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1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IOD Modoki事件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及可能机理
2
作者 陈业雁 金大超 +2 位作者 史瀛龙 张茜 柳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37,共13页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 Modoki 华南后汛期 降水异常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中国沿海风能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成因及其预测
3
作者 沈龙 罗京佳 金大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8,共14页
基于ERA5的逐小时100m风场数据,利用时间序列K-means聚类方法,将中国沿海冬季风能年际变化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北中国海(NorthChina Sea,NCS)、东海(East China Sea,ECS)、南海北部(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及南海南部(Souther... 基于ERA5的逐小时100m风场数据,利用时间序列K-means聚类方法,将中国沿海冬季风能年际变化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北中国海(NorthChina Sea,NCS)、东海(East China Sea,ECS)、南海北部(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及南海南部(SouthernSouthChinaSea,SSCS)。四个区域风能的年际变化受不同气候模态的影响,其中NCS风能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涛动(ArcticOscillation,AO)有关;ECS风能的年际变化与中部型ENSO及西伯利亚高压有关;SSCS和NSCS的年际变化则和东部型ENSO及大陆高压的南北位置存在联系。鉴于影响各区域风能年际变化的气候模态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进一步评估了多个气候模式对中国沿海风能年际变化的预测技巧。结果表明,气候模式对南中国海的风能年际变化预测技巧更高,这与气候模式对ENSO的高预测技巧有关。气候模式对北方海域风能年际变化的预测技巧较差,这和气候模式不能较好地预测AO和西伯利亚高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风能 年际变化 北极涛动 ENSO 西伯利亚高压 气候预测系统评估
下载PDF
热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蔼莉 金大超 +3 位作者 霍利微 陈昇 王冀 杨滨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2-401,共10页
本文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个站点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滤除同期ENSO影响后,分析了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与热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 本文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个站点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滤除同期ENSO影响后,分析了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与热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事件和热带北太平洋(Tropical Northern Pacific,TNP)海温偏暖有关。热带北太平洋海温正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西北太平洋气旋式环流异常,中国南海东风异常,减弱了南海夏季风,华南至中国南海地区对流层低层存在异常反气旋环流。水汽存在由中纬度北太平洋经黑潮海区-华南地区-中国南海-菲律宾群岛向热带太平洋的异常输送,且华南地区为水汽的异常辐散区域。另一方面,TNP区域暖海温异常引起了该区域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异常上升运动,使得华南地区高层异常辐合、低层异常辐散、异常下沉运动。这样的环流配置对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有不利影响,引起了201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偏少。2018年TNP区域暖海温异常引起华南前汛期降水负异常的物理机制还在ECHAM5模式30个成员集合平均的试验结果中得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热带北太平洋 降水异常 物理机制
下载PDF
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异常及其和南印度洋海面温度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闫尊 金大超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2期42-52,共11页
利用1979—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月平均气温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ECMWF Reanalysis v5)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 利用1979—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月平均气温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ECMWF Reanalysis v5)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月平均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资料,对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异常及其和同期南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2021年9月,中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高温异常值约为3.33℃,去除长期趋势后高温异常值约为2.46℃,是近40 a来9月最高值。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江以南地区温度异常和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2021年9月南印度洋大部分区域冷海温异常,对流层低层辐散异常、高层辐合异常,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区域低层辐合异常、高层辐散异常,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环流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局地哈得来环流增强,长江以南地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异常。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暖海温异常,通过Matsuno-Gill响应,引起MC至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范围偏西,有利于维持长江以南的异常下沉运动。非绝热加热异常的诊断结果亦显示,南印度洋的冷海温异常可通过调节MC区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使长江以南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负异常,长江以南地区下沉运动所引起的垂直温度平流正异常对该地区高温异常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9月 长江以南地区 高温异常 南印度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近50年华东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空间分型及与其相联系的遥相关 被引量:27
6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蔡佳熙 江丽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7-961,共15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弱)时,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江南南部、江南、沿江(长江中下游)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造成异常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导致降水偏少;对于黄淮地区干旱,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EUP)遥相关影响;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EAP)/太平洋-日本型(PJ)影响,亦与太平洋-北美型(PNA)存在可能的联系;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EA)和EAP型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AO)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南海夏季风、Nin~o3、Nin~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夏季降水异常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遥相关
