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诗传统在域外文学中的现代转型——以韩国现代诗人李陆史为例
1
作者 金鹤哲 《东疆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96-104,128,共10页
韩国诗人李陆史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抵抗诗人,更是一位艺术成就斐然的现代主义诗人。李陆史与同时期的韩国诗人一样,作品普遍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现象。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创作... 韩国诗人李陆史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抵抗诗人,更是一位艺术成就斐然的现代主义诗人。李陆史与同时期的韩国诗人一样,作品普遍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现象。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创作发散出浓郁的汉文化传统和古典诗学气息,并且成为其独特诗艺的自觉流露。李陆史在文学观念上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倾向,艺术上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其对汉诗传统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来自域外的参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陆史 汉诗 古典诗学 传承与变用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亚洲大陆在李光洙小说中的空间意义——以长篇小说《有情》为中心
2
作者 金鹤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李光洙的文学空间非常广阔。考察李光洙的作品世界,可以发现他在韩国—东京—上海—满洲—西伯利亚这一空间的转移过程。其中,"满洲—西伯利亚的赤塔"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空间意义。《有情》是一部暴露李光洙作为... 李光洙的文学空间非常广阔。考察李光洙的作品世界,可以发现他在韩国—东京—上海—满洲—西伯利亚这一空间的转移过程。其中,"满洲—西伯利亚的赤塔"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空间意义。《有情》是一部暴露李光洙作为伪善者的两面性的作品。这部小说里展开的满洲、俄罗斯东部的广漠大地,以及美丽的贝加尔湖等空间,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具有放浪逃避意识、救赎意识、死亡意识等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李光洙 《有情》 小说 空间意义
下载PDF
建国三十年朝鲜和韩国文学译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鹤哲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通过对1950-1978年的朝鲜(韩国)文学翻译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中国的一切文学翻译活动都是围绕"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的,而且冷战意识形态赋予了文学翻译以深厚的政治色彩,作品的艺术性退居衡量文学价... 通过对1950-1978年的朝鲜(韩国)文学翻译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中国的一切文学翻译活动都是围绕"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的,而且冷战意识形态赋予了文学翻译以深厚的政治色彩,作品的艺术性退居衡量文学价值标准的次席,政治思想性成为第一标准。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基本上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文学 朝鲜文学 文化操纵 文学翻译
下载PDF
韩国战后文学批评话语中的传统观
4
作者 金鹤哲 牛林杰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58-64,112,共8页
韩国战后的批评家们立足于战争的体验和精神创伤,直面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思索人类的灵魂,在混乱中逐步梳理争论,努力建立战后文学的新秩序。其中民族文学论者和现代主义论者关于传统的争论以及对战后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对韩国现代文... 韩国战后的批评家们立足于战争的体验和精神创伤,直面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思索人类的灵魂,在混乱中逐步梳理争论,努力建立战后文学的新秩序。其中民族文学论者和现代主义论者关于传统的争论以及对战后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对韩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战后文学 传统观 战后批评 散文精神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
5
作者 金鹤哲 杨丽晶 《东疆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88-95,128,共9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有关中国的书写甚少,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冷战时局不无关系。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时和战后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因素,通过对比战时文学“现时的敌对”和战后文学的“苦难的20世纪”“记忆中的盛唐”,可以解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有关中国的书写甚少,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冷战时局不无关系。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时和战后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因素,通过对比战时文学“现时的敌对”和战后文学的“苦难的20世纪”“记忆中的盛唐”,可以解读五六十年代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即拥有璀璨文明的古代中国——尤其是唐朝,在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里作为“理想国度”的记忆得到书写;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与韩国是同样饱受外敌之扰的苦难国家,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却被置于冷战的对立方,被描写为朝鲜军队的“帮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战后文学 中国认识 中国记忆 冷战文学 韩国作家
下载PDF
中职学校“四优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6
作者 金鹤哲 张素超 高建芳 《新课程研究》 2021年第17期47-48,共2页
珲春市职业高中以典型教学课例为载体,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模式建构(学模)—模式实践(研模)—模式定型(固模)"三个阶段开展建模实践研究,最终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四优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文章对这一模式的... 珲春市职业高中以典型教学课例为载体,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模式建构(学模)—模式实践(研模)—模式定型(固模)"三个阶段开展建模实践研究,最终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四优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文章对这一模式的内涵、培养目标、教学基本环节、操作要领等展开具体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四优五环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金鹤哲 《当代韩国》 2009年第1期39-48,共10页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韩国文学 文学翻译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1949年以前韩国文学汉译和意识形态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金鹤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1,共11页
20世纪上半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视西欧文明国家文学的译介,二是关心与中国同样处于民族危机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而对韩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则受3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弱小民族意识形态、抗日民族主义、无产阶级... 20世纪上半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视西欧文明国家文学的译介,二是关心与中国同样处于民族危机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而对韩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则受3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弱小民族意识形态、抗日民族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这3种意识形态,从作家/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直接影响了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小国 意识形态 抗日民族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转译
原文传递
隐藏于中国典故中的殖民地抗日号角——韩国诗人李陆史作品中的隐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金鹤哲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韩国学界一直对著名爱国诗人李陆史的《青葡萄》一诗的喻意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李陆史的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联,揭示他的诗作《青葡萄》与《旷野》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暗藏于李陆史诗中的隐喻"着青袍的客人"和"骑... 韩国学界一直对著名爱国诗人李陆史的《青葡萄》一诗的喻意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李陆史的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联,揭示他的诗作《青葡萄》与《旷野》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暗藏于李陆史诗中的隐喻"着青袍的客人"和"骑白马的超人"的象征意义,重新解释隐藏于《青葡萄》中的作者本意。通过考察韩国学界代表性的观点和主张,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典故"青袍白马"是解开这两首诗的秘密的钥匙。标题"青葡萄"是汉字"青袍到"的韩文读音,"青袍"与"白马"暗指起义和反抗,而且,在这两个核心隐喻的周围,分布着"成熟的葡萄"、"白色帆船"、"清晨的鸡鸣"等象征希望与光明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陆史 《青葡萄》 《旷野》 青袍白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