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化ECMWF短时预报场对区域中尺度模式预报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何邓新 赖安伟 +6 位作者 张文 康兆萍 王俊超 王珊珊 郭英莲 马鹤翟 王志斌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288-298,共11页
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场常作为背景场驱动区域中尺度天气模式业务系统,其数据质量对区域模式的预报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使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场(NCEP GFS)作为背景场,其预报精度有待提高。为提... 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场常作为背景场驱动区域中尺度天气模式业务系统,其数据质量对区域模式的预报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使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场(NCEP GFS)作为背景场,其预报精度有待提高。为提高模式的短期预报能力,提出一种利用三维变分方法同化高质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细网格预报场改善模式初始场的方法,将NCEP GFS预报场作为背景场,同化ECMWF三维格点预报要素,开展个例和批量同化试验。首先,利用探空观测对NCEP GFS和ECMWF的12 h预报产品进行误差特征统计,ECMWF 12 h细网格预报的温度、水平风场、相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都小于NCEP GFS预报场,因此对其进行同化是可行的。然后,对2021年8月11—13日的强降水个例进行不同分辨率的ECMWF预报场同化敏感性试验。最后,基于不同敏感性试验的结果,选择1°×1°的ECMWF预报场对2021年8月进行批量同化试验。结果如下:(1)2021年8月11—13日的强降水个例同化预报试验表明,要素场预报误差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尤其是在模式低层;对12~36 h、36~60 h、60~84 h累积降水的TS评分具有一定的改善能力,尤其是暴雨量级。(2)不同分辨率的ECMWF预报场同化敏感性试验表明ECMWF预报场1°×1°的预报效果要优于0.5°×0.5°和0.25°×0.25°。(3)2021年8月的批量试验结果显示,同化ECMWF 12 h 1°×1°预报要素后,12 h、36 h和60 h预报的温度、湿度和风场在垂直方向上比控制试验均方根误差有所降低,降水TS评分提高明显,特别是50 mm暴雨降水TS评分,提升了13.33%,可有效改善华中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三维变分同化 强降水 华中区域中尺度模式
下载PDF
“7.15”宜昌大暴雨的地形影响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郭英莲 吴翠红 +3 位作者 王继竹 王平 王珏 吴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湖北地形复杂,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局地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很多。2010年7月15日宜昌地区的强降水是在满足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受地形作用加强的局地暴雨。本文利用实况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以及LAPS再分析资料对背景场、低层流场、雷达... 湖北地形复杂,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局地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很多。2010年7月15日宜昌地区的强降水是在满足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受地形作用加强的局地暴雨。本文利用实况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以及LAPS再分析资料对背景场、低层流场、雷达回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冷空气南下和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促进低层风场的调整,在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地形对低层风场的辐合作用触发了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此次过程中地形对降水的触发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地形迎风坡抬升触发作用,另一方面为地形对近地层流场的影响造成的辐合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强降水 近地层风场
下载PDF
锋生作用对2011年梅汛期湖北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1 位作者 李才媛 龙利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湖北人工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监测站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0.5°×0.5°等资料,对锋生函数在2011年6月中上旬梅雨期三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湖北梅雨在单阻型环流场形成和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湖北人工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监测站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0.5°×0.5°等资料,对锋生函数在2011年6月中上旬梅雨期三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湖北梅雨在单阻型环流场形成和维持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特征的暴雨过程。三次过程均在中层出现锋生。(2)中层锋生主要由垂直锋生造成,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生。低层锋生主要由水平锋生造成,有利于水汽输送和辐合抬升。当中层和低层均有锋生,且中层为垂直锋生、低层为水平锋生时,有利于降雨强度的加强。(3)先出现中层锋生后出现低层锋生可能为短时降雨,先出现低层锋生后出现中层锋生可能为长历时降雨。(4)低层的垂直锋消与水平锋生完全抵消说明低层水平辐合不够强,且对流稳定,不利于强降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梅雨期 暴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武汉地区连续两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刘希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1420,共10页
