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茶属植物花粉粒生殖细胞形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鄢东海 张道贵 +3 位作者 陈正武 周富裕 李祥明 林蒙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期97-99,共3页
用光学显微镜对茶组、油茶组和红山茶组植物共10份材料的花粉粒生殖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山茶属植物花粉粒中含有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生殖细胞较小,呈长纺锤形,游离在营养细胞中,生殖细胞极轴两端的细胞膜和核膜与营养细胞的... 用光学显微镜对茶组、油茶组和红山茶组植物共10份材料的花粉粒生殖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山茶属植物花粉粒中含有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生殖细胞较小,呈长纺锤形,游离在营养细胞中,生殖细胞极轴两端的细胞膜和核膜与营养细胞的细胞膜相连,其中一端的连结处位于花粉粒萌发孔附近。生殖细胞核长3.5-20.0μm,形状有长棒状、较长棒状、短棒状、近楔形和楔形5种类型。笔者探讨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山茶属花粉粒生殖细胞形态的方法,并根据山茶属植物花粉粒生殖细胞核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对其演化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植物 生殖细胞 花粉粒 营养细胞 萌发孔 核膜 形态观察 细胞膜 镜下观察 游离
下载PDF
贵州苦丁茶资源的考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鄢东海 郑文佳 李祥明 《中国茶叶》 1997年第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茶叶 苦丁茶 资源
下载PDF
粗壮女贞RAPD-PCR实验体系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鄢东海 郑道君 +3 位作者 梁远发 令狐昌弟 刘国民 田永辉 《贵州科学》 2007年第2期56-64,共9页
以粗壮女贞嫩芽为材料,对粗壮女贞RAPD分析中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酶用量、退火温度、延伸时间以及循环次数等因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摸索和优化.建立了适合粗壮女贞RAP-PCR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 以粗壮女贞嫩芽为材料,对粗壮女贞RAPD分析中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酶用量、退火温度、延伸时间以及循环次数等因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摸索和优化.建立了适合粗壮女贞RAP-PCR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即25μl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2.5mM,dNTPs浓度为200μM,Taq酶用量为2.0U,引物浓度为10pmol,模板浓度为80ng.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min,然后按94℃变性30s,37℃退火45s,72℃延伸12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于72℃延伸10min.以该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重复实验,其实验结果重现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粗壮女贞 RAPD 反应体系
下载PDF
老茶园嫁接无性系良种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鄢东海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69,共3页
通过化学药剂处理和改进方法等 ,对茶树在不同时期及不同药剂处理下的嫁接成活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春、夏、秋三季的嫁接成活率平均为 6 7.0 %~ 88.5 % ,其中夏季嫁接成活率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 ,而秋季又显著高于春季。嫁接时用... 通过化学药剂处理和改进方法等 ,对茶树在不同时期及不同药剂处理下的嫁接成活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春、夏、秋三季的嫁接成活率平均为 6 7.0 %~ 88.5 % ,其中夏季嫁接成活率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 ,而秋季又显著高于春季。嫁接时用吲哚乙酸 (IAA)或 ABT生根粉按新摸索的点滴方法处理接口 ,能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 ,其中 IAA处理浓度为 30 0 mg/kg左右时 ,嫁接成活率最高为 94.1% ,比空白对照的 75 .6 %显著提高 18.5个百分点 ,ABT处理浓度为 2 0 0~ 40 0 mg/kg时 ,成活率为 86 .7%~ 90 .3% ,比空白对照显著提高 11.1~ 14.7个百分点。嫁接后形成的良种复合茶树生长势旺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无性系良种 嫁接 老龄园改造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贵州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37
5
作者 郭燕 刘声传 +4 位作者 曹雨 赵华富 魏杰 鄢东海 周富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1-497,共7页
为了贵州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EST-SSR标记对40份贵州古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指纹鉴定。结果表明:20个SSR标记在40份资源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3.8个,PIC和Shannon信息指数平... 为了贵州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EST-SSR标记对40份贵州古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指纹鉴定。结果表明:20个SSR标记在40份资源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3.8个,PIC和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62和0.936,多态性适中。76个等位基因在参试古茶树资源中的出现频率差异较大,变异范围为1.32%-89.74%。参试材料的Nei's遗传距离(D)为0.075-0.875,当D≈0.160时,40份古茶树资源可聚为6类,包括3个单独聚类和3个复合聚类。利用4个核心标记即可鉴定40份古茶树资源,并根据等位基因带型,获得18位数的分子指纹图谱号码,构建每份资源的分子指纹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贵州
