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江流域黔东北地区土司时期教育述略 被引量:3
1
作者 金子求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21-128,共8页
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在黔东北地区推行土流并治,并大兴儒学,广设书院,倡导社学和义学,兴文教,变夷风,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加强了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和文化繁荣。民族地方文化... 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在黔东北地区推行土流并治,并大兴儒学,广设书院,倡导社学和义学,兴文教,变夷风,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加强了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和文化繁荣。民族地方文化教育发展,离不开中央政策有力支持和地方政治、文化精英等"乡贤"人物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北地区 土司 文治 教化
下载PDF
1953-1954年基层普选的历史考察——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子求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6-93,共8页
新中国第一次基层普选是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盛事。一方面,普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将普选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着力强调选举权的"人民性",培植选民阶级归属感,妇女、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利尤其受到重视,选举权利的"身份认... 新中国第一次基层普选是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盛事。一方面,普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将普选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着力强调选举权的"人民性",培植选民阶级归属感,妇女、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利尤其受到重视,选举权利的"身份认同"得以强化。在"人民"的范围内,普选运动极力彰显"人民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基层普选采用大规模群众运动形式又有其明显的不足:容易助长轻视法制的心理和行为,使得普选过程超越法的轨道,一定程度上违背党的民主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普选 选民资格 政治动员 候选人提名
下载PDF
新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中对青年的发动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子求 王友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3-87,共5页
1953至1954年的全国基层普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主建政运动。整个普选运动中,党和政府通过专题报告、训练班、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加人口调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选举大会等普选运动每... 1953至1954年的全国基层普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主建政运动。整个普选运动中,党和政府通过专题报告、训练班、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加人口调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选举大会等普选运动每一个环节。正是对青年群体的发动,普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乡村社会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在乡村社会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普选 青年 选民资格 选举大会
下载PDF
论大学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铜仁学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子求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26-27,共2页
生命关怀教育是从尊重大学生生命权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它包括生命价值教育、自我发展教育、责任感教育、创新教育等。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评估导向等多渠道构建大学生生命... 生命关怀教育是从尊重大学生生命权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它包括生命价值教育、自我发展教育、责任感教育、创新教育等。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评估导向等多渠道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关怀 生命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核及其教育价值论析——以黔东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子求 《传承》 2015年第10期54-55,共2页
乌江文化以儒释道汉文化为主体,混融了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粤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及其他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库中的民族文化瑰宝。其文化内核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人生境界原始的拷问... 乌江文化以儒释道汉文化为主体,混融了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粤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及其他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库中的民族文化瑰宝。其文化内核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人生境界原始的拷问和追寻,以及对生命诗境、人格理想的原始建构,彰显出的和谐生态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意义追寻等,对当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乌江流域 教育资源 黔东北
下载PDF
试论毛泽东的民本思想
6
作者 金子求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毛泽东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民本主义的历史观、政治观、思想路线及其伦理价值取向无疑都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但同时,中国传统"人治"的政治理念深深积淀于毛泽东民本思想中,毛泽东民本思想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难以发挥... 毛泽东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民本主义的历史观、政治观、思想路线及其伦理价值取向无疑都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但同时,中国传统"人治"的政治理念深深积淀于毛泽东民本思想中,毛泽东民本思想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致使毛泽东的政治理论难以具体化为一整套法律化、规范化的政治制度;对毛泽东民本思想做辩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民本思想 传统民本主义 历史观 政治观 思想路线 伦理价值
下载PDF
1953年选举法论析
7
作者 金子求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法 地域代表制 候选人提名 等额选举 选举救济制度
下载PDF
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8
作者 金子求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12-13,共2页
在中国,政治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国家、社会、市场分离的格局正在形成。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对执政党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借此推进自身的现代化。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中国共产党 互动 现代化
下载PDF
1954年市县级人大选举述评——以江苏省为例
9
作者 金子求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4-87,共4页
1954年间,根据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运动的进展形势,中央选举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对普选运动进行了指导,并于同年4月15日发布了《对于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的决定》。江苏省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 1954年间,根据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运动的进展形势,中央选举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对普选运动进行了指导,并于同年4月15日发布了《对于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的决定》。江苏省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于1954年6月中旬全面展开,到7月26日结束。在此期间各市、县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普选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更加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 江苏普选 人大选举 民主政权
下载PDF
张闻天的反倾向斗争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10
作者 金子求 《传承》 2010年第24期16-17,共2页
毛泽东和张闻天都是中共早期领袖人物。张闻天在毛泽东取得领导地位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二人间的合作在中共党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从遵义会议前后的反"左"倾时期、张国焘"右"倾分裂时期、中共六届六中... 毛泽东和张闻天都是中共早期领袖人物。张闻天在毛泽东取得领导地位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二人间的合作在中共党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从遵义会议前后的反"左"倾时期、张国焘"右"倾分裂时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后三个时期探讨张闻天对毛泽东取得政权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闻天 遵义会议 右倾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下载PDF
