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观星台测景结果精度初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盛炽 全和钧 +1 位作者 张家泰 靳世信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位于现今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的古观星台,是由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一座大型圭表。我们在1980年冬至前后对它进行了表影的实测工作,得到4天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表影的单次测量精度在3—7毫米之间。由观测得到各天正午时的表影长度与计算值... 位于现今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的古观星台,是由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一座大型圭表。我们在1980年冬至前后对它进行了表影的实测工作,得到4天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表影的单次测量精度在3—7毫米之间。由观测得到各天正午时的表影长度与计算值之间有8毫米左右的平均偏离。据《元史·天文志》记载,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曾创制过一种大型圭表。表的顶端为一横梁,表高为40元尺,是传统的八尺圭表的5倍。这样,可使表影测量的相对误差大为减小。为克服"表高景虚"的缺点,郭守敬又创制了"景符",利用小孔成象的原理,将横梁和太阳的象一起投在圭面上。移动景符以确定横梁象恰好平分太阳象时的位置,据此就可以测定表影的长度。据记述,用这样的方法测景,"厘毫差易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星台 测量精度 横梁 郭守敬 景符 长度 初析 圭表 毫米 观测精度
下载PDF
元代高表测景数据之精度 被引量:5
2
作者 郭盛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在《元史·历志一·授时历议》中保存有98条元代利用高表进行日影测量的有关数据。因其中有的数据最后一位是元尺的5毫(相当于0.123毫米),有人认为元代高表测景工作精度极高。本文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有关的计算,得到其与计... 在《元史·历志一·授时历议》中保存有98条元代利用高表进行日影测量的有关数据。因其中有的数据最后一位是元尺的5毫(相当于0.123毫米),有人认为元代高表测景工作精度极高。本文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有关的计算,得到其与计算值的均方偏离为±0.1496元尺,约为3.6厘米左右。其与计算值的偏离最小者为0.0085元尺,也有0.21厘米。均比元尺的五毫差。经过分析,发现数据中有较显著的系统误差。扣除系统误差后得到元代高表测景数据与计算值的均方偏离为0.019元尺,相当于0.47厘米。这与《古观星台测景结果精度初析》一文中估计高表测号精度为5毫米左右的结论完全吻合,是元代高表测景精度的客观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影测量 高表测量 精度 元代
下载PDF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郭盛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文对《开元占经》中所保留的《石氏星经》数据的观测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三种方法进行的推算表明,它们可能是在西汉初到元封年间(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期间观测得到的。
关键词 石氏星经 观测年代 岁差
下载PDF
马上漏刻辨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盛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该文对马上漏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不大可能是。由计量流体的流量来确定时刻的漏壶,而与辊弹漏刻更为接近。
关键词 马上漏刻 漏壶 辊弹漏刻
下载PDF
《周髀算经》中天文学思想评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盛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周髀算经》中包含有较完整的天文学思想,本文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评述.认为第二次盖天说虽然没有浑天说先进,但反映了在其形成年代人们认识宇宙的进步,人们在其指导下对昼夜、四季现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建立了合理的方向概念... 《周髀算经》中包含有较完整的天文学思想,本文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评述.认为第二次盖天说虽然没有浑天说先进,但反映了在其形成年代人们认识宇宙的进步,人们在其指导下对昼夜、四季现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建立了合理的方向概念和原始的地方时概念.人们对北极和赤道附近有关情况的推测与真实情况也很接近.对其日径测量的方法也作了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髀算经 盖天说 宇宙学说
下载PDF
北宋恒星观测精度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盛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08-216,共9页
本文对北宋四次恒星观测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宿度数据与计算值之间的最大偏离分别为1古度和半古度.认为其中三组宿度数据并非实际的观测结果,因不反映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故不能用来作为北宋恒星观测精度短期内迅速提高的依... 本文对北宋四次恒星观测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宿度数据与计算值之间的最大偏离分别为1古度和半古度.认为其中三组宿度数据并非实际的观测结果,因不反映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故不能用来作为北宋恒星观测精度短期内迅速提高的依据.崇宁年间的宿度数据系实测所得,据此估计北宋恒星观测的精度优于1/4古度,可能达1/10古度左右.但据皇祐年间距星极距的观测数据表明,恒星观测的系统误差较大,粗略估计它略小于1/2古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观测精度 北宋
下载PDF
明代崇祯日晷、星晷结构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8年第19期183-187,共5页
明代崇祯年间曾制作过平面日晷和星晷。日晷使用了三角形的表,其斜边指向北天极,观察其在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就可在不同季节确定时刻,解决了我国古代地平式日晷长期存在的问题。该日晷还能确定当时所处的节气。星晷采取了重盘的结构,... 明代崇祯年间曾制作过平面日晷和星晷。日晷使用了三角形的表,其斜边指向北天极,观察其在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就可在不同季节确定时刻,解决了我国古代地平式日晷长期存在的问题。该日晷还能确定当时所处的节气。星晷采取了重盘的结构,按照当时所处节气调整盘间的位置后可观测两颗特定的恒星,以有效地确定时刻。这两台计时仪器是徐光启学习了西方有关知识后的创造性仿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晷 星晷 计时仪器 天文学史 古天文仪器 明朝
下载PDF
唐宋时期星表精度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8年第19期177-182,共6页
