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郭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4-119,共6页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 ,廓清了通感的范围 :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 ,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文在确定的范围内 ,通过对古...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 ,廓清了通感的范围 :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 ,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文在确定的范围内 ,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 ,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 ,通感可分四类 :一 .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 .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 .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 .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文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想 通感 心理机制 汉语 定义 修辞
下载PDF
从比喻的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91-95,共5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四,从比喻所反映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变化看制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比喻 演变
下载PDF
论修辞史的宏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焰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追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价值观论,话语权威的改变对引用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庸之道的丧失又导致了辛辣文风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史 宏观 思维方式 审美观念 价值观念
下载PDF
列锦辞格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焰坤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34,共3页
列锦的产生最初是由于诗歌语言不断压缩,诗歌在有限的诗行、固定的句子长度中不得不省略一些语言成份而形成的,梁隋间诗歌出现的动词省略是列锦的萌发形态,成熟的列锦产生于唐,至清无变化,现代列锦在使用范围、语言形式、表达效果三方... 列锦的产生最初是由于诗歌语言不断压缩,诗歌在有限的诗行、固定的句子长度中不得不省略一些语言成份而形成的,梁隋间诗歌出现的动词省略是列锦的萌发形态,成熟的列锦产生于唐,至清无变化,现代列锦在使用范围、语言形式、表达效果三方面都有变化。同时现代还产生了一种被学术界称为“类聚格”的列锦的变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锦辞格 诗歌创作 动词省略 语言形式 表达效果 类聚格 变异形态
下载PDF
论修辞现象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焰坤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修辞现象 语言形式 修辞方式 社会性 比喻 转类 修辞学 认知方式 语言规范 本体
下载PDF
先秦避复方式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焰坤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75,共2页
先秦避复有:词语避复、文字避复、错位避复、补足避复四种。其中:错位避复仅存于《诗经》,文字避复仅存于先秦两汉,词语避复延用至今,补足避复与互文有关,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词语避复 文字避复 错位避复 补足避复 修辞方式
下载PDF
以史促论 以论带史 史论结合——宗廷虎先生修辞学史与修辞史研究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焰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74,80,共6页
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史与修辞史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学术史,宗著表现为:史料丰富,搜罗详尽;视域宽广,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丰富;取舍精到,主次分明,将最有理论价值的遗产介绍给学术界。表现在理论上的特征是:全局笼罩,... 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史与修辞史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学术史,宗著表现为:史料丰富,搜罗详尽;视域宽广,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丰富;取舍精到,主次分明,将最有理论价值的遗产介绍给学术界。表现在理论上的特征是:全局笼罩,将理论的触角深入到历史阐述的各要素中;现代阐释,以新的理论成果、新的理论框架对历史遗产作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卓识独见,表现出许多独创性学术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丰富 视域宽广 取舍精到 全局笼罩 现代阐释 卓识独见
下载PDF
汉语修辞史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焰坤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1,共4页
修辞史研究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研究是要探讨修辞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修辞现象产生的外部条件,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知识背景、行为方式三方面考察宏观研究的意义;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外部的语言形式及修辞现象深层的... 修辞史研究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研究是要探讨修辞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修辞现象产生的外部条件,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知识背景、行为方式三方面考察宏观研究的意义;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外部的语言形式及修辞现象深层的语义结构,这是修辞现象产生的内在的语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史 宏观 微观
下载PDF
汉语拟人格的产生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108-111,116,共5页
本文立足于修辞史 ,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拟人格的发生。认为拟人格产生于先秦 ,且南北有异。汉语拟人格主要导源于楚文化 。
关键词 拟人格 楚文化
下载PDF
修辞史研究又一新开拓——宗廷虎、陈光磊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问世
10
作者 郭焰坤 黄海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辞格审美史》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修辞学史相关理论对现象演变的推动作用,系统地从审美角度关注了修辞效果,由于从审美角度对辞格作系统描述,导致客观上对重新审视学术史上出现...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辞格审美史》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修辞学史相关理论对现象演变的推动作用,系统地从审美角度关注了修辞效果,由于从审美角度对辞格作系统描述,导致客观上对重新审视学术史上出现的"美辞论"修辞学观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史 修辞学史 修辞效果 美辞论
下载PDF
论《庄子》对拟人格的发展
11
