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托邦”与“赛维坦”: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以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珂静 张悦晨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3-34,共2页
德国科学社会学家皮特·魏茵加特最早提出"科学媒介化"的概念,他认为科学与媒体紧密联结,进而实现两者的知识共振。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同样也与媒体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媒体通过传播活动引发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关... 德国科学社会学家皮特·魏茵加特最早提出"科学媒介化"的概念,他认为科学与媒体紧密联结,进而实现两者的知识共振。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同样也与媒体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媒体通过传播活动引发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与兴趣,建构着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并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知识传播实践之中。中国和美国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人工智能研究第一梯队的两个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纽约时报 媒介化 人民日报 科学社会学家 媒介呈现 中国和美国 第一梯队
下载PDF
价值共创视角下短视频平台科学传播机制探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郭珂静 《东南传播》 2020年第2期31-33,共3页
在今天,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化的内容,更是利用其形式与特点推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传播模式。在短视频时代,科学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真正的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多大众,使得科学知识变得生动,科学传播变得高效。本文以... 在今天,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化的内容,更是利用其形式与特点推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传播模式。在短视频时代,科学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真正的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多大众,使得科学知识变得生动,科学传播变得高效。本文以抖音平台上的科学传播为例,结合价值共创理论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科学传播的现状以及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梳理其传播模式取得成功的可行路径,为价值共创时代的科学传播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短视频 价值共创
下载PDF
东亚电视叙事手法及其文化传播异同分析——以中日韩三档饮食文化类节目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珂静 《东南传播》 2019年第2期55-58,共4页
以题材及其在本地的播放热度为标准,筛选出三部美食题材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中)、《一起用餐吧》(韩)和《孤独的美食家》(日),并且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分别从符号、英雄、仪式以及价值观四个方向出发,将东亚三国美... 以题材及其在本地的播放热度为标准,筛选出三部美食题材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中)、《一起用餐吧》(韩)和《孤独的美食家》(日),并且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分别从符号、英雄、仪式以及价值观四个方向出发,将东亚三国美食有关的剧集进行了深入符号学层面的解读,从画面、语言乃至影视风格、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力图探寻东亚三国三部题材相似的电视节目拍摄者是如何为我们展开及表述这一题材,并由此深入探寻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节目 叙事手法 纪录理念 饮食文化 东亚文化
下载PDF
从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谈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珂静 《东南传播》 2019年第9期118-121,共4页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下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纪录片 城市性 叙事手法
下载PDF
从硬件到平台:乡村治理的平台化如何发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海明 郭珂静 蒋可心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0,共23页
从广播、电视到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带来乡村社会互动与治理的转变。随着数字平台逐渐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乡村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更体现出国家对基层社会调控逻辑的转变。本文以智能摄像头及其背后的治理平台... 从广播、电视到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带来乡村社会互动与治理的转变。随着数字平台逐渐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乡村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更体现出国家对基层社会调控逻辑的转变。本文以智能摄像头及其背后的治理平台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应用程序走读,辅以相关新闻报道和政策文件的分析,管窥当下数字平台所带来的乡村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智能摄像头在国家政策、经济活动、传统社会关系与现代技术的互动中进入乡村并逐渐日常化;在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智能摄像头功能的“去中心化”与数据的“再中心化”既为村民家庭生活的自我管理提供可能,又使其服务于政府的治理;而智能摄像头不只是狭义的物质硬件,其背后是一个由国家和通讯运营商合作开发运营的物联网平台。因此,安装智能摄像头以后,进入乡村的不仅是一个硬件设备,还是一个物联网平台,该平台能够将村民、资本以及政府相连接,从而带来家庭活动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摄像头 乡村治理 平台化 物联网 智能家居