利用环境污染物监测资料、气象实况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MODIS火点监测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以及轨迹模拟模式等,对2012年6月11-12日(过程Ⅰ)和15日(过程Ⅱ)武汉地区连续两次严重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 利用环境污染物监测资料、气象实况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MODIS火点监测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以及轨迹模拟模式等,对2012年6月11-12日(过程Ⅰ)和15日(过程Ⅱ)武汉地区连续两次严重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为地面秸秆燃烧形成的污染物随700hPa以下的水平气流进入武汉地区,在局地水汽增加、近地层维续上升、下沉运动联合配置,以及低层逆温和盆地地形共同作用形成雾霾天气。水平流场转变、气流抬升增强、相对湿度减小、下沉气流触地、逆温层顶下降均有利于能见度逐渐转好。过程Ⅰ和过程Ⅱ的不同在于过程Ⅰ结束后污染物没有完全沉积,局地污染物吸湿造成过程Ⅱ提前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燃烧 雾霾 成因分析
下载PDF
GPS可降水量在湖北暴雨预报中的指示性 被引量:9
5
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2 位作者 王海燕 龙利民 韩芳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6-674,共9页
通过对2012年5—9月湖北省59个GPS/MET站可降水量资料、全省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实况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1同址观测的GPS-PWV与探空-PWV相关性高,误差小,有降水时相关性下降。2有降水时山地比平原地区的GPS-PWV普遍偏低10mm左右。369%暴... 通过对2012年5—9月湖北省59个GPS/MET站可降水量资料、全省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实况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1同址观测的GPS-PWV与探空-PWV相关性高,误差小,有降水时相关性下降。2有降水时山地比平原地区的GPS-PWV普遍偏低10mm左右。369%暴雨出现前GPS-PWV会上升,不上升的则已达到较高值。GPS-PWV单站6h和12h变量为正,对暴雨开始的指示性较好。4不同类型暴雨的GPS-PWV特征不同:西风系统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型局地暴雨中心均对应GPS-PWV高值区,其GPS-PWV阈值在湖北西部分别为大于等于40mm和大于等于55mm,在湖北中东部分别为大于等于52mm和大于等于60mm;台风影响型局地暴雨大多位于GPS-PWV高值区附近的密集带,GPS-PWV阈值为大于等于45mm;区域性暴雨需在有利降水的天气形势下考虑PWV,暴雨中心对应GPS-PWV高值区,且GPS-PWV高值中心较暴雨中心提前1h出现。5暴雨中心位于GPS-PWV水平分布密集带的情况有3种:个别影响系统移动较快的暴雨、台风影响型局地暴雨、个别山区暴雨。6利用GPS-PWV高值区叠加地面辐合区判断未来1h暴雨区,对湖北中东部暴雨的指示性较好,但对湖北西部山区暴雨的指示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GPS PWV 指示性
下载PDF
对流层中上层干空气对“碧利斯”台风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郭英莲 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9,共12页
利用2006年7月14—15日的NECP/NCAR全球1°×1°再分析、站点降水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对流层中上层干空气对"碧利斯"台风造成的湖南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中上层500~200hPa有大片相对湿度低的干区... 利用2006年7月14—15日的NECP/NCAR全球1°×1°再分析、站点降水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对流层中上层干空气对"碧利斯"台风造成的湖南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中上层500~200hPa有大片相对湿度低的干区,暴雨发生后干区减弱消失。干区与不稳定能量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受东风气流影响,干区向偏西方向移动;较强的水汽垂直输送也有利于暴雨发生前雨区上空干空气的减弱。敏感性试验证明对流层中上层干空气对不稳定能量有一定的积累作用;在增强干空气相对湿度的情况下,干空气的减弱对降水量的减少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利斯 暴雨 干空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8年冬季准静止锋与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异同 被引量:9
7
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1 位作者 李才媛 王海燕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49-356,共8页
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2008年冬季静止锋和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2)锋生作用均在低层较为明显,但锋生结构不同。2008年... 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2008年冬季静止锋和19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2)锋生作用均在低层较为明显,但锋生结构不同。2008年冬季静止锋锋生较强,坡度较小,高度到达对流层中上层;1998年夏季梅雨锋锋生较弱,锋区主要集中在800 hPa以下。2008年降水主要发生在静止锋北侧,1998年夏季降水则主要发生在锋区附近。(3)影响锋生的要素不同。2008年静止锋锋生为温度、湿度、风场的共同作用;而1998年静止锋锋生主要为湿度和风场的影响,温度场几乎没有对其产生影响。(4)降水机制不同,2008年1月的冰雪天气为静止锋锋面抬升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而1998年夏季的梅雨是由低层不稳定的触发、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止锋 梅雨锋 锋生 2008年 1998年
下载PDF
湖北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8
作者 周志敏 王斌 +3 位作者 郭英莲 杜牧云 康兆萍 孙玉婷 《暴雨灾害》 2023年第4期372-383,共12页
受低涡和切变线的影响,2020年6月27—28日湖北地区发生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造成严重灾害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研究云微物理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影响,提高梅雨期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针对本次暴雨过程,利用WRF模式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 受低涡和切变线的影响,2020年6月27—28日湖北地区发生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造成严重灾害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研究云微物理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影响,提高梅雨期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针对本次暴雨过程,利用WRF模式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该系统的云微物理特征,探讨了云微物理过程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数值试验较准确地模拟出暴雨的落区及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过程,且区域平均降水随时间的演变与实况较为一致,但总体偏强。