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陀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0年第3期73-79,4,共8页
佛教文献中,佛陀传记一类的经文是晚出的,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在早期佛教巴利语三藏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佛陀传记。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在佛教大乘化的时期。“传记”,... 佛教文献中,佛陀传记一类的经文是晚出的,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在早期佛教巴利语三藏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佛陀传记。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在佛教大乘化的时期。“传记”,梵语、巴利语的常用词是Carita,原意是“行走”、“行迹”或“行动”,引伸为“经历”、“生平”和“传记”。但是,在古代印度,“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巴利语 传记 大乘佛教 神通 上座部佛教 佛教徒 演变 游戏 部派佛教
原文传递
《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上) 被引量:5
2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40-48,共9页
关键词 正理论 无常性 异品 自语相违 现量 积聚性 宗法性 空等 理论讲解 商羯罗
原文传递
帝释天和因陀罗 被引量:5
3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1年第1期54-57,4,共5页
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祗;帝释天是佛教神话中最活跃的神祗。因陀罗(梵文Indra,巴利文Inda)有个称号叫释揭罗(梵文(?)akra,巴利文sakka),而帝释天有个称号叫因陀罗。由此,人们常把佛教神话中的帝释天等同于吠陀... 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祗;帝释天是佛教神话中最活跃的神祗。因陀罗(梵文Indra,巴利文Inda)有个称号叫释揭罗(梵文(?)akra,巴利文sakka),而帝释天有个称号叫因陀罗。由此,人们常把佛教神话中的帝释天等同于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实际上,他们只是名号互通,而本质迥异。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神话体系的神祗。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这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神话 神话传说 印度神话 阿修罗 佛陀 雅利安人 佛教文献 梵文 成书时间 上古神话
原文传递
佛教神通观 被引量:4
4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17-22,共6页
神通在早期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五世纪觉音撰写的《清净道论》是一部权威性的上座部佛教概论。全书二十三品,其中有两品(说神变品和说神通品)是专门论述神通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盛,在佛教研究界,学者们常常... 神通在早期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五世纪觉音撰写的《清净道论》是一部权威性的上座部佛教概论。全书二十三品,其中有两品(说神变品和说神通品)是专门论述神通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盛,在佛教研究界,学者们常常故意回避早期佛教中的神通问题,甚至佛教学者也自觉地对神通问题进行淡化处理。因为按照近代科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犍连 佛陀 上座部佛教 比丘 《宋高僧传》 阿罗汉 超自然 早期佛教 《中阿含经》 须弥山
原文传递
佛陀的无我说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32-37,共6页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无我 奥义书 《增一阿含经》 反身代词 三法印 使用法 哲学意义 “十二因缘” 《大智度论》
原文传递
佛陀的神话观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7年第1期49-55,共7页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神话仍处在吠陀神话阶段,所以,在巴利语三藏中,很少提及毗湿奴和湿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婆罗门 地狱 巴利语 佛教神话 阿修罗 《经集》 原始佛教 无神论 天神
原文传递
师恩深如海——纪念金克木先生逝世一周年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74-77,88,共5页
关键词 金克木 中国 宗教研究 学术创作 思想品德 哲学研究
原文传递
佛陀的社会观
8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6年第Z2期47-53,共7页
按照佛陀的四谛说,可以说,原始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四谛的出发点是苦谛。苦谛是指人生之苦,诸如生、老、病、死、怨憎会、亲别离和求不得。这种对人生之苦的概括,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而来。然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从来是... 按照佛陀的四谛说,可以说,原始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四谛的出发点是苦谛。苦谛是指人生之苦,诸如生、老、病、死、怨憎会、亲别离和求不得。这种对人生之苦的概括,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而来。然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从来是社会的人。佛陀将人生的本质概括为苦,实际上是佛陀对社会现实苦难的感受和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婆罗门教 佛陀 刹帝利 社会观 种姓 转轮 阿含经 社会现实 首陀罗 祭司
原文传递
《摩诃婆罗多》汉译本第一卷出版有感
9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83-85,共3页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印度两大史诗,是支撑印度教文化的一双巨足。《摩诃婆罗多》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号称十万颂,相当于《罗摩衍那》的四倍。本世纪初以来,印度许多著名的梵文学者参加了《摩诃婆罗多》精校本的编...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印度两大史诗,是支撑印度教文化的一双巨足。《摩诃婆罗多》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号称十万颂,相当于《罗摩衍那》的四倍。本世纪初以来,印度许多著名的梵文学者参加了《摩诃婆罗多》精校本的编订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于1966年出齐全书,共十九卷,为《摩诃婆罗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汉译本 《罗摩衍那》 印度 翻译工作 生殖崇拜 季羡林 梵文 出版计划 表示支持
原文传递
佛教涅槃论
