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3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发育与形态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国柱 金锦锦 +1 位作者 肖乔芝 仇玉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1,共9页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青鳉 鳍斑青鳉 弓背青鳉 仔鱼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入侵早期食蚊鱼仔幼鱼食物组成、摄食策略及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金锦锦 陈国柱 +2 位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仇玉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3,共11页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仔幼鱼 摄食 营养状况 生物入侵
下载PDF
滇池粘皮鯔鰕虎鱼食物组成及摄食策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岳海涛 姜昊辰 +3 位作者 张方方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1,共7页
对粘皮鯔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在滇池水体的食物组成、摄食策略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对滇池饵料资源环境的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入侵策略积累基础资料。在东大河湿地公园湖滨带设5个采集点,2014年5月9-10日及10月10日进行... 对粘皮鯔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在滇池水体的食物组成、摄食策略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对滇池饵料资源环境的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入侵策略积累基础资料。在东大河湿地公园湖滨带设5个采集点,2014年5月9-10日及10月10日进行了2次样品采集,分别采集到粘皮鯔鰕虎鱼17尾、130尾。滇池粘皮鯔鰕虎鱼5月份种群内以成熟个体为主,10月份转变为以幼鱼为主。粘皮鯔鰕虎鱼消化道共检出23种食物类型,主要有多种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及摇蚊幼虫等。以出现频率评价,5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蛹和介形虫,10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和摇蚊幼虫;以数量百分比评价,5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桡足类、尖额溞、摇蚊类幼虫和网纹溞,10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介形虫、桡足类和摇蚊幼虫、轮虫等。初步揭示粘皮鯔鰕虎鱼入侵早期种群具有喜好底栖食物的广食性特征,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滇池流域广阔生境中如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针对不同的饵料基础所采取的摄食策略的差异,深入研究其在与先期入侵的近缘种的摄食竞争中如何取得生存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皮鯔鰕虎鱼 摄食策略 外来鱼类 滇池
下载PDF
云南滇池入侵鱼类新纪录——鲇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锦锦 张方方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0-260,共1页
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 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年,笔者在对云南滇池鱼类调查中记录到此前历年资料(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姜昊辰等,2017)未被记述过的1种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Linnaeus,1758),本文作简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食性鱼类 云南滇池 外来入侵 高原湖泊 鱼类区系 特有鱼类 土著鱼类
下载PDF
小黄黝鱼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
5
作者 金锦锦 张方方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7-518,共12页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黄黝鱼 两性异形 繁殖期
下载PDF
广东淡水鱼类弓背青鳉分类形态性状再描述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方方 姜昊辰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4-571,共8页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入侵导致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种群严重下降而趋于濒危。其模式标本产地种群(海南岛那大)已经灭绝,野外种群已多年未见报道。过去,研究者对正模标本的描述存在严重错误且难于复检,现亟需对其分类性状进...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入侵导致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种群严重下降而趋于濒危。其模式标本产地种群(海南岛那大)已经灭绝,野外种群已多年未见报道。过去,研究者对正模标本的描述存在严重错误且难于复检,现亟需对其分类性状进行再描述及模式标本重建。本文对近期采自广州南沙岛的弓背青鳉孑遗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性状再描述,补充了活体及浸制标本彩色照片,并对其雌雄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弓背青鳉区别于其他青鳉鱼类的主要分类检索性状是臀鳍条数目为19.60±0.80(19~22)、体侧纵列鳞数目为28.51±0.67(27~30),定种的关键特征是背鳍-吻端/体长:雄鱼为(80.9±1.3)%、雌鱼为(82.2±1.0)%、全部为(81.6±1.3)%;同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证实了其种内存在的雌雄异形现象,文中回顾并澄清了有关弓背青鳉的分类形态性状问题。当前亟待加强弓背青鳉保护生物学研究并应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尽早对现存种群进行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形态性状 雌雄异形
下载PDF
中华青鳉纳帕海种群性状描述及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方方 姜昊辰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5,共7页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260 m)的栖息区域,该地种群具有特殊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为确定其是否为中华青鳉物种及其性状是否发生区域性特化,对该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的检视及描述;并将之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的可数及可量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群在可数性状基本相似,而在部分可量形态性状上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显示两种群形态性状重叠明显,揭示它们在分类性状上的差异可能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适应不同栖息生境所产生分化差异所致,可以确认纳帕海种群为中华青鳉地理种群之一;而形态形状的差异是否暗示纳帕海种群已经发生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的变异则尚待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青鳉 外来种 性状 纳帕海
