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诱导治疗HIV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陶然 师金川 +9 位作者 郭永征 黄凡 许利军 陈英 楼方圆 黄莺 徐燕 朱彪 陈耀凯 喻剑华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B)+5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lu)、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AmB)+5FC和伏立康唑(Vori)+5FC作为诱导方案对于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接受AmB+5FC±Flu、LipAmB...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B)+5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lu)、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AmB)+5FC和伏立康唑(Vori)+5FC作为诱导方案对于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接受AmB+5FC±Flu、LipAmB+5FC和Vori+5FC诱导方案的85例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患者间药物副作用以及10周生存率。结果低钾和肌酐升高比例在AmB+5FC±Flu诱导组患者高于Vori+5FC诱导组(P=0.016和P=0.047),但是在LipAmB+5FC诱导组和Vori+5FC诱导组以及AmB+5FC±Flu诱导组和LipAmB+5FC诱导组的10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6%,85.5%和76.2%(Log-Rank P=0.09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089;P=0.365,P=0.724),其中,LipAmB+5FC组10周累计生存率高于Vori+5FC组(Log-Rank P=0.022)。结论 Vori+5FC诱导治疗方案效果不优于AmB+5FC±Flu或LipAmB+5FC的治疗方案,但是副作用较少;LipAmB+5FC的诱导治疗不劣于AmB+5FC±Flu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伏立康唑
下载PDF
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艾滋病患者回盲部溃疡1例
2
作者 陈聪 曹青 +1 位作者 李燕园 郭永征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9-311,共3页
现报道1例以发热、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艾滋病患者,最终诊断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继发回盲部溃疡,经过抗真菌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较为少见,合并巨细胞... 现报道1例以发热、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艾滋病患者,最终诊断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继发回盲部溃疡,经过抗真菌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较为少见,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艾滋病患者回盲部溃疡则更为罕见。通过病例汇报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达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肠道感染
原文传递
成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永征 朱彪 +2 位作者 梁伟峰 盛吉芳 李兰娟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李斯特菌病主要是指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食源性感染病,在欧美国家曾多次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好发于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随着人类人均寿命延长,以及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患者生存期延长... 李斯特菌病主要是指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食源性感染病,在欧美国家曾多次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好发于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随着人类人均寿命延长,以及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患者生存期延长且数量逐年增加,近年全球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几乎达上世纪末的2倍[1]。此外,我国居民饮食中生冷食品所占比重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利斯特菌性 利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 成年人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郭永征 陈佳佳 +5 位作者 李建州 周鹏程 黄建荣 傅素珍 陈月美 李兰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引起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阐述非生物ALS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间1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非生物ALS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引起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阐述非生物ALS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间1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非生物ALS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预后、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肝功能衰竭时期患者的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非生物ALSS治疗后,血清谷氨酸和赖氨酸下降明显[(395.62±200.24)μmol/L比(260.05±169.56)μmol/L,(436.73±326.18)/μmol/L比(407.12±292.01)μmol/L;t=8.611,t=2.659;均P〈0.01],苏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显著上升(1302.90±1288.70)μmol/L比(1406.70±1272.34)/μmol/L,1.23±0.53比1.36±0.57;t=2.895,t=1.061;均P〈0.01]。在预后不同的患者间、不同肝功能衰竭类型以及处于不同时期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间,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蛋氨酸等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ALSS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氨基酸紊乱状况。不同肝功能衰竭分类、分期以及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氨基酸谱在非生物ALSS治疗后有显著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氨基酸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管理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永征 朱彪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315-319,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HBV合并感染治疗的考量和挑战,特别是药物安全性、耐药屏障、特殊临床情况和用药规范等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肝炎病毒 乙型 合并感染 丙酚替诺福韦 复方单片制剂
原文传递
免疫功能正常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一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永征 梁伟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7-178,共2页
患者男,39岁,农民,既往体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寒战、发热10d,体温最高39.5℃,伴恶心、呕吐胆汁样物质。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粒细胞0.85,头颅CT平扫无异常。
关键词 李斯特菌脑膜炎 单核细胞增生 免疫功能 血白细胞计数 头颅CT平扫 中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郭永征 李兰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44-247,共4页
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受到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或扰动时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所发生的变化。来阐明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较新的组学技术。肝脏作为生物体最大、最复杂的代谢器官,参与了体内绝大部分的代谢过程。肝脏病变时,其... 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受到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或扰动时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所发生的变化。来阐明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较新的组学技术。肝脏作为生物体最大、最复杂的代谢器官,参与了体内绝大部分的代谢过程。肝脏病变时,其相关的代谢网络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几年,代谢组学技术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此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在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代谢组学 方法
原文传递
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倪勤 丁丞 +17 位作者 李永涛 赵宏 刘骏 张旋 陈燕飞 郭永征 俞亮 居红珍 陶晶晶 易萍 郎关晶 苏俊威 石鼎 吴文瑞 吴晓鑫 俞伶 盛吉芳 徐凯进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SCD 2020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阿比多尔和/或联合洛匹那韦... 目的研究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阿比多尔和/或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1例使用甲泼尼龙(0.75~1.50 mg·kg-1·d-1)抗炎治疗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1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普通型患者痰液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和肺部影像学改善时间。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年龄分别为52(45,62)和46(32,56)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5,P<0.05)。两组临床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中重型患者占52.0%,而对照组中普通型占71.4%。两组患者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分别为15(13,20)和14(12,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发病至肺部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和13(12,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3(11,18)和13(12,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至肺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15)和13(12,17)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临床类型的COVID-19患者中,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对病毒清除时间未见明显影响;普通型患者中未观察到激素可以加快肺损伤的改善,故不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糖皮质激素 病毒清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