下载PDF
基于FPGA边缘检测算法的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金大超 冷建伟 《电子设计工程》 2017年第13期159-162,共4页
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列针对目前的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处理量大和处理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方案,对sobel边缘检测在modelsim和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了综合的仿真与验证,获得了相对... 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列针对目前的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处理量大和处理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实现方案,对sobel边缘检测在modelsim和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了综合的仿真与验证,获得了相对较好的边缘检测效果,能够为以后实时监控系统中的减少数据处理量和提高处理速度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BEL 实时图像 边缘检测 FPGA
下载PDF
异步时钟域信号同步的实现 被引量:5
8
作者 金大超 冷建伟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0-44,共5页
随着数字电子系统设计的快速发展,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一些实际应用系统中通常包含有多个不同时钟,而系统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完成数据在多个不同的时钟域之间进行传输,通常会产生亚稳态危害,为了较小亚稳态风险,本文分析了在跨... 随着数字电子系统设计的快速发展,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一些实际应用系统中通常包含有多个不同时钟,而系统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完成数据在多个不同的时钟域之间进行传输,通常会产生亚稳态危害,为了较小亚稳态风险,本文分析了在跨时钟域时系统可能出现的亚稳态问题,提出了在FPGA工程设计中实现不同时钟域间的数据同步方法,对异步FIFO缓存法做了重点介绍.读写地址指针均采用了格雷码的形式,格雷码的特点是的相邻元之间每一次只有一位数据发生变化,所以系统的亚稳态风险会减小,通过Modelsim软件的仿真,验证了异步FIFO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的跨时钟域传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异步FIFO 跨时钟域 亚稳态
下载PDF
高校扩招与保证教学质量之间平衡性的探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金大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7期204-205,共2页
高校大众化是国家战略目标,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然则我国高校扩招的同时也显现出许多弊端,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通过分析高校扩招的意义以及扩招的弊端,结合实际,提出几点保证高校扩招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 教育经费 师资队伍
下载PDF
近50a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明刚 管兆勇 +1 位作者 韩洁 金大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1-602,共12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0站点1960—2009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来华东地区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近20a来,不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强度还是...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0站点1960—2009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来华东地区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近20a来,不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强度还是发生次数都要明显高于前30a;1990年代是极端事件多发且强度较强的年代;华东区域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的连续降水日数多在9d以下,而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基本在9d以上;较之华东地区其他区域,福建地区存在更多的强度大、持续久的降水过程;华东地区最大极端降水量出现在江西北部与安徽南部的交界区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带存在南北摆动的年代际变化,这一特征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和极端强降水过程事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存在两个极端事件频发带,分别位于长江流域附近。在后3个年代,这两个频发带呈现出分—合—分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极端降水 夏季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80—2012年春末夏初江淮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艳玲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柯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1,共8页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春末夏初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2 位作者 李震坤 金大超 秦育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97,共13页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异常偏低,这种冷却效应可能持续至夏季,同时,冷空气的堆积造成了欧亚大陆地表气压(气柱大气质量)的增加,并且对应了夏季北半球大气总质量的异常上升,而南半球大气质量却明显下降。分析发现,春季欧亚积雪异常与夏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而且前者还与同期及后期包括索马里急流和对流层上部80°E^120°E区域高空急流在内的多处越赤道气流变化联系密切。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以改变春季初始积雪状况作为驱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低层大气环流出现了显著响应,即当积雪增加时,同期及其后夏季地面气温显著降低,并且冷异常区域对应着气柱质量的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积雪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质量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思远 管兆勇 金大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6,共12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1979~2016年(38年)夏季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统计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38年夏季(6~7月)中,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1979~2016年(38年)夏季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统计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38年夏季(6~7月)中,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5百分位阈值为33.95 mm d^(-1) ,且共有63次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江淮地区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时,在对流层中低层受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在对流层上层受反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斜压性环流背景。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的水汽在江淮地区有较强的汇集,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引起江淮地区扰动涡度拟能显著变化的主要是时间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平流输送项和扰动气流中的水平散度项;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当天,对流层上层的扰动涡度拟能迅速减弱,同时在低层快速增强。波动起源于里海和黑海附近,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传至江淮地区约需3~5 d时间,为江淮地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提供了扰动能量。这些结果加深了对极端日降水事件成因的认识,并为预报预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极端日降水 ROSSBY波 扰动涡度拟能