(2)降水强度急速上升阶段,冰相粒子融化量大于雨滴搜集云滴,雷达回波迅速增强。降水强度变化相对平缓阶段,雨滴搜集云滴量逐步增多,超过冰相粒子融化。各类水成物均快速发展,回波不断增强,冰晶增长速度超过雪和霰。在区域平均降水到达峰值前,水成物(除了雪粒子外)含量、上升气流及雷达回波均已达极值。上升气流中心与冰相粒子、云滴含量大值区分布较为一致,有利于淞附过程。(3)冰相粒子搜集云滴总量一直小于雨滴对云滴的搜集,云雨自动转化量在降水强度减弱时增长更明显。冰相粒子在降水发展初期主要通过贝吉龙过程产生,随着冰相粒子的发展,淞附过程占优,直到系统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源汇项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资料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继竹 郭英莲 +3 位作者 徐桂荣 付志康 龙利民 韩芳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08-1315,共8页
利用常规探空、秒级原始探空、GPS/MET、微波辐射计、GFS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中尺度WRF模式的预报场资料计算整层可降水量,对多种资料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进行误差特征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秒级探空和常规探空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基本一致... 利用常规探空、秒级原始探空、GPS/MET、微波辐射计、GFS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中尺度WRF模式的预报场资料计算整层可降水量,对多种资料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进行误差特征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秒级探空和常规探空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基本一致。GPS/MET、微波辐射计、GFS以及WRF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与常规(秒级)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2、0.93、0.80,有降水时GPS/MET和微波辐射计与常规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下降到0.85和0.81,但有降水时GPS/MET误差分布较集中,而有降水时微波辐射计误差显著增大,主要由于1~2 km处水汽密度误差异常增大。除微波辐射计和GFS宜昌站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为相对常规探空偏高,其他资料均为偏低,GPS/MET宜昌和恩施站平均偏低3 mm,GFS武汉和恩施站分别偏低1和7 mm,WRF恩施平均偏低2 mm,WRF武汉和宜昌平均偏低6~8 mm。GFS恩施站可降水量偏低是由于GFS资料中恩施地面气压比实际偏低,但其露点温度整层均比常规探空偏高。除GFS恩施站外,GFS武汉、GFS宜昌和WRF 3站的露点温度相对常规探空资料露点温度均表现为:850 hPa以下偏低,850 hPa以上偏高。WRF 12 h预报场的整层可降水量与常规探空整层可降水量的相关性和误差均优于24 h预报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 GPS/MET 微波辐射计 GFS WRF 误差
下载PDF
湖北省1954/2008年历史罕见持续低温冰雪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才媛 郭英莲 +2 位作者 王海燕 王继竹 李银娥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80-86,共7页
1954年12月26日-1955年1月18日湖北省遭遇了120年一遇的历史罕见持续低温冰雪灾害。2008年1月13日-2月3日,湖北省再次出现了一次持续低温冰雪过程,严重程度仅次于1954年,为70年一遇。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应用天气学和波... 1954年12月26日-1955年1月18日湖北省遭遇了120年一遇的历史罕见持续低温冰雪灾害。2008年1月13日-2月3日,湖北省再次出现了一次持续低温冰雪过程,严重程度仅次于1954年,为70年一遇。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应用天气学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征及能谱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具有基本一致的长波系统背景场、水汽条件、地面冷空气条件;在低温冰雪过程中,850~700hPa存在明显逆温层;中高纬度、中低纬度能量谱强度、输送和转换有明显的变化,并且与天气系统的变化相对应。但是,两次天气过程的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异,而且前者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低涡、副高和地面冷高压等的强度均明显比后者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冰雪 环流形势 逆温层 经、纬向扰动动能谱 角动量输送谱 湖北省 1954年 2008年
下载PDF
低层锋生型暴雨特征合成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银娥 王艳杰 +2 位作者 李武阶 柳草 郭英莲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3-229,共7页
应用湖北省县级以上84个气象观测站点24 h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5—8月低层锋生类型10场暴雨的雨量特征,对天气系统和各种物理量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低层锋生型暴雨主要是由于低层锋生强迫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 应用湖北省县级以上84个气象观测站点24 h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5—8月低层锋生类型10场暴雨的雨量特征,对天气系统和各种物理量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低层锋生型暴雨主要是由于低层锋生强迫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形成跨锋面的次级正环流,其上升支与高层次级反环流的上升支在暴雨区上空叠加,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区,触发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中层槽前正涡度平流、低层西南急流风速辐合以及锋面倾斜导致倾斜涡度发展等共同作用下,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中尺度低涡中心区域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动力水汽辐合最强烈,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锋生 倾斜涡度 中尺度低涡
下载PDF