下载PDF
植茶在贵州退耕还林中的生态前景浅析
6
作者 鄢东海 张道贵 《中国茶叶》 2002年第5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植茶 贵州 退耕还林 生态前景
下载PDF
茶园控释复合肥肥效与施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声传 林开勤 +5 位作者 周弟鑫 鄢东海 魏杰 喻云春 徐霖 周玉锋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4-171,共8页
以贵州黔南、黔东北3个茶园(SN,GD,PT)为研究对象,设置①对照(CK):不施肥,②习惯施肥(FFP):基肥(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尿素)+撒施,③处理1(T1),化肥减施量42%:基肥(控释复合肥)+追肥(尿素)+沟施,④处理2(T2),化肥减施量48%:基... 以贵州黔南、黔东北3个茶园(SN,GD,PT)为研究对象,设置①对照(CK):不施肥,②习惯施肥(FFP):基肥(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尿素)+撒施,③处理1(T1),化肥减施量42%:基肥(控释复合肥)+追肥(尿素)+沟施,④处理2(T2),化肥减施量48%:基肥(控释复合肥+油菜籽饼)+追肥(尿素)+沟施,⑤处理3(T3),化肥减施量48%:基肥(控释复合肥+酒糟有机肥)+追肥(尿素)+沟施,比较分析各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T1、T2、T3的春茶发芽密度高于FFP,显著高于CK,T2的春茶发芽密度显著高于FFP。总体来看,T1、T2的一芽二叶百芽重高于其他处理。T1、T2、T3、FFP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CK;在SN和GD,T1、T2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FFP;在PT茶园,T2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FFP。相对于FFP,T1、T2、T3的茶叶品质无明显改善。T1和T2的新梢年氮吸收量、氮利用率显著高于FFP。茶园控释复合肥配施尿素(T1)的减施增效效果好于习惯施肥(FFP),控释复合肥与尿素、油菜籽饼配施(T2)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控释复合肥 减施增效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中国木犀科苦丁茶ISSR实验条件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道君 刘国民 +3 位作者 梁远发 鄢东海 令狐昌弟 田永辉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41,共8页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木犀科苦丁茶ISS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一套稳定的ISSR-PCR反应参数。筛选出了10个有效引物,并以中国木犀科苦丁茶8个物种共21份种质材料为供试材料对优化后的反应条件的重复性、多态性进行了检测。优化后...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木犀科苦丁茶ISS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一套稳定的ISSR-PCR反应参数。筛选出了10个有效引物,并以中国木犀科苦丁茶8个物种共21份种质材料为供试材料对优化后的反应条件的重复性、多态性进行了检测。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10×buffer2.5μL,2.0~3.0mmol·L-1 MgCl2,150~300μmol·L-1 dNTPs,Taq酶1.0~1.5U,引物0.4~0.5μmol·L-1,DNA模板5~320ng。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min,然后按94℃变性40s,50~54℃退火45s,72℃延伸120s,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min。该反应条件可应用于中国木犀科苦丁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科 苦丁茶 ISSR 影响因子 体系优化
下载PDF
木犀科苦丁茶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郑道君 梁远发 +3 位作者 刘国民 鄢东海 令狐昌弟 田永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64-4172,共9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木犀科苦丁茶植物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为木犀科苦丁茶的物种分类、鉴定和遗传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木犀科苦丁茶8个物种,包括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oxb.)Blume]、丽...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木犀科苦丁茶植物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为木犀科苦丁茶的物种分类、鉴定和遗传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木犀科苦丁茶8个物种,包括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oxb.)Blume]、丽叶女贞(L.henryi Hemsl.)、日本女贞(L.japonicum Thunb.)、日本毛女贞(L.japonicum Thunb.var.pubscens Koidz)、女贞(L.lucidum Ait.)