下载PDF
海洋性大陆西部夏季降水异常:独立和联系于IOD的模态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琪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王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9,共12页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与苏门答腊海以西赤道洋面(B区)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区域夏季降水正异常时,来自赤道印度洋、赤道太平洋、南海及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强。A区降水与IOD(Indian Ocean Diapole)现象密切相关,B区降水则与季风活动的变化联系密切。A区降水异常偏多时,混合层的暖海水向A区汇合,A区的海温异常偏高得以维持,对流层低层在A区及其西南部出现气旋性环流,产生气流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降水增多。当B区降水正异常时,对流层低层环流与A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气旋性环流范围偏小、偏西。B区暖海温的维持主要与海洋中的垂直运动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气候变动特征及亚洲夏季风环流异常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 降水异常 IOD 海温异常 北半球夏季
下载PDF
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梦珂 金大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2015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现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河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期印度中部地区降水负异常,上述三个区域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极大值均超过55%。东亚和南亚地区201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 2015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现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河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期印度中部地区降水负异常,上述三个区域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极大值均超过55%。东亚和南亚地区201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该年夏季处于El Nino事件的发展位相,菲律宾群岛及邻近区域反气旋环流异常,江淮地区至日本列岛气旋式环流异常,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和整层水汽异常输送场亦存在相一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负位相的EAP(East Asian-Pacific)/PJ(Pacific-Japan)型遥相关,有利于河套地区降水偏少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热带地区Walker环流负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热带印度洋区域对流层盛行东风异常,减弱了印度夏季风,并造成了印度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印度上空对流层低层受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北侧的西风异常沿着青藏高原南麓向东运动,增强了与EAP/PJ型遥相关相联系的异常水汽输送,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河套地区降水负异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中国东部 印度中部 El NINO事件 EAP/PJ型遥相关
下载PDF
1991和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杨 金大超 米热阿衣·台来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2-561,共10页
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mm;1994... 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mm;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为负异常年份,距平为-273.78mm。南京夏季降水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西海岸)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引起该地区上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样的环流异常引起中东太平洋上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该异常上升运动则通过纬向垂直环流引起菲律宾附近产生下沉运动并抑制该地区对流活动,激发出负位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引起了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流域降水正异常;同时,水汽由菲律宾地区向南京地区输送并辐合,有利于南京地区1991年夏季降水偏多。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著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活跃,激发出正异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同时,水汽由黑潮延伸区经日本列岛向西输送,南京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使得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异常 南京 海表温度异常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
下载PDF
1994年印度洋偶极子对两广地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君芝 金大超 +1 位作者 王国栋 庆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 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两广降水极端正异常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4年的正位相IOD事件引起了两广地区后汛期偏多,影响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负异常时,水汽沿着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和孟加拉湾中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向两广地区输送,使得两广地区水汽异常辐合;另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异常偏低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存在异常下沉运动,两广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物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1994年后汛期两广地区降水极端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两广地区 后汛期降水异常
下载PDF
两广地区前、后汛期降水异常反位相现象及可能机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国栋 金大超 +2 位作者 陈君芝 周宇欣 管振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5-863,共9页
