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CA和遥感指数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动因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0
1
作者 郭泽呈 魏伟 +3 位作者 庞素菲 李振亚 周俊菊 颉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58-2572,共15页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和遥感数据快速、客观、大面积观测的特点,采用遥感模型计算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指标,并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石羊河流...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和遥感数据快速、客观、大面积观测的特点,采用遥感模型计算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指标,并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石羊河流域2000和2016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遥感指数空间分布来看,湿度和绿度指标均值在17年间呈增长趋势,证明该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变好,植被覆盖率变大;干度指标均值有所下降,表明该流域地表裸露程度有所降低;而与植被和水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表温度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流域水热平衡差异进一步增加,对未来生态脆弱性影响显著;(2)从全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该流域主要以强度和中度脆弱为主,17年间生态脆弱性整体上呈缓慢降低趋势;(3)从不同的海拔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中山区(1000—2000m)最高,高中山区(2000—3000m)次之,高山区(>3000m)最低,17年间中山区生态脆弱性有所下降,而高中山区与高山区却呈上升的趋势;(4)从不同的行政区划生态脆弱性来看,金川区、凉州区、永昌县、民勤县和古浪县整体上处于中度和强度脆弱水平,而天祝县和肃南县处于轻度和微度脆弱水平;(5)从生态脆弱性的演变动因来看,4个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均为显著。2000年生态脆弱性的主导影响因子依次为热度>湿度>绿度>干度,而2016年为热度>干度>绿度>湿度。总的来看,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程度近年来有所降低,但综合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本文的遥感方法和分析思路对该流域生态脆弱性保护及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遥感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时空演变 动因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及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亮洁 王晶 +2 位作者 魏伟 杨永春 郭泽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15-5927,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构建是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石羊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基于石羊河流域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并定量评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沙漠化4种生... 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构建是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石羊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基于石羊河流域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并定量评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沙漠化4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源地;以建筑物指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阻力因子,应用加权叠加法构建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及水文分析法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功能节点,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源地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特别是下游民勤绿洲区及上游祁连山区源地面积增加明显。2005、2010、2015年生态源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6.7%、14.7%、19.8%;(2)2005-2015年,生态廊道明显增加,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趋向复杂完善。2005年和2010年提取的生态节点都为36个,2015年的生态节点为35个,生态廊道从2005年的23条增加到2015年47条,部分潜在廊道发展演化为廊道;(3)基于2005-2015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构建了以“二带区、三绿洲、五廊道、多中心”为核心的“绿洲廊道功能区”的优化格局模式,以期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安全水平 生态节点 廊道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张学渊 魏伟 +4 位作者 周亮 郭泽呈 李振亚 张静 颉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707-4719,共13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土壤、地形、气候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土壤、地形、气候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地理探测器对西北干旱区2000、2007、2012、2018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以重度脆弱性为主;从不同土地利用脆弱性来看,微度脆弱区以草地、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草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未利用地为主,18年来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保持不变;(2)影响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位指数、气温、降水、夜间灯光指数,各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平均决定力分别为0.63、0.36、0.27、0.26和0.22。(3)基于生态脆弱性监测结果和驱动因素分析,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综合监测区、生态优化关注区、生态恢复治理区、生态潜在治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方案。研究可以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夜间灯光数据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振亚 魏伟 +3 位作者 周亮 郭泽呈 颉斌斌 周俊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463-7475,共13页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将石羊河流域生态敏...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将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为生态风险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三个方面,并系统构建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指数三个定量评价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格网编码、圈层分析,探讨近3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6年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逐年降低,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ex,CESI)值从1987年的1.143上升到2016年的1.287,反映出流域生态环境当前还是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2)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常年极度敏感区和常年重度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2.26%。此外,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流域上游及下游荒漠区敏感性相对稳定,中下游绿洲区敏感性波动变化较为频繁,且波动变化区占总面积的51.24%,这表明流域生态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及工农业生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3)目前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趋于好转,但局部地区有恶化的趋势,敏感性波动降低的区域面积为11693.5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8.82%,敏感性波动升高的区域面积为9099.