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称谓的由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志平
郭温玉
-
机构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99-105,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不结盟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61—2021年)”(18ZDA205)。
-
文摘
不结盟运动在筹创时期只是不定期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没有正式的名称。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称谓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国家会议”到“不结盟国家会议”再到“不结盟运动”的演变过程。它形成于我国的外事交往、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与之发展息息相关。1978年2月,我国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不结盟运动”这一名称,其后,“不结盟运动”名称才被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广泛使用。我国对不结盟运动称谓的演变,形式上是名称的改变,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对不结盟运动认识的变化。
-
关键词
中立国家会议
不结盟国家会议
不结盟运动
-
Keywords
conference of neutral countries
conference of non-aligned countries
non-aligned movement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末浙江客民的迁入及对当地水利的影响
- 2
-
-
作者
郭温玉
-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10,共4页
-
文摘
清朝末期,浙江地区客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客民对当地水利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客民的出现和增多,客观上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同时,客民数量的增多及生活所需对当地水利也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湖泊淤塞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水利的运行和发展.
-
关键词
清末
浙江
客民
水利
-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immigrants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不结盟运动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高志平
郭温玉
-
机构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16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05)。
-
文摘
不结盟运动成立后的最初十年间,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做了不懈努力。不结盟国家普遍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地位,以及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不结盟国家与新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坚实基础;新中国在外交上的积极作为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坚强保证。不结盟运动在早期三次首脑会议上均通过决议,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确认了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际法原则;不结盟运动组织和动员了广大不结盟国家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凝聚了支撑力量,在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作为,是新中国主动外交的典型例证,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
关键词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国家
新中国
联合国
第2758号决议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D829.1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美苏两国对九一八事变及伪满洲国建立的态度政策分析
- 4
-
-
作者
郭温玉
-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九一八”研究》
2018年第1期199-205,共7页
-
文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以实现其独占东北,进而称霸亚洲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步骤,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这一侵略计划逐步实现。美国、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及之后伪满洲国的建立,都表现出其特有的态度及政策,这种态度和政策的不同,不仅和当时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还与当时两国不同的国家制度密不可分。
-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国
美国
苏联
-
分类号
K151
[历史地理—世界史]
K26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