、序梗女贞(L.pedunculare Rehd)、牛矢果(Osmanthus masumuranus Hayata)和川滇蜡树(L.delavayanm Hariot),共21份种质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不同种质材料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并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个引物共获得427条谱带,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7.7%,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1522~0.832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466,木犀科苦丁茶各物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基于RAPD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图可把供试材料完全分开并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RAPD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木犀科苦丁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研究;日本毛女贞与序梗女贞的亲缘关系在所有的供试物种中最近,而与日本女贞的关系较远。作者据此认为,日本毛女贞是否应该划分为日本女贞种下一变种或是可以独立划分为一个种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RAPD的分析结果支持紫茎女贞(L.pururascens Y.C.Yang)归并为粗壮女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科 苦丁茶 种质资源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RAPD
下载PDF
粗壮女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远发 郑道君 +3 位作者 鄢东海 刘国民 令狐昌弟 田永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3-881,共9页
木犀科苦丁茶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大类重要的代茶饮料植物,其中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为代表.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粗壮女贞种质... 木犀科苦丁茶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大类重要的代茶饮料植物,其中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为代表.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粗壮女贞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用所筛选出的19条RAPD随机引物对79份不同地域来源的粗壮女贞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69条谱带,多态性带百分率为86.0%;各种质材料间的GS值变化范围为0.466 4-0.973 6,平均GS值为0.662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3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259 5,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396 0.这表明,粗壮女贞不同地域来源或不同类群种质材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丰富;RAPD技术可以应用于粗壮女贞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RAPD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各供试材料均按其地理起源聚类,可把供试的79份粗壮女贞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即A类群(贵州-四川类群)和B类群(云南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粗壮女贞 遗传多样性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下载PDF
贵州皋芦茶资源调查及鉴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远发 王家伦 +2 位作者 李祥明 鄢东海 潘光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5期6-8,共3页
经过近4年的调查和鉴定,在贵州采集到大叶冬青(IlexlatifoliaThumb)苦丁茶——皋芦茶标本,为贵州苦丁茶一新种,填补了贵州冬青科(Aqifolil-ceae)植物一空缺。实地调查了皋芦茶的植物学特征、典... 经过近4年的调查和鉴定,在贵州采集到大叶冬青(IlexlatifoliaThumb)苦丁茶——皋芦茶标本,为贵州苦丁茶一新种,填补了贵州冬青科(Aqifolil-ceae)植物一空缺。实地调查了皋芦茶的植物学特征、典型植株综合性状及适生条件。该资源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皋芦茶 大叶冬青 种质资源 植物学鉴定
下载PDF
茶树CsSMT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植物超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声传 鄢东海 +4 位作者 周雪 曹雨 莫雪 胡伊然 周玉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40-1546,共7页
为了发掘利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 SMT,基于宁州2号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 DNA全长,并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 为了发掘利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 SMT,基于宁州2号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 DNA全长,并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该基因,然后构建超表达载体,转化至根癌农杆菌。结果表明:该基因c DNA全长为1277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050 bp,与NCBI公布的茶树该基因ORF序列有8个点突变,且缺少GTCGTC序列。Cs SMT基因编码349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毛果杨、野生大豆、黄芪的SMT以及川桑的同型半胱氨酸-S-甲基转移酶2(Homocysteine-S-methyltransferase 2,HMT2)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目标蛋白分子量约38 k Da,为水溶性蛋白,与预测结果相符。成功构建Cs SMT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获得携带Cs SMT的农杆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SMT 原核表达 超表达
下载PDF
