导位置,"性"只是虚说。这也将"性"之所以具有成长性的活动义予以彰显,及收摄于"心知"的变化,至此具有认识义与德行义之"心知"可融贯为一,"意"因此成为可引诱"心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即是其四句教中所言之"意"与"格物"。阳明之"心知"是就主体言,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事,并非绝对唯心之论,也非唯我论,而是强化主体性的存在,所谓"事"之存在,是在吾心之活动中呈现,不在吾心之意识呈现的,则非关吾心之意识活动,也无讨论空间。换言之,进入讨论空间之事、物,即已进入吾心之意识活动中。这是阳明之创见,将"知"作为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格物致知
良知
德行之知
认知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稷下学宫所彰显的法治思想——以《管子》为主的研究
8
作者
郭梨华
《管子学刊》
2019年第2期29-35,共7页
在轴心年代,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作为讲学议政的场所,的确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学术思想快速交融与转化的可能,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稷下集结作品表征的《管子》,从各篇内容也展现了思想交融的成果,其中不乏历史的记载,但更多...
在轴心年代,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作为讲学议政的场所,的确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学术思想快速交融与转化的可能,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稷下集结作品表征的《管子》,从各篇内容也展现了思想交融的成果,其中不乏历史的记载,但更多的是不同思想背景交融下的多元观点,以"法"为例,关于"法"的根源就有三种不同的论述,这些不同根源说,若以系统性而言,或视之为矛盾,但若以当时的学术自由交融与"不治而议政"的多元背景视之,更是展现既有时代因革,也有思想背景差异而展现的互相交融下的不同诉求。但即便如此,这三种根源说也展现共同特质,即不毁弃仁义礼乐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自由与思想蓬勃,也展现了儒道交融下的黄老学特质,更且从法与礼的关系转换,也可见历史之因革。《管子》的集结也正打破系统性要求,彰显多元融合并现,以及当时代对"法"的不可忽视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
《管子》
法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論初探
9
作者
郭梨華
《诸子学刊》
2014年第1期205-220,共16页
關於荀子禮學,學界或從禮義、禮法,或者心性論題之聯繫論説之,今則有鑒於'物'之探究的必要,嘗試就'物'與'禮'之關係,論述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的呈現。'物'的出現作為一論題的核心,...
關於荀子禮學,學界或從禮義、禮法,或者心性論題之聯繫論説之,今則有鑒於'物'之探究的必要,嘗試就'物'與'禮'之關係,論述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的呈現。'物'的出現作為一論題的核心,基本上是受了西方哲學的啓發,在我們探究中國哲學何以不同於西方哲學,或者如牟宗三在《中國哲學的特質》中所言:'中國哲學無知識論'1。在接受此一思維時,同時也將浮現我們是如何看待'物'的存在與呈現2。這一看待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禮法
論題
哲學
禮學
視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贯彻实施《会计法》的思考
10
作者
郭梨华
《新湘评论》
1999年第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会计法》
会计人员
贯彻实施
会计工作
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职能
会计队伍建设
法律意识
实施《会计法》
管理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子》哲学初探——以不见于《淮南子》之资料为主的讨论
11
作者
郭梨华
《思想与文化》
2009年第1期204-228,共25页
一文子其人其书之学界研究概况简述《文子》一书,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九篇,从班固之自注中,可知班固认为其作者是文子,此人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且认为该书中所称之"周平王问",似是依托。就文子其人而言,从...
一文子其人其书之学界研究概况简述《文子》一书,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九篇,从班固之自注中,可知班固认为其作者是文子,此人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且认为该书中所称之"周平王问",似是依托。就文子其人而言,从汉代王充《论衡·自然》中,可得知其推崇文子,并将老子与文子关系比拟为天地、孔子与颜渊、君臣等,说明文子在老子弟子中的重要与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刘宋裴骃《史记集解》曾引《范子》言,认为计然姓辛氏,字文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淮南子》
裴骃
颜渊
有生于无
上德
道之
计然
周平王
齐物论
原文传递
先秦礼治与法治初探
12
作者
郭梨华
《中国儒学》
2014年第1期279-295,共17页
一般皆以礼治与法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或不兼容的两种治国方式,但这或许是我们的迷思所致,究其源或许源自对孔子的反对铸刑鼎事件的观点与立场,这一重大关键导致后世皆以孔子为德治、礼治,反对'刑'。这就孔子的强调礼与道德修...
