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化疗药物新的不良反应评价系统—CTCAE v3.0 被引量:68
1
作者 金晟娴 于洁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53-55,共3页
1概述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1,2]。以化疗为例,抗肿瘤药物可同时作用于癌细胞及... 1概述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1,2]。以化疗为例,抗肿瘤药物可同时作用于癌细胞及正常组织细胞,从而导致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化疗药物 不良反应 评价系统 组织细胞 抗肿瘤药物 致癌因素 基因水平 局部组织
下载PDF
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断ALL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金晟娴 李丹 +1 位作者 高钰 张娴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后续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 目的:探讨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后续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断ALL患者共119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基线临床特征资料、诱导治疗缓解效果、远期疗效、复发及死亡情况,并对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结果:接受ALL-2005方案和ALL-2009方案治疗患者经诱导治疗后35 d达完全缓解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9例患者随访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4.51±3.75)%和(69.85±4.11)%;随访7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2.96±3.82)%和(68.12±3.69)%。接受ALL-2005方案和ALL-2009方案治疗患者随访累积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整体复发率、髓外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外复发组存活率显著高于骨髓复发组(P<0.05);晚期复发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早期复发组(P<0.05)。接受ALL-2005方案和ALL-2009方案治疗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诱导疗效、危险度及融合基因与患者临床预后间具有相关性(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融合基因、诱导治疗未缓解及高危是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BCR-ABL(+)人群ALL-2009方案治疗存活率显著高于ALL-2005方案(P<0.05);接受两种方案治疗中危患者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高危患者(P<0.05);接受ALL-2009方案治疗B系ALL患者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T系患者(P<0.05)。结论:10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新诊断ALL患者采用ALL-2009方案适用于BCR-ABL(+)人群,同时性别、融合基因、诱导疗效及危险度与患者预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ALL 疗效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低氧微环境中肿瘤的能量代谢 被引量:8
3
作者 沈方方 罗娟 +1 位作者 金晟娴 曾昭淳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1,共4页
处于低氧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其血管生成和代谢方式的改变使之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及增殖。Warburg早已发现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的改变,即在有氧环境中也优先利用糖酵解而非有氧呼吸来获得能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如COX、SDH、FH,发生... 处于低氧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其血管生成和代谢方式的改变使之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及增殖。Warburg早已发现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的改变,即在有氧环境中也优先利用糖酵解而非有氧呼吸来获得能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如COX、SDH、FH,发生改变及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与其发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低氧微环境 糖酵解 P53
下载PDF
两种抗菌药物对儿童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金晟娴 李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5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儿童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8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儿童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8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采用两性霉素B共47例设为两性霉素B组,采用伏立康唑40例设为伏立康唑组,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伏立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两性霉素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组躯体健康评分、精力评分及情绪控制评分均高于两性霉素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和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及神经毒性发生率均低于两性霉素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伤和视觉障碍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治疗儿童ALL化疗期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能够有效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改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无痛性化疗鞘注在儿童血液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晟娴 史宏 +4 位作者 周敏 李丹 李蕙 贺钰磊 李姗姗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7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肿瘤患儿(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化疗鞘注过程中应用静脉麻醉药品进行镇静、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及痛苦,提高化疗鞘注的操作成功率,关注并倡导舒适医疗。方法:按镇痛方法不同将183例次化疗鞘注的患...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肿瘤患儿(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化疗鞘注过程中应用静脉麻醉药品进行镇静、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及痛苦,提高化疗鞘注的操作成功率,关注并倡导舒适医疗。方法:按镇痛方法不同将183例次化疗鞘注的患儿分为治疗组(n=86)和对照组(n=97)。治疗组予丙泊酚及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进行镇痛、镇静后行化疗鞘注;对照组予利多卡因局麻后行化疗鞘注。记录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患儿或家长评价结果、清醒时间、操作中患儿表现。结果:治疗组整体操作时间较对照组短,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在小年龄组、大年龄组中治疗组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治疗组患儿操作中无明显紧张、哭闹、扭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小年龄患儿发生率更高;治疗组患儿或家长术后评价好率(96.50%)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均在3 min左右清醒,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复合麻醉后进行无痛性化疗鞘注能缓解患儿心理恐惧,提高配合度;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镇静效果好,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血液肿瘤 消化鞘注 镇痛
