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现场监测分析的厦门市VOCs治理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庄马展 傅彦斌 +3 位作者 王颖 陈森阳 金月正 吴冬阳 《海峡科学》 2020年第12期20-24,共5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产生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质,对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为有效控制VOCs污染,该文利用国标法、便携式(催化氧化检测法)仪器两种检测方法,对厦门市8个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现场监测,并比较了此两种检测方法,通过V...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产生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质,对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为有效控制VOCs污染,该文利用国标法、便携式(催化氧化检测法)仪器两种检测方法,对厦门市8个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现场监测,并比较了此两种检测方法,通过VOCs产排量和削减量对整治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监测的数据更为准确,且可以很好地针对连续排放进行连续监测,从而对废气排放进行更加直观和高效的监管,建议推广采用便携式仪器监测。经过核算,厦门市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的VOCs削减量约10976吨,VOCs排放量约5050吨,据此,提出厦门市VOCs排放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减排清单 绩效评估 现场监测 厦门市
下载PDF
厦门市臭氧污染空间分布中紫外工艺污染分析
2
作者 潘亚雷 金磊 +2 位作者 傅海燕 金月正 吴冬阳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3-52,共10页
根据厦门市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调查情况,对80家代表性的企业监测数据的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主要发生在紫外光解、紫外+活性炭、紫外+等离子等有机废气处理效率低的工艺中;厦门市臭氧工业源空间分布呈现岛内远... 根据厦门市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调查情况,对80家代表性的企业监测数据的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主要发生在紫外光解、紫外+活性炭、紫外+等离子等有机废气处理效率低的工艺中;厦门市臭氧工业源空间分布呈现岛内远低于岛外的格局,岛外臭氧工业源主要分布在集美区、同安区和海沧区;厦门市各行政区规模工业增速与臭氧污染没有显著相关性,各行政区臭氧处理总量平均值与其规模工业经济增速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1;臭氧污染与VOCs年产生量呈正相关;湖里区、思明区臭氧处理工艺治理效果显著。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生产工艺和废气治理设施检查,倡导紫外催化分解与其他工艺联用的处理工艺,降低臭氧产生量;在臭氧污染治理时,考虑VOCs年产生量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空间分布 紫外工艺 可视化 厦门市
下载PDF
厦门市工业源VOCs治理技术及区域性治理效果评估 被引量:13
3
作者 金月正 金磊 +5 位作者 吴义诚 高攀峰 刘建福 苏国新 庄马展 傅海燕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6-1965,共10页
选取厦门市8大重点监测行业370家企业的439套废气处理系统进行了调研,对不同VOCs治理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及实际净化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GIS平台,对厦门市的VOCs治理效果进行了区域性评估。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UV光解、UV光解+... 选取厦门市8大重点监测行业370家企业的439套废气处理系统进行了调研,对不同VOCs治理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情况及实际净化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GIS平台,对厦门市的VOCs治理效果进行了区域性评估。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UV光解、UV光解+活性炭、等离子+UV光解、燃烧类工艺及其他类(低温等离子法、冷凝回收法、生物法)等6类治理技术对VOC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6%、73.7%、71.9%、69.2%、82.1%、68.6%;燃烧类工艺对苯系物去除率最高,其次是活性炭吸附工艺,UV光解及其组合工艺对苯系物的去除率较低;UV光解及其组合工艺在设备管理及企业工艺选取方面尚存在问题,整体处理效果较差,但该工艺适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例如在汽修行业的去除率较高(80%左右);燃烧类工艺及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效果较好,燃烧类工艺的去除率较高,且对工况的适应性较强,可用于高浓度VOCs(>1000 kg·d^(-1))和高进口风量(>20000 m^(3)·h^(-1))条件下的废气治理;其他类相关工艺由于成本较低,虽处理效率不高,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厦门市域各二级行政区对VOCs 8大重点监测行业区域治理效果排序为: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翔安区>集美区>同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治理工艺 去除率 地理信息系统 效果评估
原文传递
厦门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及控制对策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冬阳 庄马展 +7 位作者 吴艳聪 金磊 吴义诚 高攀峰 刘建福 金月正 潘亚雷 傅海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336-5344,共9页
根据收集厦门市所辖6个区的工业源活动水平数据和厦门市环境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9年厦门市6个辖区的8个行业的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分析了厦门市各辖区VOCs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 根据收集厦门市所辖6个区的工业源活动水平数据和厦门市环境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9年厦门市6个辖区的8个行业的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分析了厦门市各辖区VOCs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调研,分析排放清单企业VOCs污染处理技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19年厦门市工业源VOCs产生总量为16027.88 t,排放总量为5514.58 t,其中厦门岛外的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和集美区VOCs排放量分别为1648.35、2111.13、667.52和750.48 t,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VOCs排放量较少,分别为292.42 t和44.68 t.除了湖里区,厦门市排放强度呈现岛外大于岛内的空间分布特点.厦门市8个行业中,VOCs排放主要来自于涂装、印刷、化工和橡胶行业,分别占厦门市总排放量的51.21%、20.18%、13.63%和10.67%.厦门市VOCs废气处理工艺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从源头控制层面,企业使用低(无)产生VOCs的原辅材料,可有效地从源头控制VOCs产生和排放;从末端处理工艺层面,UV光解/光催化、吸附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和生物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低于80%,吸附与催化燃烧等组合工艺以及燃烧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高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排放因子 排放清单 工业源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