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金多晨 曹海龙 +2 位作者 董文逍 鄢芳 王邦茂 《肿瘤药学》 CAS 2016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可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AC)。CAC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肠道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异常免疫、肠道微生态失衡以及上皮再生等同时发生动态失调。本文拟对IBD进展为CAC这一过程中发...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可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AC)。CAC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肠道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异常免疫、肠道微生态失衡以及上皮再生等同时发生动态失调。本文拟对IBD进展为CAC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主要菌群进行汇总,旨在揭示肠道菌群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CAC的防治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结肠炎相关肠癌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究脱氧胆酸对肠型胃癌模型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金多晨 黄可婷 +2 位作者 徐妙 党旖旎 张国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51-1657,共7页
目的:探究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肠型胃癌模型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INS-GAS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一组予以0.2%DCA饮水,另一组饮用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溶剂。另有5只同... 目的:探究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肠型胃癌模型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INS-GAS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一组予以0.2%DCA饮水,另一组饮用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溶剂。另有5只同窝雄性FVB/N野生型小鼠予以0.2%DCA饮水作为基因型对照组。3个月饮水干预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胃内容物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进行胃内菌群相对丰度、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及差异物种分析。分离胃体和胃窦黏膜组织,qRT-PCR检测肠化标志物cdx2、klf5、vil1和muc2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CA改变了INS-GAS小鼠胃内优势菌种,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种由乳杆菌科菌属(61.93%)变为未定义蓝藻细菌属(58.70%)。两组小鼠胃内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ACE指数P=0.213,Chao1指数P=0.280;Shannon指数P=0.391,Simpson指数P=0.205)。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差异度大,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368,P=0.032)。DCA饮水促进INS-GAS小鼠胃内蓝藻细菌在门、纲、目、科和属各个水平上显著增高,毛螺菌科Anaerostipes菌属以及两种蓝藻细菌属菌种Lolium perenne和Phaseolus vulgaris丰度也显著增高。此外,DCA饮水同样导致INS-GAS小鼠胃内厚壁菌门、杆菌纲和乳杆菌(目、科和属水平)丰度显著降低,罗伊氏乳杆菌丰度也显著降低。DCA饮水的INS-GAS小鼠胃体及胃窦部黏膜组织muc2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NS饮水的INS-GAS小鼠(P均<0.05)。此外,同为DCA饮水的INS-GAS小鼠胃内菌群丰度显著高于FVB/N小鼠(ACE指数P=0.022;Chao1指数P=0.028),两组小鼠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但尚无统计学意义(R=-0.056,P=0.647)。结论:DCA改变了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主要为蓝藻细菌属和毛螺菌科Anaerostipes菌属相对丰度增高,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且促进了胃黏膜肠化标志物muc2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胆酸 INS-GAS小鼠 胃内菌群 16S rRNA 胃癌
下载PDF
血浆外泌体miR-452作为胃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佳佳 党旖旎 +4 位作者 彭磊 金多晨 桑怀鸣 陈梅红 张国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023-1029,共7页
目的筛选胃癌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与胃癌患者的疾病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病理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与消化内科及体检中心的无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 目的筛选胃癌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与胃癌患者的疾病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病理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与消化内科及体检中心的无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样本,离心后试剂盒抽提血浆外泌体及其RNA,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鉴定标志蛋白及纳米粒径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对血浆外泌体进行鉴定,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鉴定与胃癌发病相关的miRNA。结果共纳入胃癌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80名。成功对2例血浆外泌体(GC1和NC1)进行鉴定以证实其相关特性。在初始筛选阶段,对12例胃癌和12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外泌体RNA进行qRT-PCR验证并依据其各自的2^-△Ct值,分析受试者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胃癌的血浆外泌体miR-452-5p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2),miR-452-5p的AUC值为0.798(95%CI:0.552~0.883)。而后纳入新的68对样本对筛选结果进一步验证,miR-452-5p的表达趋势与初始筛选一致,且诊断AUC值为0.733(95%CI:0.647~0.818)。分析已验证的miR-452-5p表达水平与胃癌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外泌miR-452-5p可能为检测胃癌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然而其对疾病的病理特性的影响仍需更大样本量的实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外泌体 miR-452-5p 标志物