下载PDF
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敏 方军 +3 位作者 金晟娴 史宏 李蕙 李丹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7-558,共2页
目的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 目的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497/763)、19.0%(145/763)、9.57%(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儿童 血液病 红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EB病毒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夏忆 高钰 +7 位作者 张庆 徐倩 金晟娴 李蕙 李丹 贺钰磊 史宏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6年4月-2017年1月符合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50例。比较单纯EBV感染者和EBV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6年4月-2017年1月符合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50例。比较单纯EBV感染者和EBV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IM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3~6岁,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混合感染率为49.3%(74/150例),各年龄段混合感染率大致相同(0~3岁组混合感染率为45.8%,3~6岁组混合感染率49.1%,>6岁组混合感染率为53.4%,χ~2值为0.53,P>0.05)。74例混合感染者,主要合并的病原体有肺炎支原体(MP)18例(12.0%),乙型流感病毒15例(10.0%),副流感病毒7例(4.7%),腺病毒(ADV)1例(0.7%),柯萨奇病毒(CoxV)2例(1.3%),嗜肺军团菌1例,Q热立克次体1例,合并两种以上其他病原菌感染者29例(19.3%)。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1.2×10^(-5)),肝功能异常更为突出,且细胞免疫功能也更差(P=7.5×10^(-5)),P值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混合感染组EBV-DNA复制量更高(高量复制率为59.46%,渐进显著性为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混合感染在儿童IM患儿中较常见,其病情更重。早期识别混合感染,早期联合用药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混合感染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国儿童及父母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敏 李晓静 +2 位作者 张庆 金晟娴 史宏 《血栓与止血学》 2014年第3期107-110,134,共5页
目的评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中国儿童及父母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应用KIT(the Kids’ITP Tools)评估量表对43例新诊断的儿童ITP患者及其父母进行HRQoL调查。KIT评估量表包括儿童KIT问卷和父母问卷,儿童问卷项目共26条... 目的评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中国儿童及父母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应用KIT(the Kids’ITP Tools)评估量表对43例新诊断的儿童ITP患者及其父母进行HRQoL调查。KIT评估量表包括儿童KIT问卷和父母问卷,儿童问卷项目共26条,包括5方面内容:治疗副作用相关、干预相关、疾病相关、活动性相关及家庭相关。父母KIT问卷项目共26条,包括6方面内容:诊断相关、检测相关、孩子活动受限相关、日常生活相关、疾病预后相关及情感影响。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6分计分法,项目分值高意味着关注程度高。结果 (1)应用KIT量表评估中国ITP儿童及父母的生活质量,可信度高,儿童量表Cronbach’sα=0.933,父母量表Cronbach’sα=0.905。(2)父母HRQoL分值显著低于儿童HRQoL分值,分别为31.46±14.58分、79.05±14.99分,Z=7.62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父母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儿童,对疾病的关注和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孩子。在儿童问卷中,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92±1.30分;活动性方面分值也较高,为1.82±1.47分。父母问卷中,得分最高的则是情感方面,为4.88±0.97分;疾病预后方面分值也较高(4.78±1.01分)。(3)不同年龄组ITP儿童HRQoL分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年龄越大,HRQoL分值越低。提示年龄越大,患儿对疾病的关注程度越高,焦虑负担越重。但不同年龄组ITP患儿,其父母HRQo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提示无论孩子年龄多大,中国父母对疾病均同样程度的担忧和焦虑。结论中国ITP儿童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父母HRQoL降低尤为显著。KIT是一个良好的疾病特异性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为ITP的临床研究以及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监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生活质量 KIT
下载PDF
血友病A合并颅内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庆 高钰 +5 位作者 金晟娴 贺钰磊 李丹 李蕙 史宏 周敏 《四川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了解血友病A患儿合并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登记的98例血友病A患儿,其中5例合并8次ICH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 (1)... 目的了解血友病A患儿合并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登记的98例血友病A患儿,其中5例合并8次ICH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 (1)颅内出血的发生率8. 16%,发生ICH的中位年龄是16. 5(7~37)个月,均为重型血友病,5例次(62. 5%)发生ICH前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1例ICH为首次出血,1例(20%)发生4次ICH。(3)均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其中1例行手术治疗。(4)1次(12. 5%) ICH时是预防治疗,3次(37. 5%) ICH时抑制物阳性。(5)死亡1例,存活患儿均未留下后遗症。(6)按需治疗与预防治疗患儿发生颅内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82,P=0. 043)。(7)抑制物强度与颅内出血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 596,P=0)。结论重型血友病、头部外伤史、按需治疗及抑制物阳性是儿童血友病发生ICH的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足疗程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颅内出血 儿童
下载PDF
