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金彩君 张丽华 +4 位作者 单丽艳 王立苹 庞伟 许洪伟 郭岚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步态的影响,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4例,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临床分型及其移动能力进行配对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双瘫22例... 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步态的影响,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4例,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临床分型及其移动能力进行配对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双瘫22例,偏瘫10例)。观察组接受运动疗法、按摩、理疗等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每日1次共30 min的专业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康复治疗前后采用足印法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1)两组双瘫患儿两侧步行足长、步速较治疗前增大,步宽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两侧步行足长、步速较对照组增大,步宽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侧站立足长在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偏瘫患儿治疗后患侧步行足长较治疗前增大,观察组偏瘫患儿步宽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治疗后患侧步行足长、步速较对照组增大、步宽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步速、对照组步宽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站立足长、健侧步行足长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与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感觉统合训练 步态 康复
下载PDF
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立位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丽华 金彩君 +3 位作者 王立苹 庞伟 许洪伟 郭岚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立位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所有...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立位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所有受试对象的立位平衡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双瘫患儿的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少,单位面积轨迹长较治疗前增大(均P<0.05),左右偏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双瘫患儿治疗后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减少,单位面积轨迹长增大(均P<0.05),左右偏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患儿的左右偏移、外周面积较治疗前减少,单位面积轨迹长较治疗前增大(均P<0.05),而轨迹长和矩形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偏瘫患儿治疗后左右偏移、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减少,单位面积轨迹长增大(均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立位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感觉统合训练 康复 平衡
下载PDF
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慧敏 郎伯旭 +1 位作者 金彩君 刘斯尧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同时接受腹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普通针刺治疗,4... 目的探讨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同时接受腹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普通针刺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与腹针配合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但以腹针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中风后遗症 针刺
下载PDF
柴胡越鞠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斯尧 林彬 +2 位作者 金彩君 奚郑铮 丁慧敏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4年第5期564-565,共2页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约60%的脑卒中病人在发病后2年内均可出现抑...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约60%的脑卒中病人在发病后2年内均可出现抑郁症状,其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6年内最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肢体活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恢复[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疗效观察 越鞠丸 脑卒中患者 临床 治疗 柴胡 活动能力丧失
下载PDF
中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斯尧 林彬 +2 位作者 金彩君 奚郑铮 丁慧敏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9期796-797,共2页
脑卒中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瘫侧痉挛是影响患者功能状态的众多因素之一[1]。据报道,脑卒中后大约65%的患者出现痉挛,如何有效地缓解痉挛仍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难题[2-3]。笔者采用中... 脑卒中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瘫侧痉挛是影响患者功能状态的众多因素之一[1]。据报道,脑卒中后大约65%的患者出现痉挛,如何有效地缓解痉挛仍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难题[2-3]。笔者采用中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34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药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康复结合还少丹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斯尧 林彬 +2 位作者 金彩君 奚郑铮 丁慧敏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8期690-692,共3页
文献报道,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无卒中者的6~9倍,卒中后12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最大,且可持续到数年之后。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甚至可超过对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认知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 文献报道,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无卒中者的6~9倍,卒中后12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最大,且可持续到数年之后。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甚至可超过对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认知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脑卒中的全面康复。笔者对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还少丹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还少丹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彩君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9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神经松动术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8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u...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神经松动术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8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二者结合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松动术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