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43%,这表明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大背景下,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时空变化 空间分析(圈层分析) 干旱内陆河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半干旱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临洮县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陇强 郭泽呈 +2 位作者 肖敏 秦梦谣 颉耀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99-5811,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构建是保障半干旱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RS和GIS技术,在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土流失敏感性的... 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构建是保障半干旱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RS和GIS技术,在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阻力面,构建临洮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临洮县生态源地面积为243.7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55%,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屏山林区、马衔山兰州军马场、太石镇的水源保护区以及沿洮河的河谷农业区。(2)临洮县生态安全缓冲区划分为高、较高、中、低水平生态安全区四个类别,分别占总面积的12.71%、47.81%、32.51%和6.97%,不同生态安全区应采取不同措施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3)识别的234条总长为493.56 km的生态廊道,185条总长为551.26 km的辐射通道,以及74个生态战略节点共同组成临洮县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以期为半干旱区县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将为临洮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用地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土流失敏感性 MCR模型 临洮县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5P卫星的中国NO_(2)浓度遥感监测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怡阳 颉耀文 郭泽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83-4990,共8页
NO_(2)是重要的痕量气体,对其监测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基于Sentinel-5P大气污染监测卫星提供的对流层NO_(2)浓度数据和总NO_(2)浓度数据,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分析了2018~2021年间中国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 NO_(2)是重要的痕量气体,对其监测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基于Sentinel-5P大气污染监测卫星提供的对流层NO_(2)浓度数据和总NO_(2)浓度数据,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分析了2018~2021年间中国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使用OLS模型揭示了中国地区NO_(2)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对流层NO_(2)浓度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东中部城市群对流层NO_(2)柱浓度水平明显呈现冬高夏低、春秋过渡的季节特征,西部大部分城市的四季变化不明显.北京、深圳、上海3所城市NO_(2)柱浓度分布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圈层结构.OLS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地区NO_(2)浓度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城市化程度是影响NO_(2)排放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对流层柱浓度 总大气柱浓度 Sentinel-5P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2001-2017水文年积雪物候时空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慧 郭泽呈 +1 位作者 陈思勇 王晓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2-509,共8页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积雪产品,经过去云处理和精度验证制备出高精度逐日无云二值积雪分布数据,并提取积雪物候参数.使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探究2001-2017水文年中国东北地区积雪物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开...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积雪产品,经过去云处理和精度验证制备出高精度逐日无云二值积雪分布数据,并提取积雪物候参数.使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探究2001-2017水文年中国东北地区积雪物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降雪,且积雪开始日期(SCOD)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提前;积雪覆盖天数(SCD)和积雪结束日期(SCED)均与地形地貌分布趋势相吻合,呈现“山区高SCD(SCED)、平原低SCD(SCED)”的分布特征;纬度上呈现“高纬度高SCD(SCED)、低纬度低SCD(SCED)”的分布规律.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SCD和SCED均较小, SCD最低少于10 d,大兴安岭北部SCD较大,最高超过230 d;SCED最早在当年11月, SCED较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最晚在次年5月.近20 a来,东北地区SCD呈增加趋势, SCOD和SCED均推迟延后,其中SCED变化趋势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覆盖日数 积雪开始日期 积雪结束日期 时空变化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历史时期新疆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学渊 颉耀文 +3 位作者 朱陇强 郭泽呈 王浩然 西桂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示器,对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能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供借鉴。文中以新疆地区4533处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地区的自... 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示器,对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能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供借鉴。文中以新疆地区4533处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讨了新疆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历史文化遗址呈集聚分布模式,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地区、丝路北线、丝路中线和丝路南线等四个地区。2)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重心经历了北疆→南疆→北疆的演变,整体来看文化遗址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出现频率呈波浪形,文化遗址时空格局的演化不仅与新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耦合关系(秦汉、隋唐),中原王朝的经营同样可以影响文化遗址的时空变化(明清)。4)文化遗址的平均海拔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遗址点的平均海拔由夏商时期的1648.32m下降到明清时期的871.92m,文化遗址比重最高的地区集中在801-1800m海拔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时空分布 自然环境 新疆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 被引量:41
9