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敏 金晟娴 +2 位作者 张庆 郭建玉 于霞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研究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儿童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 目的研究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儿童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sCD40L浓度:ITP患儿血清sCD40L浓度为(2.93±1.22)ng/mL,正常对照组为(2.35±1.19)ng/mL,ITP患儿血清sCD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36)。(2)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178,P=0.273)。结论血清SCD40L增高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而与血小板数量无关。sCD40L高表达导致的CD40L/CD40传导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机制,阻断此传导通路可能为慢性难治性ITP患儿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 SCD40L 儿童
下载PDF
伴危险器官受累的儿童多系统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丹 赖华 +5 位作者 李蕙 史宏 周敏 贺钰磊 金晟娴 高钰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危险器官的儿童多系统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system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MS-LCH)的临床表现、分组、治疗情况及预后随访。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5年间收治的12例伴危险器官受累的MS-LCH儿童患者进... 目的探讨累及危险器官的儿童多系统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system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MS-LCH)的临床表现、分组、治疗情况及预后随访。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5年间收治的12例伴危险器官受累的MS-LCH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发病年龄小,临床表现多样化,治疗6周总有效率33%,治疗12个月总有效率75%。随访至2016年6月,早期治疗反应差的高危组有8例,其中复发2例,再化疗后治愈;死亡3例,其中2例为并发Evans综合症的患者。早期治疗反应佳的危险组有4例,其中复发1例,死亡1例,为该复发病例未治死亡。结论伴危险器官受累的MS-LCH儿童患者多数早期治疗反应差;高危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高危组和危险组复发率相似,但复发时不伴危险器官受累的患者再化疗预后较好;并发Evans综合征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多系统 儿童 治疗 EVANS综合征
下载PDF
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倩 周敏 +3 位作者 贺钰磊 张庆 金晟娴 高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评估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血液科2016年收治的45例5~12岁规律输血的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 目的评估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血液科2016年收治的45例5~12岁规律输血的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量表(PedsQL? 4.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儿平均生活质量总分为(74.58±7.29)分,其中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最高,学校功能维度得分最低;父母平均生活质量总分为(64.43±11.54)分,与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父母得分在情感功能[(69.03±12.24)分]、社会功能[(67.78±12.67)分]及学校功能[(57.92±11.61)分]3个维度,与患儿[(78.19±13.42)分、(83.75±9.05)分、(69.58±10.3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生活质量得分与首诊年龄、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均呈正相关(r=0.771、0.824,均P<0.01),与是否去铁治疗呈负相关(r=-0.573,P<0.01),与性别、年龄、3个月内输血次数及输血类型无相关性。父母生活质量得分与性别、年龄、首诊年龄、近3个月内输血次数、输血前Hb水平、输血类型、是否去铁治疗等各因素均无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儿首诊年龄(P=0.005)、输血前Hb水平(P=0.026)、是否去铁治疗(P=0.000)与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生活质量显著相关。结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及其父母生活质量水平低,需要社会支持、医疗服务、心理关怀等多方面综合治疗模式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儿童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PKLR基因新的杂合突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忆 梁琦 +7 位作者 史宏 高钰 徐倩 金晟娴 贺钰磊 李蕙 李丹 周敏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情况。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疾病相关基因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技术,筛选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突变类型,再采用Sanger法测序进行验证。以“丙酮酸激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genesequencing”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对建库至2019年1月各数据库中,关于PKD并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 ①本例患儿此次入院年龄为2+个月,目前对其随访至2岁11个月。其主要临床表现:生后即出现严重黄疸,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提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排除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其他溶血性贫血相关疾病可能。针对初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激素治疗无效,故临床考虑本例患儿为PKD,但是丙酮酸激酶(PK)活性检测结果正常。②基因检测结果:患儿父亲PKLR基因第10外显子c.1437-1G>A突变,患儿母亲PKLR基因第6外显子c.848T>C突变。患儿存在上述2处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患儿及其父亲共同存在的基因异常信息,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尚未见收载。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的PKD诊断明确。③PKD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PKD临床表现多样,并且PK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迄今诊断并报道的PKD病例数较少。目前,我国已报道并且有基因检测结果的PKD患者共计12例(包括本例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KLR基因突变,83.3%(10/12)为杂合突变;75.0%(9/12)PK活性检测结果为正常,58.3%(7/12)为输血依赖,58.3%(7/12)出现肝和(或)脾大,25.0%(3/12)伴胆石症。结论 部分PK活性正常的PKD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激酶 贫血 溶血性 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 PKLR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测序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