茶树CsSM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声传 鄢东海 +5 位作者 周雪 莫雪 胡依然 魏杰 周富裕 周玉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93-1797,共5页
为了发掘利用茶树茶树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SMT,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该基因在井43幼苗根叶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该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获... 为了发掘利用茶树茶树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SMT,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该基因在井43幼苗根叶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该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获得5个茶树品种CsSMT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对茶树5个品种的ORF核苷酸多态性鉴定共检测到19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7个SNPs和2个InDels,平均每55 bp检测到1个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位点引起9个氨基酸位点变化;5个茶树品种SMT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9.15%,出现一定的遗传分化。Na_2SeO_3水培及荧光定量PCR表明,CsSMT基因在茶树幼苗根与成熟叶中均有表达;Na_2SeO_3显著诱导成熟叶中该基因表达,抑制须根CsSMT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SMT 核苷酸多态性 表达模式
下载PDF
黔湄101号茶树品系香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正武 舒爱民 +2 位作者 王家伦 鄢东海 蒋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12-14,共3页
在黔湄 10 1号茶树品系和湄潭苔茶群体种茶园内采摘一芽一叶 ,按夜郎翠片工艺 (仿龙井 )制成炒青绿茶 ,利用同时蒸馏萃取 (SDE)法提取香精油 ,经 GC- MS分析 ,并结合感官审评 ,结果表明 :黔湄 10 1号具有清高持久的香气特征。所分析的 ... 在黔湄 10 1号茶树品系和湄潭苔茶群体种茶园内采摘一芽一叶 ,按夜郎翠片工艺 (仿龙井 )制成炒青绿茶 ,利用同时蒸馏萃取 (SDE)法提取香精油 ,经 GC- MS分析 ,并结合感官审评 ,结果表明 :黔湄 10 1号具有清高持久的香气特征。所分析的 4 4个香气化合物总含量黔湄 10 1号达 4 4 .31,湄潭苔茶为 17.33,其中构成黔湄 10 1号茶叶香气特征的物质基础—— C5、C6 醇和脂类化合物含量达 3.80 ,湄潭苔茶为 1.35。因此 ,黔湄 10 1号茶树品系比湄潭苔茶更具备生产高档名优绿茶的香气物质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黔湄101号品系 香气特征 感官审评 GC-MS
下载PDF
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声传 魏杰 +5 位作者 陈娟 李燕 林开勤 崔晓明 令狐昌弟 鄢东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6期78-82,共5页
为探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技术,以‘贵绿1号’(C.sinensis cv.Guilv 1)、‘贵绿2号’(C.sinensis cv.Guilv 2)和‘贵绿3号’(C.sinensis cv.Guilv 3)等10份特异茶树资源作接穗,‘福鼎大白茶’(C.sinensis cv.F... 为探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快繁技术,以‘贵绿1号’(C.sinensis cv.Guilv 1)、‘贵绿2号’(C.sinensis cv.Guilv 2)和‘贵绿3号’(C.sinensis cv.Guilv 3)等10份特异茶树资源作接穗,‘福鼎大白茶’(C.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作砧木,研究这些资源嫁接扩繁的成活率、树高、树幅、可剪穗数,并与其中3份资源扦插移栽后的生长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份嫁接扩繁资源的成活率变幅为79.6%~97.9%,总平均值为88.3%,差异显著。其树高、树幅和可剪穗数差异明显,不同嫁接组合间的亲和性有一定差异。与扦插移栽3年后相比,3份资源嫁接扩繁第3年的树高、树幅和可剪穗分别高19.3~34.7 cm、14.4~17.4 cm和50.5~80.5个。总体上,相较于扦插移栽,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嫁接可加快扩繁进度2~3年,嫁接第3年每666.7 m2可剪穗64.3万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特异种质资源 嫁接扩繁 扦插移栽 成活率 生长势
下载PDF
植后修剪对苦丁茶生长势的影响初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远发 王家伦 +1 位作者 李祥明 鄢东海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6-47,共2页
植后修剪对苦丁茶生长势的影响初报梁远发,王家伦,李祥明,鄢东海(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湄潭564100)苦丁茶(IlexlatifoliaThunb)又名皋芦茶,属冬青科大叶冬青种,常绿乔木,原产广东、广西,是近年来才... 植后修剪对苦丁茶生长势的影响初报梁远发,王家伦,李祥明,鄢东海(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湄潭564100)苦丁茶(IlexlatifoliaThunb)又名皋芦茶,属冬青科大叶冬青种,常绿乔木,原产广东、广西,是近年来才发掘出来的一种珍、稀、特天然保健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修剪 生长
下载PDF