原文传递
视觉奇观·文化解码·圈层突围——解析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
6
作者 赵阳 郭珂静 《现代视听》 2020年第11期52-55,共4页
《风味人间2》奏响技术与理念的双重变奏,书写出视觉美学上的诗意空间;挖掘中国语境中的文化仪式,激活了观众共有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以食物为符号,消弭异质文化间交流的无奈,为观众提供一场全球化心态“文化演习”;通过构筑传统的生... 《风味人间2》奏响技术与理念的双重变奏,书写出视觉美学上的诗意空间;挖掘中国语境中的文化仪式,激活了观众共有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以食物为符号,消弭异质文化间交流的无奈,为观众提供一场全球化心态“文化演习”;通过构筑传统的生活景观,给予观众返璞归真的想象和心灵慰藉。在新媒体语境下,其更是集聚多层次势能优化节目传播力,从而真正地完成传播效果和影响范围的最优化布局,实现了纪录片传播的圈层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人间2》 纪录片 视觉奇观 圈层突围
下载PDF
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叙事的创新表达——解析《故事里的中国》 被引量:6
7
作者 郭珂静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99,共3页
《故事里的中国》扎根经典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建立起节目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创造出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于形式创新与精神熏陶中找到平衡点,打造构建认同的新方式,实现了娱乐至死时代的价值回归,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和社会... 《故事里的中国》扎根经典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建立起节目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创造出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于形式创新与精神熏陶中找到平衡点,打造构建认同的新方式,实现了娱乐至死时代的价值回归,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电视节目 中国故事 价值回归
原文传递
长江系列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价值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珂静 《当代电视》 CSSCI 2020年第3期100-102,共3页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再到《长江之恋》,长江系列纪录片在叙事转向中不断更新其传统叙事风格与角度,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表达;在话语转向中体现当下时代的核心命题,传播与宣扬绿色发展理念;在价值建构中挖掘"天人合一"...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再到《长江之恋》,长江系列纪录片在叙事转向中不断更新其传统叙事风格与角度,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表达;在话语转向中体现当下时代的核心命题,传播与宣扬绿色发展理念;在价值建构中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体现人与自然的相处规则,构筑起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话语变迁 文化认同 生态保护
原文传递
于光影盛典中重讲英雄故事——文化类综艺节目《海报里的英雄》解析
9
作者 郭珂静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海报里的英雄》以英雄原型为叙事起点,在节目样态上建构多元空间,实现受众的“身体共在”;在内容表达上遴选多重仪式,激发受众的情感能量;在传播形式上利用节目的组织资本和社交资本,于泛年龄群受众中收获不... 本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海报里的英雄》以英雄原型为叙事起点,在节目样态上建构多元空间,实现受众的“身体共在”;在内容表达上遴选多重仪式,激发受众的情感能量;在传播形式上利用节目的组织资本和社交资本,于泛年龄群受众中收获不俗影响力,凝聚了集体共识和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报里的英雄》 文化类综艺节目 中国故事 互动仪式链
原文传递
失去的隐秘:智能家居技术的采用与家的重构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方格格 郭珂静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3-96,共14页
物联网正在赋予日常设备新的技术架构,使其能够自动感知和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且做出自主决定。作为家庭物联网代表的智能家居技术,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架构重塑了家的“可见性”,将原本私密的、隐蔽的、休闲的家庭空间转变成了开放的、... 物联网正在赋予日常设备新的技术架构,使其能够自动感知和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且做出自主决定。作为家庭物联网代表的智能家居技术,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架构重塑了家的“可见性”,将原本私密的、隐蔽的、休闲的家庭空间转变成了开放的、可见的、生产性的空间,家庭作为新的殖民地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网络。本文通过整合与分析智能家居技术已有研究成果,从“进入家庭之前的技术剧本”、“进入家庭之后的殖民化”以及“连接的背后”三个环节探讨智能家居技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家庭,又怎样重塑家庭空间与家的文化概念,同时揭示了技术平台背后日益增多的“家庭量化部门”。本文为探索与反思物联网技术对于家庭、文化、管理、隐私等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家居 物联网 家庭 殖民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