下载PDF
云南滇池发现新外来物种粘皮鲻虾虎鱼 被引量:1
8
作者 姜昊辰 张方方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囯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1-691,共1页
2014年5月,笔者在云南滇池采集到未在滇池流域记述过的奸虎鱼类一种,经鉴定确认为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 myxodermuss.粘皮鲻虾虎鱼是广布性物种,珠江、长江、闽江等流域及许多地方性的鱼类志中均有记述,如与云南邻近的广西、四川等地... 2014年5月,笔者在云南滇池采集到未在滇池流域记述过的奸虎鱼类一种,经鉴定确认为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 myxodermuss.粘皮鲻虾虎鱼是广布性物种,珠江、长江、闽江等流域及许多地方性的鱼类志中均有记述,如与云南邻近的广西、四川等地,但是《云南鱼类志》《珠江鱼类志》等文献则显示其在云南省无分布记录,且历次对滇池鱼类的研究调查也均无对粘皮鲻虾虎鱼的记述(黎尚豪等,1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滇池 外来物种 虾虎鱼 滇池流域 鱼类 地方性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剑湖鱼类多样性变化与区系演变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国柱 金锦锦 +4 位作者 张方方 仇玉萍 张贇 李志军 李泽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91-3700,共10页
云南剑湖鱼类是许多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其群落物种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当前剑湖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现状及揭示剑湖与相关区域鱼类区系同质化趋势,本研究对剑湖鱼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剑湖迄今共记录... 云南剑湖鱼类是许多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其群落物种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当前剑湖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现状及揭示剑湖与相关区域鱼类区系同质化趋势,本研究对剑湖鱼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剑湖迄今共记录鱼类物种24种,其中土著物种9种,外来物种15种,而现存物种共计20种,功能性灭绝土著物种4种;首次正式记录的外来物种共计8种,确认濒危种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仍有分布;外来种中来自长江中下游的物种共计11种,占73.3%;起源于国内的共计13种,占86.7%;在原土著群落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为0.45,现今则仅为0.26,表明随外来鱼类的入侵,该湖鱼类群落从种级分化强烈的特点转变为种级物种分化单调的特点;剑湖与邻近多个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从历史时期较低的相似性到现今明显上升,且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上升达临界显著水平(P=0.05),其鱼类区系已演变为以江河平原区系成分为主体;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表明,外来入侵鱼类生境需求与土著鱼类生境需求类似,两者竞争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鱼类区系 入侵种 土著种 濒危物种
原文传递
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锦锦 肖乔芝 +2 位作者 陈利娟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2-682,共11页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臀云南鳅 两性异形 摄食分化 繁殖力 生态形态学
原文传递
赤腹松鼠取食蓖麻首次记述
11
作者 陈国柱 金锦锦 仇玉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6-827,共2页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lus)又名红腹松鼠,属啮齿目松鼠科丽松鼠属,广布于东洋界,在混交林、针叶林中较为常见(江剑平等2007)。其亚种分化较多,在昆明地区为昆明亚种(C. e. michianus)(许维岸等1989)。赤腹松鼠主要以果...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lus)又名红腹松鼠,属啮齿目松鼠科丽松鼠属,广布于东洋界,在混交林、针叶林中较为常见(江剑平等2007)。其亚种分化较多,在昆明地区为昆明亚种(C. e. michianus)(许维岸等1989)。赤腹松鼠主要以果实、种子、嫩叶、农作物等为食(冉江洪等2005),但喜食植物坚果(江剑平等2007),如裸子植物的球果、泡桐(Paulowniafortunei)、楤木(Araliachinensis)等落叶阔叶树果实等(蔡红霞等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腹松鼠 蓖麻 取食 亚种分化 昆明地区 裸子植物 落叶阔叶树 松鼠科
原文传递
青鳉与食蚊鱼竞争排斥的生态形态学解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87-2097,共11页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鱼类 食蚊鱼 生态形态学 同域分布 生物入侵
原文传递
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4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关系
13
作者 李潮 金锦锦 +3 位作者 罗锦桢 王春晖 王俊杰 赵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4-484,共11页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代表性养殖种群和4个野生种群,共计186个样本的Cytb基因、2个核基因(ENC1和RAG1)以及13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唐鱼野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5之间,养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唐鱼养殖种群包含4个单倍型谱系分支,其中2个分别与广州附近2个野生种群聚在一起,另外2个分别独立成支。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显示,清远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且与芳村养殖种群共享,芳村养殖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分析表明,所有种群最佳分簇数为2,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聚为一簇,良口和石门种群聚为另一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高度重叠并能与野生种群分开,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存在部分重叠。利用IMa3的基因流分析表明,存在清远种群至芳村养殖种群的单向基因流。综合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唐鱼养殖种群应起源于广州附近多个野生种群。清远种群来源于养殖种群中的芳村养殖种群。建议在未来唐鱼的保护策略中,应禁止不规范的放流活动并且禁止将不同野生种群补充至养殖种群,同时加强唐鱼养殖种群和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管理和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hthys albonubes 线粒体基因 核基因 微卫星 基因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