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铁蛋白、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尿酸水平与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艳荣 王永增 +3 位作者 赵莉 张静 郭艺航 李唯源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2期30-34,共5页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铁蛋白(Ferr)、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尿酸(UA)水平与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唐山中心医院诊治的121例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结果将70例PCA患者...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铁蛋白(Ferr)、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尿酸(UA)水平与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唐山中心医院诊治的121例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结果将70例PCA患者纳入PCA组,将5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纳入BPH组。测定患者血清中Ferr、fPSA、UA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Ferr、fPSA、UA水平与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err、fPSA、UA指标对PCA的诊断效能。结果 (1)PCA组血清Ferr、fPSA、UA水平均明显高于BPH组(P<0.05)。(2)Ferr、fPSA、UA联合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96.12%,诊断能力高于Ferr、fPSA、UA单项检测(P<0.05)。(3)PCA患者不同Gleason分级中血清Ferr、U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A患者血清fPSA表达水平与Gleason分级无相关性(r=0.119,P=0.492);PCA患者血清Ferr、UA水平与Gleason分级呈正相关(r=0.371,P=0.014;r=0.571,P=0.003)。结论 PCA患者血清fPSA表达水平与Gleason分级无相关性,血清Ferr、UA水平与Gleason分级呈正相关性;Ferr、fPSA、UA联合检测用于诊断鉴别PCA具有一定诊断价值;Ferr、UA可作为预测PCA病理分级的重要指标,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铁蛋白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尿酸 GLEASON分级
下载PDF
同源重组相关蛋白XRCC3对食管鳞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钱东 郭艺航 +5 位作者 曾宪亮 王欢欢 吴志强 孟茂斌 王平 袁智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同源重组相关蛋白XRCC3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ma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同源重组相关蛋白XRCC3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ma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别检测食管鳞癌细胞以及患者石蜡封存组织标本中XRCC3的表达;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构建稳定沉默XRCC3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株;运用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DNA损伤以及端粒损伤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或组织相比,XRCC3在食管鳞癌细胞及组织中呈高表达;流式及相关实验揭示沉默XRCC3的表达会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在放疗的作用下DNA损伤以及端粒损伤的发生并提高了细胞凋亡的发生比例。结论:XRCC3通过保护端粒的稳定减少了电离辐射所致的细胞DNA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最终导致食管鳞癌细胞对放疗的相对抵抗,靶向XRCC3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XRCC3 放疗 凋亡 端粒稳定
下载PDF
射波刀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因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郭艺航 庄洪卿 +1 位作者 袁智勇 王平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射波刀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1年射波刀治疗颅内原发或转移瘤患者94例(104个靶点).全部采用颅骨追踪方式、60% - 87%剂量线、12 -45 Gy、1-8次分割完成.运用影像学或病理学判定放... 目的 探讨射波刀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1年射波刀治疗颅内原发或转移瘤患者94例(104个靶点).全部采用颅骨追踪方式、60% - 87%剂量线、12 -45 Gy、1-8次分割完成.运用影像学或病理学判定放射性脑坏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体积、剂量线、处方剂量、分割次数、是否联合WBI、BED与放射性脑坏死的关系;采用ROC曲线测定所有影响因素对放射性脑坏死预测性及临界阈值.结果 12个靶点(11.54%)发生放射性脑坏死.回归分析显示治疗BED、是否联合WBI、分割次数是放射性脑坏死的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034、0.650±0.072、0.712±0.064,仅BED能较好预测放射性脑坏死发生且剂量阈值为>7 410 cGy.结论 BED、是否联合WBI、治疗分割次数是放射性脑坏死的影响因素,BED是放射性脑坏死的最佳预测因子,BED>7410 cGy为放射性脑坏死剂量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坏死 射波刀 生物等效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