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对胸腔镜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郭炤良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第6期516-517,520,共3页
目的探讨以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指导的麻醉深度对胸腔镜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07-01—2019-06-30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深麻醉组(目标BIS值31~40)和... 目的探讨以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指导的麻醉深度对胸腔镜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07-01—2019-06-30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深麻醉组(目标BIS值31~40)和浅麻醉组(目标BIS值51~60)。比较手术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术前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两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减低,且深麻醉组MMSE平均评分高于浅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评分恢复至术前水平较浅麻醉组快。术后第1天及第3天深麻醉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比率低于浅麻醉组(P<0.05)。结论术中通过监测术中BIS值调整患者的麻醉深度达到适当水平,可以降低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缩短用药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值 胸腔镜手术 术后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颈内静脉穿刺新进针点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张为民 申伟林 +5 位作者 张帅 孙杰峰 郭炤良 靳菲 王志旗 王聚民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 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 目的 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50°.B组中路颈内静脉置管.记录各组总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均行X线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管的位置.结果 A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误穿动脉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未出现无困难置管、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病例.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进针点操作容易,安全性大,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颈内静脉 穿刺置管 新进针点
下载PDF
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张为民 申伟林 +5 位作者 张帅 孙杰峰 郭炤良 靳菲 王志旗 王聚民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11期58-59,共2页
目的 观察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法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 目的 观察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法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及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置管前、置管后、拔管前、拔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皮下潜行法组[(13.75±7.83)d比(22.37±8.9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皮下潜行法组[11%(11/100)比2%(2/100),13%(13/100)比2%(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潜行法对预防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留置 细菌感染 皮下潜行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