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公众认知的上海城市荒野景观偏好研究
1
作者 马靖 何彦 +1 位作者 冯璐 郭陶然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4,共9页
【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 【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结论】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荒野 景观偏好 公众认知 公共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绿地 上海市
下载PDF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慎 郭陶然 +1 位作者 邓志瑞 黄俊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281-14283,14288,共4页
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过程入手,首次提出了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发展的3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奠基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并分别加以概述,最后对未来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多方面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 植物 开放式组织培养 抗生素 无糖培养
下载PDF
基于公众参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上海草本植物多样性监测实践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博 郭陶然 +3 位作者 郑思俊 徐洲锋 吴奕辰 张浪 《园林》 2021年第12期112-118,共7页
国内外大都市普遍缺少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都市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瓶颈。研究创新应用公众参与和人工智能APP生命观察(Biotracks),开展上海市域草本植物多样性监测,其主要过程为监测者按技术规程拍摄一定范围内各种草... 国内外大都市普遍缺少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都市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瓶颈。研究创新应用公众参与和人工智能APP生命观察(Biotracks),开展上海市域草本植物多样性监测,其主要过程为监测者按技术规程拍摄一定范围内各种草本植物的照片,基于Biotracks进行植物识别,获得草本植物的属、种和空间坐标。基于公众志愿者大量、持续的监测,可形成植物多样性监测大数据。该方法简单灵活,尤其适用于景观破碎化程度高、空间异质性强的城市化地区。公众志愿者数量众多、覆盖范围广,监测工作一般为公益性质,通常利用闲暇时间,可进行长期监测。该方法具有成本低、范围广、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有助于储备都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数据。研究基于已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草本植物种类的城乡差异与群落高度的梯度变化,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未来应用潜力。该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监测实验规模较小,数据积累较为有限,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误差,经检验,误差符合统计学要求。研究成果对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开展都市生态修复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人工智能 乡土草本植物多样性 监测技术 种类 频次 上海
下载PDF
城市荒野景观营造:以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陶然 山冰沁(文/翻译) +1 位作者 罗伯特·格當厄姆(翻译) 崔婧沄(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荒野景观的核心价值之一。通过城市荒野景观的营造,可在城市破碎化生境中恢复该地区原有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并在低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乡土生物群落稳定地存在与演替。本文介绍了以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 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荒野景观的核心价值之一。通过城市荒野景观的营造,可在城市破碎化生境中恢复该地区原有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并在低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乡土生物群落稳定地存在与演替。本文介绍了以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要目的的"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探讨和研究了主动型城市再野化过程中应采取的设计原则与技术路径,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生境类型划分、乡土生物引种、生物群落构建、生态效益评估等一系列工作,以期丰富城市荒野景观营造及城市环境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技术积累与理论研究。在项目实施的一年半时间内,项目地共记录乡土植物260种、昆虫255种、两栖爬行动物7种、鸟类71种及哺乳动物6种,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种群密度均远高于周边未改造的人工林地,并且植物群落已开始进行自发的正向演替,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该项目的技术方案在城市郊野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廊道、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荒野景观 乡土物种 群落演替 城市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