中国古代的星表工作在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表明,一行观测得到的恒星去极度数据精度是不高的。这可能是这些数据未能反映实际精度的缘故。一行发现了在不同时期观测得到的恒星位置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虽然并未认识到这是由岁差... 中国古代的星表工作在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表明,一行观测得到的恒星去极度数据精度是不高的。这可能是这些数据未能反映实际精度的缘故。一行发现了在不同时期观测得到的恒星位置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虽然并未认识到这是由岁差现象引起的,但由此人们开始了对恒星位置的经常性观测,这一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宋代的两本星表精度有显著的提高。皇星表的精度接近0°.5,与数据的读数精度相当,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星表 精度 系统误差 唐朝 宋朝 古代天文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星表数据的误差
9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7年第18期235-240,共6页
对影响中国古代星表数据的各种误差进行了讨论。指出利用现代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数据中的明显差错后,大部分系统误差可以通过现代的星表处理方法得到削弱,从而能对星表的精度水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星表 系统误差 精度 数据处理 浑仪
下载PDF
我国隋代以前月行迟疾资料精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89年第10期210-217,共8页
我国古代早在东汉就明确发现了月亮运动的迟疾现象。在隋代以前的六部历法(乾象历,景初历,元嘉历,大明历,正光历,甲子元历)中就列有月行迟疾的有关数据。在本文中对这些数据的精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表明,它们与利用克普勒方程运算得... 我国古代早在东汉就明确发现了月亮运动的迟疾现象。在隋代以前的六部历法(乾象历,景初历,元嘉历,大明历,正光历,甲子元历)中就列有月行迟疾的有关数据。在本文中对这些数据的精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表明,它们与利用克普勒方程运算得到的数据之间的均方偏离为0.3古度左右。利用这两类数据与现代月亮日行数据比较,其均方偏离也只有0.4古度左右。它们与现代月亮日行数据按近点月日期的平均值更为接近,其均方偏离只有0.2古度左右,表明这些数据是当时月亮平均运动的反映,显示了当时人们对月亮运动的观测精度已经相当高了。但是六部历法中推求月亮运动的方法会产生较大的积累误差,与现代月亮日行数据比较可知,在一个近点月左右的时间内,这种积累误差最大值有时可达8古度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运动 迟疾现象 乾象历 大明历 正光历 东汉 中国 景禄历 元嘉历
下载PDF
庐山“璇玑玉衡”的用途初析
11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5年第16期186-192,共7页
本文对庐山博物馆保存的“璇玑玉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它有可能是古代的计时仪器,其功能相当于星晷和日晷,但由于其结构简单而粗陋,其计时精度很低。它也有可能不过是表现天地情况的象征物。不宜对其作出过高的评价。
关键词 璇玑玉衡 天文仪器 计时仪器 星晷 日晷 古代仪器
下载PDF
常州天宁禅寺清代日晷及其复原设计
12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3年第14期303-309,共7页
本文介绍了常州市天宁禅寺两台清代大型日晷的有关情况,对其结构、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将其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赤道式日晷进行了比较研究。还详细地叙述了对其进行复原设计的指导思想、具体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古天文仪器 日晷 常州市 复原设计 结构 工作原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的历史地位
13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4年第15期256-262,共7页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三大宇宙学说─—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讨论,认为浑天说以其“地在天中”的观点而显得比较成熟,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相比毫不逊色。但盖天说、宣夜说的“天在地上方”的观点比较原始,...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三大宇宙学说─—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讨论,认为浑天说以其“地在天中”的观点而显得比较成熟,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相比毫不逊色。但盖天说、宣夜说的“天在地上方”的观点比较原始,不宜对其给予过高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天说 盖天说 宣夜说 古代宇宙学 中国
下载PDF
历代二十八宿距星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0年第11期192-198,共7页
本文以我国古代各个时代所采用的二十八宿宿度数据为依据,对相应的距星进行了证认,给出了不同时代距星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古代 星宿 二十八宿 距星 入宿度 去极度
全文增补中
利用中国古代月掩星资料研究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0年第11期199-202,共4页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月掩星资料 地球自转速率 刘次沅
全文增补中
天文图书文献和期刊工作与天文科技创新
16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天文图书文献和期刊工作是天文科技创新的基础,又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反映、国内外天文学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也是国家天文学发展总体水平的反映。在天文创新工程业已启动的今天,应重视图书文献和期刊工作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其正常... 天文图书文献和期刊工作是天文科技创新的基础,又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反映、国内外天文学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也是国家天文学发展总体水平的反映。在天文创新工程业已启动的今天,应重视图书文献和期刊工作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其正常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科技创新 天文学 图书文献 期刊工作
原文传递
非名牌学术期刊亟需扶持
17
作者 郭盛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6-18,共3页
大量非名牌学术期刊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们更需要受到关注,更需要在政策上、在条件上得到扶持,从而得到发展,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科技腾飞服务.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学术期刊 创新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