利用1961-2018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广地区)134站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筛选了两广地区前汛期降水正(负)异常、后汛期降水负(正)异常的年份,即前、... 利用1961-2018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广地区)134站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筛选了两广地区前汛期降水正(负)异常、后汛期降水负(正)异常的年份,即前、后汛期降水异常反位相年份。结果表明,近60 a来,两广地区前、后汛期降水反位相现象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前汛期期间,当热带西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大气对该冷源的Rossby波响应引起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且水汽由热带西太平洋向两广地区输送并辐合,同时两广地区为水汽的湿平流区域、风场异常辐合区域,其上空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这样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两广前汛期期间降水正异常。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可持续至后汛期期间,大气的Rossby波响应所致的西太平洋反气旋较前汛期偏西北,两广地区为水汽异常辐散区域,同时水汽干平流且风场异常辐散,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不利于两广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广地区 前、后汛期降水异常 反位相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气候模式中平流层极涡春季最后增温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景高 刘泽萱 +2 位作者 徐海明 任荣彩 金大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50,共19页
本文系统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南、北半球平流层极区春季发生的致使极涡最后崩溃的增温事件(SFW)的模拟能力.平均而言, CMIP5/6模式能够再现南、北半球SFW爆发过程的主要特征,但... 本文系统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南、北半球平流层极区春季发生的致使极涡最后崩溃的增温事件(SFW)的模拟能力.平均而言, CMIP5/6模式能够再现南、北半球SFW爆发过程的主要特征,但模式中南、北半球SFW的爆发时间较观测分别偏晚7天和9天,且模式中SFW事件的强度为观测中的50~70%.与CMIP5相比, CMIP6模式对北半球SFW的模拟能力有显著提升,但这不是体现在CMIP6中北半球SFW爆发时间较CMIP5显著偏早,而主要表现在CMIP6模式中的SFW爆发前对应更为剧烈的平流层行星波活动,以及SFW爆发时间的年际变率更强、更接近观测.与北半球不同, CMIP6模式对南半球SFW事件的模拟能力与CMIP5大致相当,其在SFW爆发早晚以及爆发前平流层行星波活动强度方面的模拟能力稍弱于CMIP5模式.此外, CMIP6高顶模式对南、北半球SFW事件的模拟能力优于低顶模式.在北半球,高顶模式对SFW爆发前后平流层高纬地区纬向风场的强度以及SFW爆发前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的模拟较低顶模式有显著提升.在南半球,高顶模式模拟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其模拟的SFW的爆发时间比低顶模式显著提前11天,与观测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 CMIP5/6模式 历史试验数据 南、北半球
原文传递
Anomalous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Type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during Boreal Summer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明刚 管兆勇 +2 位作者 金大超 韩洁 张茜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83-202,共20页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the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from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NOAA,regional mean daily pre...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the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from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NOAA,regional mean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RDPE) events over southeastern China(specifically,the Fujian-Jiangxi region(FJR)) and the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e investigated.For the summers of 1979-2011,a total of 105 RDPE events are identified,among which 35 are TC-infiuenced(TCIn-RDPE) and 70 are TCfree events(TCFr-RDPE).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RDPEs are found in both their statistical features and the related circulation patterns.TCFr-RDPEs usually occur in June,while TCInRDPEs mainly take place during July-August.When TCFr-RDPEs happen,a center of the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is observed over the FJR,with an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to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The warm/moist air flow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western Pacific meet with colder air from the north,forming a narrow convergent belt of water vapor over the FJR.Simultaneously,positive diabatic forcing anomalies are observed over the FJR,whereas negative anomalies appear over both its south and north sides,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as well as the upward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over the FJR.When TCIn-RDPEs occur,southeastern China is dominated by a TC-related stronger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An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 and high latitudes north of the FJR exists in the mid and upper troposphere,opposite to the situation during TCFr-RDPE events.Abundant warm/wet air is carried into the FJR from both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CS,leading to a large amount of latent heat release over the FJR and inducing strong ascending motion there.Furthermore,large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Rossby wave energy propag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RDPE even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two types of RDP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jian-Jiangxi region regional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 anomalous circulation tropical cycl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