作者 郭泽呈 魏伟 +5 位作者 石培基 周亮 王旭峰 李振亚 庞素菲 颉斌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48-1965,共18页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是沙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理沙漠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土壤—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沙漠化敏感性综...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是沙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理沙漠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土壤—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距离模型计算了沙漠化敏感性指数,进而定量评估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7年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水文等5个方面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分布和变化的本底条件;②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总体上呈现周边低、内部高的分布特征,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地,而高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腹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高敏感区和低敏感区界限分明、分布集中;③从时空演变看,2000年以来沙漠化敏感性变化以稳定型占据主导,而整体上敏感性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说明潜在沙漠化区域逐年减少,区域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④西北干旱区的各驱动因素中,土壤及气候起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植被是改变沙漠化敏感性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除此之外,地形的分布和水文的变化对沙漠化敏感性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沙漠化敏感性最为快速的因素,且经济发展对促进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的增长作用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沙漠化监测评估和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敏感性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GIS 中国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泽呈 魏伟 +3 位作者 张学渊 李振亚 周俊菊 颉斌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75-3086,共12页
基于RS和GIS技术方法,选取自然资本、社会压力和经济支撑3方面的11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自然资本指数(NCI)、社会压力指数(SPI)、经济支撑指数(ESI)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QEI),对石羊河流域... 基于RS和GIS技术方法,选取自然资本、社会压力和经济支撑3方面的11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自然资本指数(NCI)、社会压力指数(SPI)、经济支撑指数(ESI)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QEI),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差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的祁连山地区,等级为较差及其以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低山丘陵区和荒漠区.石羊河流域EQEI值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具有两极分化现象,随着距离变化,该值变化幅度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高-低值两种聚集模式共存,主要呈现'断裂式'分布,并具备热点高度聚集、冷点高度聚集的特征.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中,自然资本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压力因素次之,经济支撑因素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FY-3C和TRMM数据的西北干旱区干旱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静 魏伟 +4 位作者 庞素菲 郭泽呈 李振亚 张学渊 王晶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0-702,共13页
基于2015—2017年生长季(4—10月)FY-3C/MWRI(微波成像仪)的土壤水分(VSM)、陆表温度(LST)数据及TRMM3B43的降水数据,通过降尺度和归一化得到降雨量指数(PCI)、陆表温度指数(TCI)和土壤水分指数(SMCI)三指数,并将三指数融合,建立了微波... 基于2015—2017年生长季(4—10月)FY-3C/MWRI(微波成像仪)的土壤水分(VSM)、陆表温度(LST)数据及TRMM3B43的降水数据,通过降尺度和归一化得到降雨量指数(PCI)、陆表温度指数(TCI)和土壤水分指数(SMCI)三指数,并将三指数融合,建立了微波综合干旱指数(MIDI),以此对西北干旱区的干旱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看,2015—2017年西北干旱区每年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特旱和重旱所占面积最大;从空间格局上看,干旱事件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东到西干旱程度逐渐加重,且变化趋势为先轻微加重后有所缓解。2)从时空演变来看,西北干旱区2015—2017年10.57%区域变湿,12.87%区域变旱,且旱情年内变化表现4—8月持续减轻,8—10月持续加重。3)MIDI指数对研究区短期干旱的检测效果较好,优于单一的干旱指数,与湿润指数存在的相关性最优且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实际一致率,为未来利用其他微波遥感数据进行干旱监测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C/MWRI TRMM 干旱监测 相关性分析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指数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市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魏伟 周陶 +2 位作者 郭泽呈 李振亚 张学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68-3079,共12页
为评价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的成效,本文选用流域重点区域——武威市作为研究区,在综合考虑武威市土地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选取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渍化4个指数,构建武威市土地生态... 为评价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的成效,本文选用流域重点区域——武威市作为研究区,在综合考虑武威市土地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选取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渍化4个指数,构建武威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指数,得到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土地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数据,并对其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武威市土地生态敏感性整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渐进式的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部分中、强度敏感性土地转变为轻、微度敏感性土地,总体上敏感性有所降低;(2)武威市50%以上的土地其敏感性变化频次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生大规模的高频转化现象,不同地物类型之间频次差异明显,而内部分布相对集中;(3)武威市90%以上的土地变化趋势为稳定不变或波动变化模式,局部地区为波动下降或波动上升模式,整体而言土地恢复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土地生态环境趋于良好;(4)武威市土地生态敏感性波动范围在0~1.8,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历了1995—2005年先恶化、2005—2018年逐步恢复的过程,表明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治理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敏感性 时空演变 遥感指数 GIS 武威市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李振亚 魏伟 +4 位作者 周亮 刘春芳 郭泽呈 庞素菲 张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生态敏感性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视角选取生物多样性、水热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和人类干... 生态敏感性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视角选取生物多样性、水热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和人类干扰6个指标,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计算,并运用格网编码法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总体稳定,生态敏感值稳定在0.33~0.34之间;但得益于21世纪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与预防工作,敏感值在2000—2018年间持续下降,表明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状况正在逐渐好转。②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城区高、郊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西部区域和北方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人类聚居区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虽然较强,但由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敏感性反而较高。③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受土壤(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但人类干扰因素影响力也在逐年递增,这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 生态敏感性 时空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原文传递