一般皆以礼治与法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或不兼容的两种治国方式,但这或许是我们的迷思所致,究其源或许源自对孔子的反对铸刑鼎事件的观点与立场,这一重大关键导致后世皆以孔子为德治、礼治,反对'刑'。这就孔子的强调礼与道德修养层面而言,确实有如此思想与作为,但若细究孔子反对铸刑鼎之事的始末,以及孔子仕鲁之作为,都可知孔子对于有关刑罚之事从未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细究
有关
治国
立场
礼治
始末
德治
观点
原文传递
题名
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管子》“心-气”哲学探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1,共11页
基金
国科会专题计划补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SC94-2411-H-031-009)
文摘
《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甚至可以借由气的论述,发现道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重视心性之学的影响。《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种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对《老子》"专气致柔"及"心使气曰强"之理解所必然遭遇的心-气关系之处理。《管子》提出的心-气观,是全心、抟气的哲学说明,不同于《庄子》内七篇所提出的心斋→游心之气论。
关键词
心
气
道
管子
老子
庄子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45,共12页
文摘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关键词
亘先
道家
气
无有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鹖冠子》哲学中“道论”之探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55-62,共8页
文摘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关键词
道
黄老道家
鹖冠子
圣人
分类号
B223.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荀子与子思学
被引量:
1
4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2-57,2,共6页
文摘
关于《荀子》与子思学,一般所熟知在于荀子之批判思孟五行。旨不在论《荀子》与子思学之异,而在论述《荀子》中有些概念、思想亦有所传承自子思学,如"积善成德"之说,慎独与形之说等,而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之重视仁义之宗旨,以及"报"之思想;至于"法"思想,主要在说明荀子前,子思已有重视"法"之思想,以德威并重,甚至认为应以公而无私之思想对待为政之传承,这些对荀子皆应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
荀子
子思
仁义
报
法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哲学中“文”的精神内涵初探
5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4期87-89,共3页
文摘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至春秋战国时,更是哲学探究的主要论题之一,就道家哲学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从郭店《老子》、竹简《文子》
关键词
中国
古典哲学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精神内涵
德
仁
伦常关系
性情论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C02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法》中“形—名”思想探源
被引量:
3
6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19-25,共7页
文摘
《经法》“形名”学说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齐地域色彩,将春秋以来的“形名”问题,以人文规划上的说明回应到人伦、事务等的处理,欲建立道、法间联系,且为此而提出“天当”概念。齐国有因俗、重视度量权衡及其政治功用的政治和学术传统,《经法》“形名”思想受其影响至深。《经法》中的“形名”作为事、物与道的中介而被探究,其客观基础是道,其始源是无形、无名。另外,《经法》重新省思法和礼制、天的宗法联系,立足于“天当”、“形名”度数而提出“道生法”
关键词
《经法》
形名
度量
天当
道法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阳明思想中“德行之知”的开展
被引量:
1
7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
出处
《王学研究》
2018年第2期38-51,共14页
文摘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标举至形而上本体层次,同时是以"心之良知"为天理人道贯通所在,将"心"的本体义、活动义、实践义融贯,彰显人之最可贵且至高无上者在"心"。其强调"事上磨练"以致良知,实即将"性"含摄于"心"中,"心"居主导位置,"性"只是虚说。这也将"性"之所以具有成长性的活动义予以彰显,及收摄于"心知"的变化,至此具有认识义与德行义之"心知"可融贯为一,"意"因此成为可引诱"心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即是其四句教中所言之"意"与"格物"。阳明之"心知"是就主体言,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事,并非绝对唯心之论,也非唯我论,而是强化主体性的存在,所谓"事"之存在,是在吾心之活动中呈现,不在吾心之意识呈现的,则非关吾心之意识活动,也无讨论空间。换言之,进入讨论空间之事、物,即已进入吾心之意识活动中。这是阳明之创见,将"知"作为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的根源。
关键词
王阳明
格物致知
良知
德行之知