2009年初湖北省持续雨雪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才媛 王海燕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邓红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28-332,356,共6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采取天气学和波谱方法,分析了2009年2月13日至3月4日湖北持续雨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及能量谱特征,并与2008年1月10日至2月1日湖北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次持续雨雪过程具有基本...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采取天气学和波谱方法,分析了2009年2月13日至3月4日湖北持续雨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及能量谱特征,并与2008年1月10日至2月1日湖北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次持续雨雪过程具有基本相同的长波系统背景场条件和地面冷空气影响路径;对流层850—700 hPa存在逆温层,后一过程的逆温层维持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且无中断;两次雨雪过程的温度分布和强度差异明显,后者气温异常偏低,冰冻现象严重;两次雨雪天气期间,中高纬、中低纬地区的能量谱强度、输送和转换变化明显,且与天气系统的变化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雨雪 低温 环流形势 逆温层 扰动动能谱 角动量输送谱
下载PDF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对武汉夏季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韩芳蓉 舒斯 +3 位作者 苟阿宁 许建玉 郭英莲 陈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6期83-88,共6页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12—13日武汉站发生的暴雨过程中各气象要素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湿度、液态水含量、不稳定能量的值和其大值区所在的垂直高度在降水期均...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12—13日武汉站发生的暴雨过程中各气象要素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湿度、液态水含量、不稳定能量的值和其大值区所在的垂直高度在降水期均明显大于非降水期,说明这些要素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应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要素分析降水过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2)以小时雨量10 mm将降水分界为弱降水和强降水时段。云底高度在强降水时段才为零;温度的垂直分布在降水时段存在逆温,且强降水比弱降水时段逆温层更高;水汽密度在有降水发生时,底层的大值区有所抬升,并在强降水时段对流层低层出现>26 g/m3的大值中心。可以通过地基微波辐射计对降水做进一步的量级划分,有助于明确雨团性质和降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资料 暴雨过程 对应特征
下载PDF
湖北省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率预报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继竹 郭英莲 +1 位作者 徐双柱 韦惠红 《气象科技》 2014年第3期460-465,共6页
利用实时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在湖北省分区域短时暴雨云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取与短时暴雨相关的云图特征参数,结合NCEP数值预报综合判断,建立湖北省分区域0~6h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率预报方法,并已投入实时业务预报应用。结果表明:... 利用实时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在湖北省分区域短时暴雨云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取与短时暴雨相关的云图特征参数,结合NCEP数值预报综合判断,建立湖北省分区域0~6h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率预报方法,并已投入实时业务预报应用。结果表明:所选云图特征参数能够较好的体现不同区域间短时暴雨云团特征,概率预报计算方法合理,对于短时暴雨的预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预报检验看,预报方法还应在减小空报和漏报方面继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分区域 短时暴雨 概率预报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大洪峰暴雨天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才媛 王海燕 +1 位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2,共6页
选择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代表洪水强度,以长江上游组成宜昌洪水来源的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重庆、重庆-万州、万州-宜昌为主要流域;把出现历史前3名大洪峰的1981年、1998年和2010年汛期作为切入点,针对直接诱发3次大洪峰的暴雨过程... 选择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代表洪水强度,以长江上游组成宜昌洪水来源的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重庆、重庆-万州、万州-宜昌为主要流域;把出现历史前3名大洪峰的1981年、1998年和2010年汛期作为切入点,针对直接诱发3次大洪峰的暴雨过程,利用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实况面雨量、宜昌流量和水位,以及NCEP数值产品的客观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分析、波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对流层中低层主要天气系统,以及200 hPa南亚高压和地面冷空气的情况。指出了3次大洪峰暴雨的环流特征、风场特征、超长波和长波特征等,为三峡水库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洪峰暴雨的天气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 大洪峰暴雨 洪峰流量 天气系统 波谱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韦惠红 徐双柱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艳杰 刘希文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61-1067,109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能量锋 涡度柱
下载PDF
湖北省中小流域山洪临界面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继竹 郭英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535-7537,7540,共4页
