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病人放疗期间症状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查耀蕾 杨凤明 +4 位作者 金美四 杨善兰 杨玲 柏娟娟 赵媛 《全科护理》 2023年第34期4885-4888,共4页
目的:了解乳腺癌病人放疗期间症状管理体验,为有效开展症状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1日—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的14例放疗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症状管理情况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 目的:了解乳腺癌病人放疗期间症状管理体验,为有效开展症状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1日—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的14例放疗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症状管理情况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提炼出5个主题,包括病人放疗期间存在多种症状(患侧不适症状、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癌因性疲乏、心理情绪反应);症状困扰程度随着症状的严重程度加重;病人症状管理意识薄弱;症状的处理方式欠佳;病人的症状管理需求大。结论:乳腺癌病人在放疗期间存在多种症状,且严重程度不同,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医务人员应重视病人的症状问题,及时评估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症状负担,从而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症状管理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蔗糖铁联合富马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金美四 李一辉 李淳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1期104-105,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使用蔗糖铁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联合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IDA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口服富马酸亚铁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日、血制品使用情况、贫血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目的观察静脉使用蔗糖铁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联合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IDA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口服富马酸亚铁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日、血制品使用情况、贫血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组之间治疗前后RBC、HGB、MCV、RE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相高,治疗后两组间RBC、HGB、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T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血制品使用量、安全性好;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结论蔗糖铁联合富马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优于单纯口服治疗者,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治疗费用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蔗糖铁 富马酸亚铁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金美四 李淳娥 李雪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及进展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IM治疗的60例C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为进展期患者,30例为CP患者。结果进展期患者DA化疗后血液...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及进展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IM治疗的60例C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为进展期患者,30例为CP患者。结果进展期患者DA化疗后血液学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24例,总有效率20%;行IM治疗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11例,总有效率63.3%,两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30例CP患者行IM治疗后完全缓解26例,部分缓解0例,未缓解4例,总有效率86.7%,进展期及CP组IM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P〈0.05);进展期患者中McyR及CmoR的患者分别为10例(33.3%)和6例(20%);CP组分别为26例(86.7%)和24例(80%);CP患者IM治疗后遗传学疗效较进展期好。结论 IM是各期CML的理想治疗方法,有效率高。血液学毒性是其主要副作用,其余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性 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 疗效
下载PDF
血液系统损害首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美四 李一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5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的SLE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突出,... 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的SLE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突出,除血细胞减少外,其他器官损害以红斑、肾损伤、光过敏、脱发表现为主,血液系统损害中以血小板减少患者占发病多数,除了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外,其他患者就诊时病程相对较长;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以血液系统损害首诊SLE患者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血细胞减少的青年女性患者要常规查抗核抗体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点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回输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美四 朱红梅 李一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年第7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方法观察单纯化疗(对照组)和化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联合组)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方法观察单纯化疗(对照组)和化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联合组)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生活质量、KPS评分。结果对照组20例治疗后CR 0例,PR 1例,MR 2例,SD 7例;PD10例,缓解率为15%,DCR为50%。联合组治疗后CR 1例,PR 2例,MR 4例,SD 10例,PD 3例,缓解率35%,DCR为85%。两组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生存质量指标癌性疼痛、精神、睡眠、疲乏无力联合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及外周血细胞因子计数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回输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DCR比单纯化疗者高,并且能够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KPS评分,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但胃肠道反应无明显差异。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DC-CIK细胞 实体瘤 化疗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具核梭杆菌诱发胃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晨曦 王子瑞 +2 位作者 金美四 杨书珩 傅思武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2期2978-2980,共3页
我国消化道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首位,近期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作为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菌群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本文从具核梭杆菌以及其诱发胃癌疾病的关系入手,阐述具核梭杆菌在胃肠道肿瘤... 我国消化道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首位,近期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作为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菌群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本文从具核梭杆菌以及其诱发胃癌疾病的关系入手,阐述具核梭杆菌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基因调控、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方面的作用机制,探讨具核梭杆菌菌群在胃癌发生中的特异性作用,为研究具核梭杆菌诱发胃癌的作用特点以及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筛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核梭杆菌 肠道微生物 胃癌 微环境 胃肠道肿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中p15基因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李灿美 杨凌 +4 位作者 刘琳 李一辉 杨善兰 金美四 贺振新 《云南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p15基因的甲基化及其mRNA转录阻抑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和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54例初治和复发MM患者及40例正常骨髓的p15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对MSP产物进行序列测定;采用荧... 目的探讨p15基因的甲基化及其mRNA转录阻抑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和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54例初治和复发MM患者及40例正常骨髓的p15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对MSP产物进行序列测定;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MM患者及对照组p15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27.78%(15/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5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与正常对照组,甲基化组与非甲基化组,初诊组与复发组相比较p15基因mRNA表达均无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5基因的甲基化与MM的发病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阶段无关。p15基因甲基化与其mRNA转录阻抑的相关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P15基因 甲基化
下载PDF
快速抗心律失常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2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雪梅 张碧芳 金美四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1年第8期34-36,共3页
目的:总结快速抗心律失常药治疗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大理州中医院2000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42例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异搏定组10例,有效9例,不良反应3例、有效率90%;心律平组12例,有效12例,... 目的:总结快速抗心律失常药治疗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大理州中医院2000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42例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异搏定组10例,有效9例,不良反应3例、有效率90%;心律平组12例,有效12例,不良反应2例,有效率100%;ATP组6例,有效6例,不良反应1例,有效率100%;西地兰组6例,有效5例,不良反应0例,有效率83.33%;乙胺碘呋酮组8例,有效7例,不良反应2例,有效率87.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治疗PSVT,可大大提高转复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医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抗心律失常药 阵发性室上速
下载PDF
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宝国秀 杨善兰 金美四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2期102-103,共2页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治疗,21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治疗均达到2个周期以上。结果全组病例完全缓解1例,部...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治疗,21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治疗均达到2个周期以上。结果全组病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12例,总有效率38.9%。初治组有效率45%(9/20),复治组有效率31%(5/16)。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Ⅲ度~Ⅳ度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27.8%。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佳,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李一辉 金美四 +1 位作者 杨玲 王兴 《中国医药指南》 2007年第8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方法4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按WHO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标准,完成两个周期以上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40...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方法4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按WHO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标准,完成两个周期以上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40例化疗患者总有效率(RR)达57.5%,稳定(NC)占25%,进展(PD)占17.5%。中位缓解期为6(4~1 3)个月,中位生存期11(6~18)个,一年生存率为58.9%。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血液毒性反应较轻,主要为Ⅰ-Ⅱ度胃肠道反应。结论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化学疗法 吡柔比星为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11
作者 李雪梅 张池美 +2 位作者 欧杨惠 金美四 卞秀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8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大理州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静息心率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静息心率组(静息心率≥70次/min)和...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大理州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静息心率的不同将其分为高静息心率组(静息心率≥70次/min)和低静息心率组(静息心率<70次/min)。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治疗和护理方法相同),出院后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其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静息心率组患者的MLHFQ评分高于低静息心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高静息心率组患者的LVEF低于低静息心率组患者,其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高于低静息心率组患者,其6 min步行试验的距离(6MWT)短于低静息心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高静息心率组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低静息心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越高,其预后越差。静息心率对LVEF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左室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预后 预测价值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