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和油条中15种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光勇 郭苍亭 +1 位作者 薛光 郭金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8-1395,共8页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C2-MS/MS)测定食用植物油和油条中15种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含量的方法。3-MCPDE的结构与甘油酯极为相似,因此很难将其从植物油中分离出来。为降低基质干扰,实验以不同极性的溶剂依...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C2-MS/MS)测定食用植物油和油条中15种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含量的方法。3-MCPDE的结构与甘油酯极为相似,因此很难将其从植物油中分离出来。为降低基质干扰,实验以不同极性的溶剂依次洗脱载有样品的氨基填料层析柱,用UPC2和ACQUITY QDa质谱检测器分析每单元洗脱液以绘制洗脱曲线。分段收集的洗脱液经混合、浓缩和过滤后,以Viridis HSS C18 SB色谱柱(150 mm×2.1 mm,1.8μm)为分析柱,超临界CO2和40%乙腈甲醇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97%异丙醇水溶液(含0.2%氨水)为补偿液,用配备电喷雾电离源的三重四极杆质谱在正离子、多级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5种3-MCPDE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73),检出限为0.01~0.68μg/L(S/N=3),定量限为0.04~1.74μg/L(S/N=10);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6%~98.5%(n=9),相对标准偏差为1.8%~6.4%。利用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并对考察范围以外的疑似3-MCPDE化合物进行了分析。该法基质兼容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绿色环保,较传统方法极具优势,用于测定植物油和油条中3-MCPDE单体的种类和含量,结果满意;但该法也存在定性能力较弱、定量过度依赖单体标准品、单酯较二酯离子化效率低等问题,可作为后期研究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 3-氯-1 2-丙二醇脂肪酸酯 食用植物油 油条
下载PDF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食用植物油中12种长链甘油三酯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光勇 郭苍亭 +1 位作者 薛光 郭金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9-704,共6页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 2-MS/MS)测定食用植物油中12种长链甘油三酯(TAGs)含量的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溶解后,以两支串联的HSS C 18 SB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为分析柱,超临界CO 2和甲醇(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 2-MS/MS)测定食用植物油中12种长链甘油三酯(TAGs)含量的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溶解后,以两支串联的HSS C 18 SB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为分析柱,超临界CO 2和甲醇(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97%甲醇水溶液(含0.2%氨水)为补偿液,用配备电喷雾电离源的MS/MS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TAGs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2),检出限(S/N=3)为1.0~8.0 mg/g,定量下限(S/N=10)为3.0~25 mg/g,平均回收率(n=9)为95.7%~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5%~4.2%,仪器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利用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并对考察范围以外的部分TAGs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基质兼容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绿色环保,为食用植物油中TAGs的准确定量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 长链甘油三酯 食用植物油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培训频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凤 刘霞 +3 位作者 廖宁 陆东月 苏峥峰 郭苍亭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培训频次需求调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培训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区(县)两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开展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能力恐慌情况、历史培训情况、...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培训频次需求调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培训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区(县)两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开展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能力恐慌情况、历史培训情况、频次期望情况,使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1180人,有效应答1112人,有效应答率为94.24%。培训频次认为每周一次109人(构成比为9.80%);每月一次527人(构成比为47.39%);每季度一次351人(构成比为31.56%);每半年一次89人(构成比为8.00%);每年一次36人(构成比为3.24%)。选择长间隔培训人员476人(构成比为42.81%),选择短间隔培训人员636人(构成比为57.19%)。影响疾控机构工作人员选择培训间隔的主要因素为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工作年限2年及以下的比2年以上的选择短间隔的几率高出3.189倍。学历在本科及以下的比大专及以下的选择短间隔的几率要高出1.817倍。初级及以上职称的比无职称的选择短间隔的几率要高出1.385倍。结论不同群体对培训频次需求有差异,结合需求可重点对新进人员、高学历、有职称的人员进行高频次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预防控制 乌鲁木齐 培训 调查 影响因素 分析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薇 郭苍亭 +1 位作者 高枫 薛娜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24期3432-3434,共3页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1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4/10万,各年度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发病率为556.97/10万;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1.52∶1;职业以学生、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数的55.42%、23.24%、12.12%。结论学生和幼托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腮高发场所,春末夏初和冬季呈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