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渝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金自恒 高锡章 +3 位作者 李宝林 翟德超 许杰 李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79-4388,共10页
川渝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2018-2019年川渝地区128个城市站和71个县级站空气质量监测及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了川渝地区空气质量指数(AQI)和不同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 川渝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2018-2019年川渝地区128个城市站和71个县级站空气质量监测及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了川渝地区空气质量指数(AQI)和不同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时空格局,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从较为宏观的尺度综合分析了川渝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空气质量整体为良,主要污染物为O_(3),其次为PM_(10)和PM_(2.5)。盆地区与高原区的主要污染物分别为PM_(2.5)和O_(3);(2)AQI及PM_(2.5)、PM_(10)、NO_(2)呈“U”型变化,春冬季最高,夏秋季最低;O_(3)则在内部两区域都大致呈倒“U”型变化,但峰值分布时间与持续时长明显不同;SO_(2)和CO年内无明显变化;(3)各污染物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AQI及PM_(10)、PM_(2.5)、NO_(2)、O_(3)的高⁃高聚集区分布在盆地西部、中部和南部;(4)川渝地区不同污染物所受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PM_(2.5)受风速、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与城镇化率等影响突出,PM_(10)主要受风速和相对湿度影响,O_(3)与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以及植被状况(NDVI)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为川渝地区的空气质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的认识以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空气质量指数 时空分布 偏最小二乘法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许杰 刘海江 +3 位作者 聂平静 金自恒 翟德超 高锡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62-4368,共7页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空气质量改善状况,对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空气质量为评价对象,基于2015年至2019年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日均值数据,对环境空气...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空气质量改善状况,对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空气质量为评价对象,基于2015年至2019年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日均值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空气质量总体表现较好且仍在稳步提升,转移支付政策对2015-2019年国家重点功能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的县域占比由2015年的33.77%提高到2019年的69.52%,水源涵养区的优良天数占比由2015年的72.71%提高到2019年的92.09%,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最为显著。2015-2019年间,细颗粒物(PM_(2.5))污染占比明显下降,臭氧(O_(3))污染占比大幅上升,主要超标污染物由颗粒物逐渐转为颗粒物和臭氧。当前防风固沙区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其他三类生态功能区为细颗粒物和臭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气质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空气污染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在四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区的空气质量最好,水源涵养区次之,水土保持区稍差,防风固沙区最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今后仍需持续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空气质量监测力度,细化生态系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财政转移支付 空气质量监测 空气质量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