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过去确定震源机制都是使用多个观测点的P 波初动和远场 P 波及 S 波的波形的。福岛等人提出(1988、、1989),用高性能数字地震仪在近场记录的长周期地震波形进行反演的解析,可以确定震源机制。据他们报告,对于日本周围的地震(震中距...前言过去确定震源机制都是使用多个观测点的P 波初动和远场 P 波及 S 波的波形的。福岛等人提出(1988、、1989),用高性能数字地震仪在近场记录的长周期地震波形进行反演的解析,可以确定震源机制。据他们报告,对于日本周围的地震(震中距约100—1500公里),如果能在一个观测点得到长达10分钟的良好的三分量波形资料,就可以通过矩张量反演及时地确定震源机制解。实际上,采用多个观测点的记录还可望提高确定震源机制解的精度。本文作者在北海道三个观测点分别设置了三分向的 STS 地震仪。展开更多
文摘前言过去确定震源机制都是使用多个观测点的P 波初动和远场 P 波及 S 波的波形的。福岛等人提出(1988、、1989),用高性能数字地震仪在近场记录的长周期地震波形进行反演的解析,可以确定震源机制。据他们报告,对于日本周围的地震(震中距约100—1500公里),如果能在一个观测点得到长达10分钟的良好的三分量波形资料,就可以通过矩张量反演及时地确定震源机制解。实际上,采用多个观测点的记录还可望提高确定震源机制解的精度。本文作者在北海道三个观测点分别设置了三分向的 STS 地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