10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4期25-28,共4页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度,涅槃这一概念并非佛教独家使用,印度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佛教内部,涅槃的概念也随教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佛教的涅槃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因素 无余涅 大乘佛教 阿罗汉 舍利弗 涅槃 佛陀 原始佛教 巴利语 八正道
原文传递
古典印度学现状
11
作者 弗里茨.斯达尔 郭良鋆 《南亚研究》 1983年第3期78-84,共7页
许多梵文学者会同意下述看法:已故的路易·勒努(Louis Renou)是二十世纪中叶主要的梵文学家。他的工作实际上几乎涉及梵文和印度学研究的全部领域,只有佛教除外。他写过各种翻译文章、概述、手册和基础教材,而且就一般认为是最能体... 许多梵文学者会同意下述看法:已故的路易·勒努(Louis Renou)是二十世纪中叶主要的梵文学家。他的工作实际上几乎涉及梵文和印度学研究的全部领域,只有佛教除外。他写过各种翻译文章、概述、手册和基础教材,而且就一般认为是最能体现古代印度人才智的两部经典——波你尼经和吠陀——广泛地写过论文。在勒努的一系列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印度 梵文 古典 著作 英译本 语言学 印度教 印度哲学 佛教哲学 二十世纪
原文传递
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CSSCI 1993年第4期55-60,共8页
印度教万神殿众神林立,蔚为大观。许多神祗都经历过荣枯兴衰。他们中或有青云直上,独占鳌头;或有中途没落,黯然退去。因陀罗和火神在吠陀神殿中声名煊赫,到史诗—往世书神殿中,地位下降,沦为小神;而原先在吠陀神殿中微不足道的毗湿奴。
关键词 毗湿奴 印度教 祖先崇拜 史诗 雅利安人 湿婆 祭祀 太阳神 婆罗门教 神话传说
原文传递
印度巴利文佛教文学概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1982年第3期37-46,共10页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后广泛流传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经籍的数量远远超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只是佛教于公元十二世纪在印度消亡,因而印度本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经籍并不多。迄今为止。
关键词 佛教文学 佛教教义 本生故事 佛陀 婆罗门 佛教经典 佛教徒 比丘尼 印度诗歌 汉译佛经
原文传递
梵语佛教文学概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1988年第2期17-26,43+3,共12页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时期。至公元前1世纪,在大众部的中心——南印度的安陀罗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大乘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时期。至公元前1世纪,在大众部的中心——南印度的安陀罗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大乘佛教,后来传至北印度,得以发展,公元3-6世纪达到鼎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它们被大乘通称为小乘)的经文流传下来的完整成系统的只有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大乘佛教以梵语或混合梵语作为经典语言。但大乘佛教的梵文原典已大量失传。因此,巴利语三藏与汉语三藏、藏语三藏同时构成现存于世的比较完整的三个不同语系的佛教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佛教文学 本生故事 譬喻经 梵语 大乘佛教 汉译佛经 佛教经典 大众部 佛教徒
原文传递
佛教神话中的摩罗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1986年第4期45-49,4,共6页
佛教文献中没有单独成书的神话集,但佛教神话是存在的。它散见于三藏经典,尤其是佛陀传记类经文。即使在佛陀尚未被神化而仍然作为人师的巴利文经典中,神话成份也已见端倪。例如,《长尼迦耶》第十四部《大本经》(Mahāpadāna)中说佛陀... 佛教文献中没有单独成书的神话集,但佛教神话是存在的。它散见于三藏经典,尤其是佛陀传记类经文。即使在佛陀尚未被神化而仍然作为人师的巴利文经典中,神话成份也已见端倪。例如,《长尼迦耶》第十四部《大本经》(Mahāpadāna)中说佛陀具有天耳通、天眼通等等;《中尼迦耶》第一二三部《未曾有法经》(Acchariyabbhutadhamma)中记叙了佛陀出世时的神奇事迹。但在那里,陈述和描绘都很简炼和朴素。后来,随着“菩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神话 佛陀 婆罗门教 佛教教义 汉译佛经 传记类 经文 菩萨 比丘尼 描写
原文传递
《经集》浅析
16
作者 郭良鋆 《南亚研究》 1987年第1期52-60,11+4,共11页
《经集》是巴利文三藏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跋婆罗(Bhabra)赦令中规定必须学习的经文内,就有三部与... 《经集》是巴利文三藏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跋婆罗(Bhabra)赦令中规定必须学习的经文内,就有三部与《经集》的一些章节等同:《牟尼偈》(Munigāthā)等同于《经集》中的《牟尼经》(第一品第十二章)、《牟尼经》(Mauneya sūtra)等同于《经集》中的《那罗迦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文 佛陀 婆罗门教 原始佛教 早期佛教 产生年代 佛教徒 经典 汉译佛经 注释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权利和自由
17
作者 爱.卡德尔 郭良鋆 《世界哲学》 1981年第4期40-45,共6页
一、自治民主极大地扩大了人权和自由的范围由于社会主义自治,南斯拉夫工人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和人的自由远远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所描绘的公民权利和自由。自治的权利和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各项决定直接发表意见的权利,排除了由多党制或一... 一、自治民主极大地扩大了人权和自由的范围由于社会主义自治,南斯拉夫工人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和人的自由远远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所描绘的公民权利和自由。自治的权利和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各项决定直接发表意见的权利,排除了由多党制或一党制的社会统治中的政治垄断,也排除了以抽象的政治公民为基础的体制。只有真正的在以工人为基础的政治体制中,个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 自治权利 公民权利 民主权利 联合劳动组织 工人 基层组织 南斯拉夫 政治体制 多党制
原文传递
现代印度哲学一瞥
18
作者 R.布里甘德勒 郭良鋆 《世界哲学》 1978年第4期60-65,共6页
导言在最后这一章,我们将概观一下现代印度哲学。但是,在这样做之前,应当简略地讲讲影响印度文明发展成目前状况的历史力量。穆斯林的入侵和欧洲人的入侵是印度文明受到的两种最强大的外来影响。穆斯林最早入侵印度始于公元八世纪,以后... 导言在最后这一章,我们将概观一下现代印度哲学。但是,在这样做之前,应当简略地讲讲影响印度文明发展成目前状况的历史力量。穆斯林的入侵和欧洲人的入侵是印度文明受到的两种最强大的外来影响。穆斯林最早入侵印度始于公元八世纪,以后络绎不绝,到莫卧儿帝国(公元1550年——1710年)则达到了顶峰。早期许多穆斯林入侵者和征服者仅仅是些抢劫者和掠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达克里希南 印度哲学 印度社会 穆斯林 印度人 奥义书 宗教 印度教 莫卧儿帝国 哲学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