利用湖北省2000~2010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及相关中小流域及病险水库水文资料,开展了中小流域及水库临界面雨量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动态的临界面雨量计算公式,并结合2011年汛期应用情况,对该方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中小流... 利用湖北省2000~2010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及相关中小流域及病险水库水文资料,开展了中小流域及水库临界面雨量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动态的临界面雨量计算公式,并结合2011年汛期应用情况,对该方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中小流域及水库防洪起到很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流域 山洪 病险水库 临界面雨量
下载PDF
基于波谱方法的湖北冬季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海燕 李才媛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继竹 邓红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北省维持低温雨雪天气;(2)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高纬和低纬分别有纬向动能高值区,过程结束前,35°N纬向扰动动能高值中心或北跳或南移;(3)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30°—35°N的长波角动量先辐合,超长波角动量后辐合,过程开始后,35°—55°N负的超长波角动量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天气 方差比 优势波 纬向扰动动能 角动量
下载PDF
沙氏指数计算方案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年成 朱俊峰 +2 位作者 陈红萍 郭英莲 葛坤芳 《气象科技》 200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从沙氏指数的物理定义出发,给出了计算沙氏指数的4种方案并进行了误差分析。A方案没有考虑水汽凝结潜热,计算结果误差大;B方案虽然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但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计算结果虽优于A方案,但误差仍较大;C方案不... 从沙氏指数的物理定义出发,给出了计算沙氏指数的4种方案并进行了误差分析。A方案没有考虑水汽凝结潜热,计算结果误差大;B方案虽然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但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计算结果虽优于A方案,但误差仍较大;C方案不仅考虑水汽凝结潜热,并从计算方法上作了改进,不仅考虑了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同时避免了由气压直接求取气温造成误差较大的问题,计算结果优于A、B方案,比较理想,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D方案由假绝热方程经过转化求得上升气块的温度,然后算出沙氏指数,虽然精确,但计算复杂,实际应用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氏指数 计算方案 误差分析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on the Simulations of a South China Heavy Rainfall
20
作者 周志敏 胡杨 +4 位作者 王斌 尹金方 郭英莲 康兆萍 孙玉婷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68-86,共19页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south China was simulated b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 model with three microphysics schemes, including the Morrison scheme, Thompson scheme, and Milbrandt and Yau scheme(MY),...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south China was simulated b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 model with three microphysics schemes, including the Morrison scheme, Thompson scheme, and Milbrandt and Yau scheme(MY), which aim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precipitation and radar echo reflectivity features, and to evaluate evaluate their differences in microphysics and the associated thermodynamical and dynamical feedback. Results show that all simulations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crucial for rainfall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MY scheme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schemes in terms of int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e to abundant water vapor, the accretion of cloud droplets by raindrops was the dominant process in the growth of raindrops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melting was a secondary effect. Riming processes, in which frozen hydrometeors collect cloud droplets mainly,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growth of frozen hydrometeors than the Bergeron process. Extremely abundant snow and ice were produced in the Thompson and MY schemes respectively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The MY scheme has the highest condensation and evaporation, but the lowest deposition. As a result, in the MY scheme, the enhanced vertical gradient of condensation heating and evaporation cooling at low levels produces strong positive and weak negative potential vorticity in Guangdong, and may fav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nhanced rainfall center over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fall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hydrometeor budget diabatic heat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