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數字化導板引導游離端牙種植的精準度分析
1
作者 鄒德守 汪淼 《镜湖医学》 2024年第1期52-53,65,F0003,共4页
目的評估使用數字化導板引導實施牙列遊離端種植的精準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間在澳門鏡湖醫院口腔科進行的數字化導板引導的游離端種植牙手術患者16例(植體16枚)。收集同期實施的非游離端種植牙手術患者16例(植體1... 目的評估使用數字化導板引導實施牙列遊離端種植的精準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間在澳門鏡湖醫院口腔科進行的數字化導板引導的游離端種植牙手術患者16例(植體16枚)。收集同期實施的非游離端種植牙手術患者16例(植體16枚)。使用Blue Sky Plan將患者術前設計數據與術後種植體掃描數據進行交叉比對,測量術前十設計位置與術後實際位置的差異,統計學分析游離端與非游離端植入的植體精準度差異。結果與術前設計植入位置比較,在牙列游離端植入種植體與非游離端植入種植體,其種植精準度相似,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即使在牙列游離端,數字化導板都可以指導手術實現精確植入種植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種植牙 數字化導板 三維精度 牙列游離端
下载PDF
兩種不同骨替代材料在位點保存術的臨床效果
2
作者 鄒德守 張詠 劉琴 《镜湖医学》 2024年第1期8-10,26,共4页
目的研究Bio-Oss®Collagen和Bio-Oss®骨粉應用於拔牙後位點保存術在骨引導再生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於澳門鏡湖醫院口腔科就診需行拔牙術並同期位點保存術患者20例,隨機分為Bio-Oss®Collagen組和Bio... 目的研究Bio-Oss®Collagen和Bio-Oss®骨粉應用於拔牙後位點保存術在骨引導再生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於澳門鏡湖醫院口腔科就診需行拔牙術並同期位點保存術患者20例,隨機分為Bio-Oss®Collagen組和Bio-Oss®骨粉組,每組10例。所有患者拔牙後分别填入Bio-Oss®Collagen或Bio-Oss®骨粉,術後6個月覆診,測量牙槽骨垂直向及水平向骨量,並評價位點保存的臨床效果。結果術後10~14天,2組創口均癒合良好,與術後即刻測量結果相比,Bio-Oss®Collagen組牙槽骨高度增加0.121±0.98mm(t=-0.389,P>0.05),牙槽骨寛度減少-0.894±2.71mm(t=1.044,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io-Oss®骨粉組牙槽骨高度減少-1.307±1.94mm(t=2.135,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牙槽骨寛度減少0.753±1.14mm(t=-2.088,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間牙槽骨高度、寬度的變化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io-Oss®Collagen和Bio-Oss®骨粉在位點保存術後6個月内均能獲得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替代材料 位點保存術 口腔種植
下载PDF
鏡湖醫院口腔科應用Thermafil根管充填技術回顧分析
3
作者 范毅傑 鄒德守 劉琴 《镜湖医学》 2020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回顧分析Thermafil根管充填技術的臨床效果。方法以鏡湖醫院口腔科從2013年01月~2014年12月診治的45位根管治療患者共118隻患牙為研究對象,從根管治療的超充率、充填成功率及封閉性對Thermafil充填技術進行回顧分析。結果根管充填... 目的回顧分析Thermafil根管充填技術的臨床效果。方法以鏡湖醫院口腔科從2013年01月~2014年12月診治的45位根管治療患者共118隻患牙為研究對象,從根管治療的超充率、充填成功率及封閉性對Thermafil充填技術進行回顧分析。結果根管充填利用根尖周指數(periapical index,PAI)評定為1級、2級、3級的百分率分別是67.8%、11.9%、15.3%,4級和5級均為2.5%;根管充填質量中,超充、恰充及欠充的百分率分別是44.9%、46.7%及8.4%;根管充填封閉性中,良好佔90.7%、不良佔9.3%。結論Thermafil根管充填技術在臨床上有理想的成功率,較良好的根管封閉性,但有一定程度的超充率,可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FIL 根管充填 臨床效果 回顧研究
下载PDF
曲面斷層片與錐束CT在分析下頜阻生智齒和下頜管解剖關係中的作用比較
4
作者 黃玉輝 梁煒明 +3 位作者 鄒德守 劉仲汶 張思邁 汪淼 《镜湖医学》 2018年第2期50-52,共3页
目的通過比較曲面斷層片(panoramic radiography,PR)與錐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頜阻生智齒(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和下頜管(The mandibular canal,MC)的解剖關係分析中的準確性,為臨床工作提供... 目的通過比較曲面斷層片(panoramic radiography,PR)與錐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頜阻生智齒(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和下頜管(The mandibular canal,MC)的解剖關係分析中的準確性,為臨床工作提供選擇依據。方法選擇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鏡湖醫院口腔科就診要求拔除的IMTM患者45例(59顆),拍攝PR與CBCT,由同一名口腔頜面外科醫生依據不同影像資料判定判斷IMTM根尖是否與M C構成接觸關係。拔除阻生齒後即刻檢查拔牙創内下牙槽神經暴露率。採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χ^(2)檢驗比較依據曲面斷層組、CB CT組及術中的臨床檢查組之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在全部59顆IMTM中,依據PR判斷IMTM和MC相接觸的病例有20顆(33.90%),而依據CBCT冠狀面分析顯示二者相接觸的為8顆(13.56%)。經χ^(2)檢驗後兩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而拔牙後臨床檢查證實二者相接觸的有10顆(16.95%)。拔牙後檢查組與PR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與CBCT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結論在判斷IMTM和MC是否相接觸方面,CBCT比PR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頜阻生智齒 下頜管 曲面斷層片 錐束CT
下载PDF
上頜竇提升術同期種植體植入初期穩定性分析
5
作者 范毅傑 鄒德守 劉琴 《镜湖医学》 2022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上頜竇内、外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的影響因素。方法收集從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單側或雙側上頜後牙區牙列缺損,需行上頜竇提升術並同期植入種植體的病例。對缺牙位點的竇嵴距及骨密度與上頜竇提升術同期置入種植... 目的分析上頜竇内、外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的影響因素。方法收集從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單側或雙側上頜後牙區牙列缺損,需行上頜竇提升術並同期植入種植體的病例。對缺牙位點的竇嵴距及骨密度與上頜竇提升術同期置入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進行回顧分析。結果納入患者62人,共76顆種植體。其中上頜竇内提升術53例,上頜竇外提升術20例,内提升手術失敗轉行外提升手術3例。上頜竇内提升組竇嵴距為6.87±2.3mm,骨密度為1340±244。上頜竇外提升組竇嵴距為5.43±1.2mm,骨密度為1224±294。上頜竇内提升組中,竇嵴距及骨密度均與種植體初期穩定性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上頜竇外提升組中,竇嵴距及骨密度均與種植體初期穩定性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上頜竇提升術中,竇嵴距及骨密度不能完全作為判斷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的指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頜竇提升術 牙種植體 初期穩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