下载PDF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吉晓凤 金多晨 +1 位作者 党旖旎 张国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5-541,共7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09例LST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包括15例多发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09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22处LST病灶纳入研究,颗粒均一型LST 30处(13.5%),结节混合型LST 64处(28.8%),扁平隆起型LST 118处(53.2%),假凹陷型LST 10处(4.5%)。其中,多发性LST共15处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80.0%,12/15),病理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66.7%,10/15),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60.0%,9/15),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多发性LST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单发性以扁平隆起型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灶长径>20 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OR=5.074,95%CI:2.011~12.801,P<0.05)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病灶长径≥40 mm(OR=5.468,95%CI:1.792~16.684,P<0.05)癌变风险更高。结论:病灶长径>20 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且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单发性则以扁平隆起型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手术方式 癌变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基因工程小鼠胃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可婷 金多晨 +1 位作者 党旖旎 张国新 《胃肠病学》 2019年第11期683-687,共5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通常由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通过活体研究某一特定基因的致病作用,对胃癌尤其是胃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小鼠模型的造模方式、病理表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通常由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通过活体研究某一特定基因的致病作用,对胃癌尤其是胃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小鼠模型的造模方式、病理表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适用领域等角度作一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和科研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小鼠模型 基因工程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和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 被引量:9
6
作者 闫晨 刘天宇 +3 位作者 卢习角 金多晨 王斯南 曹海龙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1319-1323,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和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方法。方法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戊酸。YMC-Pack FA型色谱柱(250 mm×6.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0.1%三氟乙酸调节p H值至...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和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方法。方法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戊酸。YMC-Pack FA型色谱柱(250 mm×6.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0.1%三氟乙酸调节p H值至4.5),检测波长400 nm,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50℃,进样量20μL。结果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分别在0.300~6.005 mg/L(r=0.999 2)、0.370~7.408 mg/L(r=0.998 5)、0.441~8.811 mg/L(r=0.997 3)、0.511~10.210 mg/L(r=0.997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3.27%、96.40%、95.67%、95.43%,RSD值分别为4.62%、5.42%、3.64%、3.92%。结论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测定人、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乙酸 丙酸 丁酸 戊酸 粪便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罗格列酮对三重转基因小鼠认知障碍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宋金芝 孙洁 +1 位作者 金多晨 邓艳秋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7-812,共6页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3×Tg小鼠认知障碍的影响。以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WT组)和药物干预组(RSG组),取雄性APP/PS1/tau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Tg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3×Tg+RSG治疗组)。6月龄小...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3×Tg小鼠认知障碍的影响。以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WT组)和药物干预组(RSG组),取雄性APP/PS1/tau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Tg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3×Tg+RSG治疗组)。6月龄小鼠成模后,3×Tg+RSG组和RSG组给予罗格列酮(2.5 mg·kg-1·d-1)灌胃治疗8周,其他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选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内细胞Tau蛋白和NFs蛋白磷酸化水平及糖基化水平。结果显示:与WT组和RSG组相比,3×Tg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和路径长度显著增加,同时明显减少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和穿越隐匿平台的次数(P<0.05);此外,模型小鼠脑内Tau蛋白和NFs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糖基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3×Tg+RSG治疗组在上述行为学和细胞骨架的病理学改变方面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果提示:罗格列酮可以改善3×Tg模型小鼠阿尔茨海默病(AD)样的学习记忆减退和Tau蛋白的过磷酸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神经丝
原文传递
高脂饮食诱导肠腺瘤恶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天宇 曹海龙 +5 位作者 董文逍 王斯南 金多晨 郭子宣 黄欣远 王邦茂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33-539,共7页
目的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HFD促进肠腺瘤恶变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4周龄Apcmin/+小鼠分为HFD组和对照组(常规饮食... 目的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HFD促进肠腺瘤恶变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4周龄Apcmin/+小鼠分为HFD组和对照组(常规饮食)。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肠道腺瘤数目、大小及分布。采用HE染色评价腺瘤病理类型及癌变情况,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水平,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评价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 chemokine receptor 2,CCR2)的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肠道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分子F4/80、M1型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HFD组肠道腺瘤总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6.60±1.03 vs 10.20±0.92,t=11.90,P<0.001),HFD组60%远段小肠和结肠腺瘤发生粘膜内癌,而对照组腺瘤未见癌变。HFD可增加肠道肿瘤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70.80±7.57)%vs(30.80±5.77)%,t=4.20,P<0.01],降低肿瘤细胞凋亡百分比[(13.00±1.14)%vs(42.60±1.50)%,t=15.69,P<0.001]。HFD组肠道肿瘤组织MCP-1和CCR2 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MCP-1及CCR2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加[(73.80±7.02)%vs(36.80±4.68)%,t=4.38,P<0.01;(63.20±2.15)%vs(26.80±2.22)%,t=11.76,P<0.001]。免疫荧光双染提示HFD组肠道巨噬细胞表面分子F4/80和M2型TAMs表面分子MR阳性表达明显增加,M1型TAMs表面分子iNOS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高脂饮食可活化MCP-1/CCR2信号通路促进TAMs募集及M2型TAMs极化进而促进Apcmin/+小鼠肠道腺瘤发展成为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肠道腺瘤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趋化因子受体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Apcmin/+小鼠
