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的示教及改进模式探索
1
作者 许杰 刘帅烨 +4 位作者 赵祎芃 陈舒 金杰畑 王卓 杨诗聪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3年第5期46-52,共7页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病理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性,探讨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学习模式中,如何提高大体病理标本的教学效果,以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临床实践...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病理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性,探讨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学习模式中,如何提高大体病理标本的教学效果,以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问卷和访谈的办法,发掘并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大体标本示教模式及临床思维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调查问卷反馈改进大体病理标本的示教模式,并对改进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40%的同学对利用互联网平台观察病理大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感到不满意;74%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大体病理示教标本的数量,并丰富大体病理的学习资源;89%的学生有兴趣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并认为通过实践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非常必要。访谈分析发现,前往病理科学习和观摩取材的同学认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并初步建立了病理诊断能力,了解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学习打下了基础。结论①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实践相互融合、交互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有益的尝试;②观摩临床病理取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大体标本与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改变的联系,并显著提高动手能力;③开发线上模拟取材计算机软件能够帮助医学院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大体标本病理教学效果,有机整合镜下特征,提高临床病理诊断能力;④编写病理大体标本的在线实习手册有益于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病史和一般检查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互联网+”教育
下载PDF
少见的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 被引量:4
2
作者 金杰畑 于丹凤 +1 位作者 杨智云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699-705,共7页
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 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临床少见垂体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8月余,以及肢端肥大和闭经表现。头部CT和MRI显示鞍内和鞍上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分为两部分结构,一部分为不规则簇状排列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分布于神经纤维背景中,另一部分为片状排列或局部乳头状结构的圆形和卵圆形细胞,两部分结构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突触素(Syn)呈弥漫性强阳性,腺垂体激素呈阴性;圆形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Syn呈弥漫性阳性,约30%肿瘤细胞生长激素呈阳性,其余神经垂体激素呈阴性。最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WHOⅠ级)。术后未予放射治疗,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结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鉴于目前大多支持该肿瘤是起源于垂体干/祖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双向分化的独立肿瘤实体,故建议采用"伴神经节细胞分化的垂体腺瘤"的诊断术语,应注意与两种独立肿瘤形成的碰撞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瘤 分泌生长激素的脑垂体腺瘤 蝶鞍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下载PDF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重梅 金杰畑 +2 位作者 卢佳斌 黄丽云 陈跃琼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共30例病史资料,组织经常规HE方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特点,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 目的探讨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共30例病史资料,组织经常规HE方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特点,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3、CD5、CD4、CD8、CD20、CD56、TIA1、granzyme B、perforin、Ki67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是否存在。结果30例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2.2岁。男性23例,女性7例,男女比约为3:1。临床表现多数为腹痛,其次为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肠梗阻或肠穿孔等,个别病例伴腹泻。病变部位以小肠最多见(24例),其次是结肠(6例)。镜下见瘤细胞形态单一,胞浆淡染,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肿瘤表面可见溃疡形成,肠绒毛结构破坏,并可见"亲上皮现象",肿瘤性坏死罕见。免疫表型为CD3+、CD5-、CD4-/+、CD8+/-、CD56+/-、TIA1+、granzyme B+/-、perforin+/-,少数病例异常表达CD20,Ki67增殖指数40%~95%不等,原位杂交EBER阴性。结论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程发展快、预后差,早期易误诊漏诊,临床及病理医生均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早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