基于TVDI的甘肃省农业旱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4
作者 庞素菲 魏伟 +2 位作者 郭泽呈 张静 颉斌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9-1860,共12页
为探讨甘肃省农业旱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构建特征空间,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2001—2016年旱情进行评估,并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甘肃每年均有干旱发生,且轻旱和中旱... 为探讨甘肃省农业旱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构建特征空间,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2001—2016年旱情进行评估,并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甘肃每年均有干旱发生,且轻旱和中旱面积占比最大;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旱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自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加重趋势,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旱情较重,祁连山地区和甘南高原区很少有干旱发生;干旱出现区和非干旱出现区的形成是海拔、气温、降水、下垫面、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海拔低、气温高、降水少、植被类型以荒漠为主、土地利用以沙地和戈壁为主的地区干旱面积大;气温、降水、海拔、坡度、植被类型、土地覆盖类型是甘肃省农业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与主要因素共同叠加,造成了甘肃省农业干旱整体上呈'东南润西北旱'的格局;利用基于植被和温度相结合的TVDI指数表征甘肃省农业干旱旱情,其计算过程简单、明了,计算结果科学准确,是今后气象部门进行旱情监测时值得尝试和应用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抗旱防旱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遥感 TVDI 地理因素 甘肃省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49
15
作者 张学渊 魏伟 +2 位作者 颉斌斌 郭泽呈 周俊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89-2402,共14页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时空演变 生态安全格局 优化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2000 to 2017 被引量:3
16
作者 WEI Wei GUO Zecheng +5 位作者 SHI Peiji ZHOU Liang WANG Xufeng LI Zhenya PANG Sufei XIE Binb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46-68,共23页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s useful for monitor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into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wors...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s useful for monitor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into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worse and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affect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remote-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soil-terrain-hydrology-climate-vegetation'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proposes a spatial distance model to calculate a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ndex.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n northwest China a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from 2000 to 2017. Moreover,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 Terrain, soil, climate, vegetation and hydrology affect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and constitute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sensitiv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2)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generally displays a low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area and a high one in the interior. The low-sensitivity regions are mainly in the five major mountain ranges(Altai Mountains, Tianshan Mountains, Kunlun Mountains, Altun Mountains and Qilian Mountains), while the high-sensitivity regions are mainly in regions such as the Junggar Bas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s well as the Taklimakan Desert,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engger Deser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s obviously regional, and the high-and low-sensitivity regions have clear boundaries and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3) With regard to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nges in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since 2000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stable, and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has displayed a slowly decreasing trend, indicating that potential desertification regions are decreasing annually and tha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trol of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4) Soil and climate play a direct role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se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Vegetation is the most active and basic factor in changing the sensitivity. In addition, topography and hydrology play a role in restricting desertification change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re the most rapid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and their impacts tend to be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general,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sitiv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such control. However,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nsified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new normal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onitoring,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spatiotemporal change geographical detector GIS nor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