原文传递
OverStitch缝合技术在治疗消化道缺损等疾病及内镜减重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金多晨 黄可婷 +3 位作者 李璇 彭磊 党旖旎 张国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8-432,共5页
近年来,基于双腔内镜的OverStitch缝合技术蓬勃发展,在各类消化道缺损及内镜减重领域广泛应用。OverStitch缝合系统先通过锚定装置抓取组织,然后用带缝线的弯针从一侧穿透组织,再从对侧捕获缝线,反复操作即可完成间断或连续缝合。现拟... 近年来,基于双腔内镜的OverStitch缝合技术蓬勃发展,在各类消化道缺损及内镜减重领域广泛应用。OverStitch缝合系统先通过锚定装置抓取组织,然后用带缝线的弯针从一侧穿透组织,再从对侧捕获缝线,反复操作即可完成间断或连续缝合。现拟对目前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中OverStitch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揭示OverStitch这一新兴缝合技术对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作用,进而从内镜技术层面探讨消化道缺损缝合及减重领域的治疗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疾病 缝合技术 腔内镜 减重 缺损 治疗 连续缝合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大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多晨 曹海龙 +2 位作者 王涛 曹晓沧 王邦茂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8-819,共2页
患者女,35岁,因间断黏液脓血便17年,排便困难1年入院。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3~4次/d,曾于院外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未规律诊治,自行服用中药,病情间断发作。10年前行剖宫产... 患者女,35岁,因间断黏液脓血便17年,排便困难1年入院。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3~4次/d,曾于院外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未规律诊治,自行服用中药,病情间断发作。10年前行剖宫产术后腹泻加重,腹泻7—8次/d,自行服用中药,病情控制尚可。近4年来偶有脓便,大便3—4次/d。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下坠感,伴排便困难,使用开塞露后大便1次/d,尚成形,无恶心呕吐、无明显腹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巨大息肉 排便困难 术后腹泻 病情控制 肛门下坠 恶心呕吐
原文传递
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杨佳佳 党旖旎 +4 位作者 彭磊 金多晨 桑怀鸣 陈梅红 张国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结果判定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年龄为(63.2±7.7)岁,其中男302例,女125例。早期食管癌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31例。ESD整块切除率为94.8%(405/427),88例为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0.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在病变是否为早期食管癌(OR值为3.682,95%CI 2.216~6.118,P<0.01)、黏膜下浸润(OR值为10.220,95%CI 4.861~21.481,P<0.01)、ESD适应证(OR值为6.005,95%CI 3.545~10.172,P<0.01)和病灶基底部注射后抬举征(OR值为2.508,95%CI 1.005~6.255,P=0.04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下浸润阳性(OR值为4.329,95%CI为1.758~10.661,P=0.001)、病变超过ESD绝对适应证范围(OR值为6.484,95%CI为2.205~19.068,P=0.001)和术中抬举征阴性(OR值为3.182,95%CI为1.171~8.651,P=0.023)均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理提示为早期食管癌、存在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的患者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非治愈性切除
原文传递
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异时性胃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可婷 党旖旎 +3 位作者 赵宇涵 金多晨 桑怀鸣 张国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25-830,共6页
目的探讨根除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异时性胃癌(MG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20年1月20日。运用卡... 目的探讨根除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异时性胃癌(MG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20年1月20日。运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的MGC发生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ESD术后MG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87例患者(阴性组91例,根除组50例,持续感染组4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发生MGC,总体发生率为9.1%(17/187)。阴性组、根除组和持续感染组MGC发生率分别为5.5%(5/91)、6.0%(3/50)和19.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2,P=0.03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持续感染组MGC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和根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49、4.031,P=0.023、0.04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危险比(HR)=1.078,95%CI 1.015~1.146,P=0.015]、黏膜下层浸润深度<500 μm(HR=5.794,95%CI 1.256~26.718,P=0.024)和H.pylori持续感染(HR=5.596,95%CI 1.799~17.407,P=0.003)是ESD术后MG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持续感染组相比,根除H.pylori能降低ESD术后MGC的发生率(HR=0.234,95%CI 0.061~0.908,P=0.036)。结论年龄、黏膜下层浸润深度<500 μm和H.pylori持续感染是ESD术后发生MG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H.pylori能降低MGC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时性胃癌 幽门螺杆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原文传递
内镜切除术后异时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黄可婷 金多晨 +1 位作者 党旖旎 张国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78-81,共4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由于内镜切除几乎保留了完整的胃黏膜, 术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MGC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由于内镜切除几乎保留了完整的胃黏膜, 术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MGC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异时性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