苦丁茶不同制作工艺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正武 鄢东海 +1 位作者 周富裕 刘红梅 《茶叶通讯》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试验研究了苦丁茶不同制作工艺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蒸汽杀青、水漂、揉捻、烘干是保证苦丁茶外形条索细秀、色泽翠绿的技术关键 ,是提高苦丁茶感官品质及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其中 ,水漂是苦丁茶制作工艺所特有 ,是去除因杀青... 试验研究了苦丁茶不同制作工艺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蒸汽杀青、水漂、揉捻、烘干是保证苦丁茶外形条索细秀、色泽翠绿的技术关键 ,是提高苦丁茶感官品质及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其中 ,水漂是苦丁茶制作工艺所特有 ,是去除因杀青叶溢出的大量水溶性果胶汁 ,有利于苦丁茶揉捻成形 ,提高产品外观品质 ,同时也有利于苦丁茶滋味更适合人的口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制作工艺 感官品质 蒸汽杀青 水漂 揉捻 烘干 商品价值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声传 魏杰 +3 位作者 林开勤 陈智雄 徐霖 鄢东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816,共9页
以茶树黄化品种‘中黄3号’(‘ZH3’)和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材料,检测其4、5、7、8月新梢(一芽二叶)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月份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累积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梢叶... 以茶树黄化品种‘中黄3号’(‘ZH3’)和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材料,检测其4、5、7、8月新梢(一芽二叶)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月份黄化茶树新梢色素和主要生化成分累积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梢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随生育期先降低后上升,叶绿素b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但均以8月份最高,‘ZH3’叶绿素b含量在4、5月份分别比‘TC15’低41.9%、54.9%,在7、8月份分别比‘TC15’高47.5%、22.1%;新梢类胡萝卜素含量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花青素含量在两种茶树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在4、5、8月份‘ZH3’略高于‘TC15’,在7月份‘ZH3’比‘TC15’低26.4%。(2)两种茶树新梢的花青素含量在总色素中占比均先增加后降低,总叶绿素含量占比则表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占比在‘ZH3’中呈递减趋势,而在‘TC15’中先递减后小幅上升。(3)两种茶树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先降低后上升并以4月份最高,茶多酚含量则均先升后降并以7月份最高,‘ZH3’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在月份间变化不显著。(4)‘ZH3’新梢的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各色素含量相关均不显著,而其茶多酚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C15’新梢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花青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咖啡碱含量与叶绿素a以及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黄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新梢颜色越黄,类胡萝卜素、游离氨基酸含量越高,叶绿素a、叶绿素b、茶多酚含量越低,叶绿素a/b值较高,花青素含量适中,茶树新梢色素含量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树 新梢 色素 生化成分 相关性
下载PDF
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条件优化及活力快速检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开勤 刘声传 +1 位作者 梁思慧 鄢东海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18,共5页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花粉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硝酸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茶树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通过离体萌发法、TTC染色法的对比,探讨茶树(C.sinensis)花粉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花粉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硝酸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茶树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通过离体萌发法、TTC染色法的对比,探讨茶树(C.sinensis)花粉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硼酸是影响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同浓度蔗糖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基为150g/L蔗糖+150mg/L硼酸+100mg/L硝酸钙。离体萌发法和TTC染色法测定茶树花粉活力进行比较,2种方法得到茶树花粉活力最佳分别为90.04%、83.17%,且差异不显著。因此,花粉离体萌发法和TTC染色法都可用于测定茶树花粉活力,10g/L TTC用于快速检测茶树花粉活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花粉 离体萌发法 TTC染色法 花粉活力
下载PDF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下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声传 林开勤 +6 位作者 梁思慧 何萍 魏杰 鄢东海 徐霖 何国菊 周玉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01-2609,共9页
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 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技术 产量 品质 养分利用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