1953年普选决策的历史考察
11
作者 金子求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1-124,共4页
建国初期,从人民代表会议过渡到实行普选、召开人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是新中国民主建政史上的一个转折,历经了国际、国内条件逐渐成熟的过程。就国内而言,《共同纲领》的实施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发展,为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完成土地... 建国初期,从人民代表会议过渡到实行普选、召开人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是新中国民主建政史上的一个转折,历经了国际、国内条件逐渐成熟的过程。就国内而言,《共同纲领》的实施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发展,为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发展生产、加强民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普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做了重要准备。就外部形势而言,朝鲜战争的态势和中共对于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选及社会主义政权建设运动,使得广大基层民众普遍被动员起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普选的热情,也使得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3年普选 决策 条件
下载PDF
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因由及路径探讨
12
作者 王友云 金子求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12,共4页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衰减,区域治理出现"碎片化",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由。树立地缘观念,遵循省际边界地带地缘属性;发挥纵向国家协调力和发展横向主体间合作关系,实现省际边界跨政区区域协作和政府协调;进行集中扶贫新模式探索,以集中扶贫整合治理"碎片化",应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带 经济协作 政府协调 因由 路径
下载PDF
从整体性视角解读共同富裕
13
作者 李晓霞 金子求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2-66,共5页
从整体性视角解读共同富裕是准确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精髓的前提。共同富裕包含发展的整体性、内容的整体性、实践的整体性这三重维度。从发展的整体性来看,作为一个有机的过程体,共同富裕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前后的发... 从整体性视角解读共同富裕是准确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精髓的前提。共同富裕包含发展的整体性、内容的整体性、实践的整体性这三重维度。从发展的整体性来看,作为一个有机的过程体,共同富裕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前后的发展过程是朝“整体性”目标前进的。从内容的整体性来看,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一个物质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富裕、社会和谐、生态富裕的有机整体。从实践的整体性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一个主体、措施和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组成的统一整体,共同富裕的实践措施是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的统一,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是一个持续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整体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整体性 有机体
下载PDF
试论非政府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宗政 杨绵宜 金子求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共3页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突出。健全而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非政府组织还处于...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突出。健全而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非政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周恩来“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5
作者 金子求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71-577,647,共8页
周恩来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和精神... 周恩来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和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以《新中华报》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金子求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7,共7页
抗战时期,中共党报的中心工作就是形成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舆论。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新中华报》适时刊发中共高层言论,传播党的"团结、抗战、进步"的政策主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抗战动员。其舆论动员... 抗战时期,中共党报的中心工作就是形成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舆论。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新中华报》适时刊发中共高层言论,传播党的"团结、抗战、进步"的政策主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抗战动员。其舆论动员的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在公众中形成对抗战议题的广泛关注;实施"信息娱乐化"的宣传策略,进行全面抗战动员,发挥"把关人"的功能,形成有利于团结抗战的舆论导向;全面阐发党的政治主张,增强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新中华报 抗日战争 舆论动员 中共党报
原文传递
试析1953年至1954年基层普选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子求 《福建党史月刊》 2013年第14期47-49,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普选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建政之举,是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第一次普遍实践。辩证分析此次普选运动的历程,厘清其进步与不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推进选举制度建设在内的当代政治文明进程。
关键词 新中国普选 制度文明 意义 历史局限
原文传递
近20年来第一次全国普选研究综述
18
作者 金子求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6期109-117,M0006,共10页
近20年来关于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研究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相关成果亦逐渐增多。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或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考察,或是对某一地区普选的过程及其某一侧面进行探讨,而较少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及中共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系... 近20年来关于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研究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相关成果亦逐渐增多。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或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考察,或是对某一地区普选的过程及其某一侧面进行探讨,而较少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及中共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普选的影响这一角度考察各地开展基层选举的具体情况。关于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如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普选关系的研究、1953年《选举法》与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选举法的比较研究、各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能考察、各阶层选举权落实过程中的真实面相、普选中的基层干部政策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 全国普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综述
原文传递
1953-1954年江苏基层普选中选举权审查的偏向与纠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同友 金子求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27-38,M0004,共13页
1953-1954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普选的一个缩影,江苏基层普选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在试点阶段,江苏基层普选的选举权审查曾发生“左”的偏向,对此,江苏各级选举组织机构展开了有针... 1953-1954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普选的一个缩影,江苏基层普选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在试点阶段,江苏基层普选的选举权审查曾发生“左”的偏向,对此,江苏各级选举组织机构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和纠偏,最终顺利完成普选。江苏对基层选举权的严格审查,既实现了人民内部最大范围的民主选举,彰显了党和政府实施民主选举的决心和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普选 选举权 审查 人民民主 江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