认知心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稷下学宫所彰显的法治思想——以《管子》为主的研究
8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辅仁大学哲学系
出处
《管子学刊》
2019年第2期29-35,共7页
文摘
在轴心年代,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作为讲学议政的场所,的确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学术思想快速交融与转化的可能,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稷下集结作品表征的《管子》,从各篇内容也展现了思想交融的成果,其中不乏历史的记载,但更多的是不同思想背景交融下的多元观点,以"法"为例,关于"法"的根源就有三种不同的论述,这些不同根源说,若以系统性而言,或视之为矛盾,但若以当时的学术自由交融与"不治而议政"的多元背景视之,更是展现既有时代因革,也有思想背景差异而展现的互相交融下的不同诉求。但即便如此,这三种根源说也展现共同特质,即不毁弃仁义礼乐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自由与思想蓬勃,也展现了儒道交融下的黄老学特质,更且从法与礼的关系转换,也可见历史之因革。《管子》的集结也正打破系统性要求,彰显多元融合并现,以及当时代对"法"的不可忽视之需求。
关键词
稷下
《管子》
法治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論初探
9
作者
郭梨華
机构
臺灣東吴大學哲學系
出处
《诸子学刊》
2014年第1期205-220,共16页
文摘
關於荀子禮學,學界或從禮義、禮法,或者心性論題之聯繫論説之,今則有鑒於'物'之探究的必要,嘗試就'物'與'禮'之關係,論述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的呈現。'物'的出現作為一論題的核心,基本上是受了西方哲學的啓發,在我們探究中國哲學何以不同於西方哲學,或者如牟宗三在《中國哲學的特質》中所言:'中國哲學無知識論'1。在接受此一思維時,同時也將浮現我們是如何看待'物'的存在與呈現2。這一看待方式。
关键词
中國
禮法
論題
哲學
禮學
視域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贯彻实施《会计法》的思考
10
作者
郭梨华
出处
《新湘评论》
1999年第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会计法》
会计人员
贯彻实施
会计工作
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职能
会计队伍建设
法律意识
实施《会计法》
管理机制
分类号
D922.26 [政治法律—经济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子》哲学初探——以不见于《淮南子》之资料为主的讨论
11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思想与文化》
2009年第1期204-228,共25页
文摘
一文子其人其书之学界研究概况简述《文子》一书,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九篇,从班固之自注中,可知班固认为其作者是文子,此人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且认为该书中所称之"周平王问",似是依托。就文子其人而言,从汉代王充《论衡·自然》中,可得知其推崇文子,并将老子与文子关系比拟为天地、孔子与颜渊、君臣等,说明文子在老子弟子中的重要与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刘宋裴骃《史记集解》曾引《范子》言,认为计然姓辛氏,字文子。
关键词
文子
《淮南子》
裴骃
颜渊
有生于无
上德
道之
计然
周平王
齐物论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先秦礼治与法治初探
12
作者
郭梨华
机构
东吴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儒学》
2014年第1期279-295,共17页
文摘
一般皆以礼治与法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或不兼容的两种治国方式,但这或许是我们的迷思所致,究其源或许源自对孔子的反对铸刑鼎事件的观点与立场,这一重大关键导致后世皆以孔子为德治、礼治,反对'刑'。这就孔子的强调礼与道德修养层面而言,确实有如此思想与作为,但若细究孔子反对铸刑鼎之事的始末,以及孔子仕鲁之作为,都可知孔子对于有关刑罚之事从未反对。
关键词
法治
细究
有关
治国
立场
礼治
始末
德治
观点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管子》“心-气”哲学探究
郭梨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郭梨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鹖冠子》哲学中“道论”之探析
郭梨华
《管子学刊》
CSSCI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荀子与子思学
郭梨华
《邯郸学院学报》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哲学中“文”的精神内涵初探
郭梨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经法》中“形—名”思想探源
郭梨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阳明思想中“德行之知”的开展
郭梨华
《王学研究》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稷下学宫所彰显的法治思想——以《管子》为主的研究
郭梨华
《管子学刊》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荀子禮學視域下之物論初探
郭梨華
《诸子学刊》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贯彻实施《会计法》的思考
郭梨华
《新湘评论》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文子》哲学初探——以不见于《淮南子》之资料为主的讨论
郭梨华
《思想与文化》
2009
0
原文传递
12
先秦礼治与法治初探
郭梨华
《中国儒学》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