作者 郭焰坤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6-90,共5页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302页)说:“比拟主要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不一定非要相似关系或相关关系。”拟人属比拟的一种,然汉语史上最初的拟人格却完全建立在人与物的相似性基础上,突破“相似性”者是《庄子》。 一、首先,我们看看庄周...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302页)说:“比拟主要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不一定非要相似关系或相关关系。”拟人属比拟的一种,然汉语史上最初的拟人格却完全建立在人与物的相似性基础上,突破“相似性”者是《庄子》。 一、首先,我们看看庄周之前及其所处战国时代的拟人格运用的基本情况。为了观察和分析方便,我们把拟人格分成两类:甲类:片言式拟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人格 《庄子》 拟人化 庄周 寓言 人格化 无生物 片言 咏物诗 万物
下载PDF
美辞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背景
12
作者 郭焰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6,共9页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修辞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辞论 民族传统 贵族文化
下载PDF
古代汉语文献释义方式新探
13
作者 郭焰坤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期95-99,共5页
准确地阐释语义是古代汉语文献教学的重要内容。吸收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据形释义、因声求义,依据古代文献的语言特征据文例释义,吸纳现代学术思想据语境释义,三种释义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准确地阐释文言文本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古文释义 据形释义 因声求义 据文例释义 据语境释义
下载PDF
藏词的产生及其词汇化
14
作者 郭焰坤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
藏词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它产生于诗歌、骈文对历史典故、成语的变通用法,即为解决在字数有限制的简短的句子形式中大量用典的矛盾,裁割事典或成语以成词而形成的。
关键词 藏词 用典 词汇化
下载PDF
诗性与理性——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中国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比较
15
作者 郭焰坤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70-72,共3页
中西传统修辞学在理论形态上有“诗性”与“理性”之别 ,诸如定义概念与非定义概念之异 ,综合与分析之异 ,形象化表达与抽象表达之异 ,修辞学的依附性、非系统性与独立性、系统性之异等。研究、认识中西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的差异 ,对总... 中西传统修辞学在理论形态上有“诗性”与“理性”之别 ,诸如定义概念与非定义概念之异 ,综合与分析之异 ,形象化表达与抽象表达之异 ,修辞学的依附性、非系统性与独立性、系统性之异等。研究、认识中西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的差异 ,对总结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修辞学 理论形态 诗性 理性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非定义概念 形象表达
下载PDF
中华元典修辞学思想文质观探微
16
作者 郭焰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0-84,共5页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重修辞道德,这与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中有时仅强调修辞的工具性,把修辞纯作为论辩致胜手段的功利主义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学科不独立,始依附于伦理、政治学说,后依附于文论、诗话,这与亚里斯多德著作以《修辞学》名篇,将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传统判然有别。现代修辞学应发扬我国古典修辞学注重内容、注重修辞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他人之长,在形式探讨和理论深化、系统化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典 文质观 内容本位 注重伦理 依附性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修辞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家民 郭焰坤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文学作品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表达并非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呈现出独特的修辞特点。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成为典范的必备条件。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 文学作品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表达并非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呈现出独特的修辞特点。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成为典范的必备条件。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自成一家,强烈的音乐节奏感、诡异的色彩运用、错落的句法格式,构成了她精湛的语言修辞艺术,也使得"张氏小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语言 修辞特点
下载PDF
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焰坤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1-12,共2页
通感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地变化的,它在保留旧质的同时不断地累增着新质,新质的增加就表现在通感的心理基础的变异,或者说是联想方式的变异中。以下在展示通感演变史的同时探讨它的心理基础: 一、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 通感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地变化的,它在保留旧质的同时不断地累增着新质,新质的增加就表现在通感的心理基础的变异,或者说是联想方式的变异中。以下在展示通感演变史的同时探讨它的心理基础: 一、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最早的通感产生于先秦两汉,其内容都是将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比喻转化为视觉形象。 (1)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十矩,句 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 (2)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东汉· 马融《长笛赋》) 魏晋时期产生了新的通感方式,但此类通感仍被历史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基础 历史演变 相关联想 皮质区 相似联想 关系反射 暂时神经联系 芳气 愉悦感 先秦两汉
下载PDF
转类性质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焰坤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8年第2期49-50,共2页
《修辞学发凡》立有转类一格,所列例句以古为主兼及今例,我们以转类的主体名词转类为观察对象发现: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 先秦两汉的转类是社会的常规用法,不能看作辞格。 “转类”辞格的基础是立足于词语的变异。立足于对规... 《修辞学发凡》立有转类一格,所列例句以古为主兼及今例,我们以转类的主体名词转类为观察对象发现: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 先秦两汉的转类是社会的常规用法,不能看作辞格。 “转类”辞格的基础是立足于词语的变异。立足于对规范的有意突破。即如陈先生所说:“修辞上有意从这一类转成别一个类来取……”而实质上,先秦两汉的转类多带社会性,是全社会通行的、被全社会也被个人多次重复的用法。试看下列词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类性 历史演变 积极修辞 先秦两汉 张岱 刘侗 语言规范 词的用法 主体名词 具体语境
下载PDF
谐音双关的演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焰坤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5期6-7,共2页
关键词 谐音双关 《诗经》 六朝民歌 语言形式 《史记·项羽本纪》 生活逻辑 卫宣公 《诗经今注》 诗歌 修辞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